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传举
题 记:在33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有一条穿越大沙漠,连接新疆和田~若羌~喀什,全长2714公里的南疆铁路,中国基建狂魔们创造了在“死亡之海”大沙漠里建造开通南疆铁路的世界之最。
然而,就在这条一望无际,穿越大沙漠的铁道线上,有一群敢与天斗地斗,敢与沙漠斗,敢于吃苦,敢于奉献,默默坚守,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年先辈们坚守罗布泊大沙漠,将原子弹试验成功,扬我中华的英雄壮举,被维吾尔族人称之为“被沙漠淹没”的铁道卫士。
人物故事之一:
程前:“作为年轻一辈的大学生要有‘不负使命,不负自己’的意念。”
他叫程前,26岁,入党积极分子,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若羌基础设施段电务技术中心信号集中修队工长,他身材魁梧,1米78的个头,那张方正的脸颊总是面带笑容,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是“夯实信号基础”的“掌门人”。
咱们养护的是穿越大沙漠的南疆铁路,风沙大,环境恶劣,常常出现沙尘暴,飞沙走石般让人无法站稳,信号基础设施不牢,列车运行安全难保。程前从没有想过,若羌基础设施段会是这样的艰苦。
他有些后悔。
“一棵树,一片草都没有,火车站距离县城15公里,没有交通工具。当时心里落差感非常大,这儿也太艰苦了。”程前摸摸头,笑着说。“虽然心里很嫌弃,但我当时想着来都来了,就先待一段时间看看吧。”
这一待,便是三年。
2020年从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毕业的程前,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怀着对前程的期待,一头扎进了沙漠里。
作为若羌基础设施段成立后的第一批成员,“高材生”程前收获了同事们最多的关注。“大家都会打趣问我怎么跑这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带,为什么不在北京享受‘荣华富贵’。”程前无奈的笑笑,接着说,“我当时不知道怎么接嘴,就说自己想给家乡做些贡献。”
虽然嘴上不承认,但胸中有一股傲气的程前并不服输。
于是他一有时间就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静下心来琢磨道岔,轨道电路,信号机,电码化等设备的工作原理。每次师傅带着他检修设备时,他都认真细致地按照自己所学习的原理,结合师傅教的各类技巧,经验,想方设法将设备检修到最好的状态。渐渐地,他的业务能力得到了稳步提升。
潜心学习让他脱颖而出——在若羌站站改的仿真实验中,他把自己关在宾馆,醒了就干,干完就睡,一边与厂家人员沟通,一边与其他仿真人员一起交流学习。一次一次讨论,一次一次重复试验,他将新型列控联锁一体化设备的缺点逐一克服。得到了国铁集团与集团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
“高材生”程前表现突出,在一群青工里拔了尖。
“当时就很自豪,觉得付出有了收获,于是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业务学习当中去了。”程前有些兴奋的说。
有了经验和干劲,程前当起了班组长。
说是班组长,但同事们更愿意称呼他为“后勤部长”和“大管家”。主要是因为他时刻牢记班组长的职责,秉持全心全意的为大家服务的理念,带领同事不断突破。段团委书记王文靖说:“程前工作认真,团结同事,大家都特别认可这个小伙子。比如许多同志离家三四千公里,想回趟家要跋山涉水好几天,他总说:‘你们先回,我离家近一些,比你们方便。’通过舍己为人的精神,日积月累下来,短短两年攒下了百天的假期,但是他从不计较得失。”
在程前不断的努力下,他先后在各种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荣获“2022年度集团公司百名优秀年轻大学毕业生”称号。
从最初的迷茫到坚定的奋进,程前成功的秘诀就是那要争的一口气。“在看到老一辈新疆铁路建设者‘以坚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后。这种精神一直鼓励着我,我认识到作为年轻一辈的大学生要有‘不负使命,不负自己’的意念。”
人物故事之二:
肖佩:“最初的日子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一无所有”的实质意义。”
他叫肖佩,22岁,1米75,共青团员,湖南娄底人,2022年4月12日,他怀揣名牌大学“铁道运输”专业本科文凭,来到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若羌基础设施段,成为养护穿越大沙漠的格(尔木)库(尔勒)线的新兵。
2022的若羌基础设施段依吞布拉克车间对于线路工肖佩来说,并不是很陌生。
这种熟悉的感觉对于来自湖南娄底的肖佩来说有一种割裂感。3000公里的距离,换成每一个人来说,都不是出门遛个弯的距离。
3000公里,已经足够一名欧洲的游客从里斯本走到华沙,可对于肖佩来说,不过是从工作地到家的距离。而这样漫长的旅途,算上实习的话,已经是第二次了。
“依吞布拉克,是一个安静而简朴的地方,生活似乎被剥离至最基本,好多东西都无法轻易获得。”采访的时候,我们让肖佩形容一下若羌基础设施段依吞布拉克车间,他沉默了一会,慢慢悠悠地说,“最初的日子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一无所有’的实质意义。”
在依吞布拉克,除了生活必需品,这里似乎也不缺什么。
正是这种缺乏,激发了依吞布拉克车间的创造力和自给自足的能力。同事们拉上刚入职的小肖,动手建立了绿色大棚,种植了蔬菜和水果,解决了车间日常饮食的需求,也增添了一抹生机和活力于这片高原。
肉类对于重体力活的工务人来说,是必须的。
肉类对于工区的活宝小黄和小黑来说,也是必须的。
小黄小黑是工区同事们养的小狗,也是荒芜人烟的依吞布拉克的活力来源。
“我们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养殖场,饲养着小鸡、鸽子和兔子,”说起养殖场肖佩眼前一亮,“这些小动物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餐桌,也成为了我们情感上的寄托,为我们在高原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欢乐。”
依吞布拉克虽然偏僻,但也不是一个人也没有。
车间的前辈们怕肖佩认生,拉他主动与附近高速收费站的员工以及驻地的武警大队的同志们建立友谊。这些新结识的朋友们来自不同的背景,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使命和目标,——在这片遥远的土地上尽职尽责。
