

走近灵谷圣地
----《道德经》启示录序言
文|焦仕启
进入关中
应亲友邀请,我有幸来到了灵谷圣地--函谷关。
在宽阔的停车场,我下了汽车,举目环视,萧然、肃穆、雄伟、壮观的函谷关,立刻映入了眼帘;顿时,心里也立即产生了一种惊叹和震撼的感觉:毋庸置疑,自己已来到人们朝拜千年圣人的地方了。
这里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濒黄河,地处"两京古道",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里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一样,都曾是千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和战略要塞,也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及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关口。
这里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地方,故被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因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而留芳青史,声播海内外,众多国内外的道教人士和文化先贤等,都纷至这里,朝圣祭祖。
导游向我介绍道:“函谷关的辖区面积,有16.5平方公里,里面有道家的养生园、函关古道、太初宫、道圣宫、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蜡像馆、博物馆、关楼、碑林等20余处,是古文化旅游的AAAA级景区”。
文化背景
据悉,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扼守崤函咽喉,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
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因其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之说;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
战国时,魏占函谷关而锁秦,秦占函谷关而出山东,六国合纵攻秦,也全是以函谷关为战场;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之战。
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可见函谷关的重要性,也是山东入关中的重要通道,长达五十公里的峡谷,东头是函谷关,而西头就是潼关。
“历史上发生在函谷关的重要战争达13次,而潼关则多达45次”;常驻重兵,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这段峡谷在军事上的作用,被历代君主铭记。
老子影响
老子(约前575-?),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或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至当今河南的灵宝市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老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而且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祖,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1800多种,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深远,而且在公元七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8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中另一个特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
现在,研究老子的思想,已成为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英、法、美、日等40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道德经》的版本已达600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330余种,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成为了道家文化的发祥地;2002年10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了“道家之源”四个字。
老子的《道德经》,与《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最初,老子的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阐述了大量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气象盈怀
我站在函谷关的“关楼”上远眺,目接古道,气象悠远,似乎千年古道的征战烟云、黄河沧桑的奔涌激流、浪花淘尽的振臂英雄、是非成败的谈古论今、秋月春风的青山依旧、浊酒相敬的纶巾笑语、几度夕阳的如画江山、白发渔樵的无尽往事……都随着阵阵清风袭来,耳边也仿佛萦绕着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诉说不尽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在函谷关,我小住了几日,茶余间,每与前来朝圣祭祖的诸多道士、游客、学者、商人和官员,散步幽林,畅叙人生,颇有“人在世上,也在路上,路上悟道,道法自然,惠及古今”的感叹……继而飘绪之间,至理盈怀、梳解纷繁、絮语连篇,随即分题整理,述及成章,现逐一分享于此,同沐化育。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