说起新朋友,肖佩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的交流不仅限于工作层面,还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起,我们分享各自的故事和经验,讨论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些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也帮助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彼此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一起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这些新朋友不仅为我们的高原生活增添了色彩,也成为了我们宝贵的精神支柱。在相互的陪伴和帮助下,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这种深厚的友谊,不仅让我们在工作上更加得心应手,也让我们在这个遥远的高原站区找到了家的感觉。”
渐渐地,家仿佛也不是3000公里那样遥不可及了。
一起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只是补充能量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蕴含了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在家一样,最令肖佩期待的,便是和同事朋友的聚餐活动。
“饮料、瓜子在我们之间传递,仿佛是友情和亲密的象征。在这些聚餐中,我们分享彼此的故事,谈论日常的趣事,有时也会讨论一些深奥的话题。笑声和闲聊伴随着夜色,延续到深夜。这样的时光,不仅仅满足了我们的味蕾,更是心灵的慰藉。”肖佩认真地说道,“在这遥远的高原,尽管远离了家乡,但这样的聚餐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近,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抚慰和放松。”
慢慢地,车间安装了软水和净化水装置、弥散式供氧装置,这些细微地动作不停地触动着敏感的肖佩。他这样形容:“就像家人一样,领导和组织的关心和关爱总是在你不容易注意的地方流露出来,细水长流,润物无声。”
现在的肖佩,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集体,不仅认真投入到业务学习和工作生产当中,还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就像他说的那样,“家就是要热闹才好啊。”
我们让肖佩形容一下若羌基础设施段依吞布拉克车间,他沉默了一会,慢慢悠悠地说,“最初的日子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一无所有’的实质意义。”
他笑了笑接着说:“不过在这片高原上,我们不仅建立了一个自给自足、充满活力的小社区,我也在心灵上找到了归属感和满足感。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人物故事之三:
李钢:“我喜欢挑战,挑战对我来说是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
他叫李刚,26岁,共青团员,跨出大学校门来到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若羌基础设施段已有4个年头,现任供电中心检测监测队班长。
对于若羌基础设施段供电中心检测监测队班长李钢来说,最让他自豪的便是独创的“规范制度管理、细化分析标准、深挖数据价值、抓好专项分析、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季节分析”六步法。
这个六步法的创造历史,可大有来头。
2020年刚入路的时候,李钢还是一个懵懂的青年职工。有一天,李钢突然接到领导通知,让他去库尔勒培训6C。
作为新疆人的李钢认识库尔勒,多年的学习也让他明白“6”和“C”的准确概念。“可‘6C’连起来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李钢说道这里,发出爽朗的笑声。
怀着一肚子疑惑的李钢来到了库尔勒,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逐渐掌握了6C的具体内涵和概念。自以为熟练掌握6C系统的运用方法之后,李钢发现,随着6C设备的慢慢增加,需要学习的东西又变多变难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我喜欢挑战,挑战对我来说是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李钢认真地说道。
学成归来的李钢升任了班组长,经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和总结,加之自己对团队管理的一些独到看法,他想到了以“规范制度管理、细化分析标准、深挖数据价值、抓好专项分析、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季节分析”为核心的工作方法。同时为保障接触网设备运行状态,他又组织以“阀值报警、数据对比、历史重复”三种分析手段为基础,建立关联分析体系,将检测波形、视频和照片数据交叉对比,结合相关设备多角度、多维度查找验证缺陷成因。工作以来,他共带领团队检测分析12255.488公里,发现和防止了400余件安全隐患和缺陷。
“这种不断创新,不断挑战的过程让我很兴奋。”李钢说。
结 语:坚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三位铁道“卫士”,他们的人生履历虽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坚守实干、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赤胆忠心,他们只是200万铁路人的缩影,还有更多的铁路人为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不断砥砺前行。
塔克拉玛干沙漠很广阔,可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这群铁道“卫士”,却用自己的行动,把这片大沙漠装进了辽阔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