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淮文学》编委:
刊名题写:文锋
顾 问: 华 晓 春 姚 化 勤
主 编: 肆月春风
执行主编: 冰波 颜力
副 主 编:一骑红尘 袁辉
总监校对: 冰波
校园征稿:小石
宣传部: 高山峻岭
发行部:春生 小石
企业广告策划:文锋
编 委:肆月春风 冰波 一骑红尘 春生 小石 高山峻岭 刘伟华 刘刈 于广 蓝天白云 韩 镯 冰 清 兰 子(以姓氏笔画为序)

★乡村瞭望
●历史文化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记太康县三侯陵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安霞光
雨寒 一骑红尘
楔 子
在河南太康三侯陵的一方土地上,居住着成千上万勤劳朴实的人们。这儿人杰地灵,是三侯陵文化发源地,埋葬着周朝时期的三位王侯,分别是唐文明、葛文鼎、周文刚,三个陵墓东西依次排开,每座陵墓相隔500米。这儿是风水宝地,一条黑河像飘飘的玉带,从这块风水宝地的南边环绕而过,清潵潵的河水奔流不息,河水汇集着灵秀之气,孕育着这里良田,也孕育着这里的优秀儿女……
历史文化放异彩,吸引游客观光来
三侯陵文化发源地就在安岗,孙岗有着东侯陵,安岗有着中侯陵,西侯陵在侯陵寨,呈东西方向排开,各侯陵墓相隔500米。河南太康县安岗村是风水宝地村,三侯陵历代皇帝祈福圣地,"陵”只有皇帝的墓才能称为"陵”,这里所指的三侯陵就是周朝时期的唐文明、葛文鼎、周文纲三位民族英雄,简称"唐、葛、周”三将军和三官,尊称为三侯爷,被《搜神记》道家神化为管天、管地、管水的神仙官员。后来唐葛周三官去过的地方,老百姓为了纪念三侯爷,就在各地修建了很多“三官庙”,烧香拜佛的香客聚住在庙堂的人多了,形成了棚户毛草屋小村庄,后来就叫成了"三官庙村”。唐葛周三人是陈国时期的三位谏官,重义轻利,卫国忠臣,被历代皇帝树为全国臣、民所敬仰。
为啥说安岗是一个风水宝地,过去的人都为尊者选风水,而三个侯爷仙逝之后的陵墓都选择到了安岗这一个好地方,南京到北京,安岗好坟茔,出一石二斗芝麻的官,是全国罕见。中华民族古代也是靠信仰、遵旨、遵命,遵守上帝(上天)安排,当时在没有法律的时代,但对不遵命者必须杀头。所以,没有信仰的民族,囯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历代皇帝登基之后,都会封官许愿,顺从民心,治理国家,除掉贪官污吏,为老百姓造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我向安总问道:“三侯陵的具体来历,你是否了解?”他向我滔滔不绝地开始讲起,“相传唐、葛、周三将军生于公元前850余年的周朝。其母是山东登州凤阳九龙山脚下人,家境清贫,与人为善。怀孕临产时喜遇仙气,一阵白光吓得生父倒地不起。婴儿白脸秀气,取名唐宏,字文明。三岁会做饭,四岁能砍柴,上山下地无所不精。后其母转嫁到一户姓葛人家,又生一子,临产时只见红光临门,生了个红脸公子,启名葛雍,字文刚,一月会坐,二月能爬,三月出齐牙。不幸其父遇难身亡,孝满,一位姓周的汉子来赘,其母怀孕生产之时,恰逢山神过往,生了个黑脸的周斌,字文鼎。三年长成大哥样。兄弟三人天资聪颖,力大过人,并商定每人拜师学艺,立志护国安民。”
安总记忆犹新,故事就好像发生在他身边一样,就好像刚刚发生过似的。“后来三位兄弟的仕途怎么样?又为什么葬在这里?”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向他问道。
他咳嗽了一下,清了清嗓门继续讲道:“大哥唐文明从师读书,智高八斗,二哥习医济世妙手回春。小弟学武九龙山,除恶扬善,不久三兄弟闻名于世。受周厉王御封为官。先王勤政爱民,天下归心……”
安总侃侃而谈,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茶水,清了清嗓子,又打开了话匣子:“到了厉王好猎,荒废朝政,三兄弟联名齐奏,屡次苦谏反遭厌恶。后离周游吴。吴王留为重用。不久楚国举兵伐吴,吴王惊慌失措。兄弟誓死报吴,共献良策,率兵征服楚国。吴王对之重赏,三兄弟推辞:“我等是客,表彰吴国将士才对。”不久,周厉王打猎身亡,宣王即位,即招三官回国重封。”
“三兄弟理整朝纲,并降服五方使者。接着宣王派遣三官赴东衮赐粮赈灾,扬善除恶,奖励农耕,拨乱反正,安抚百姓。民众感恩不甚,三兄弟加封候爵,深受历代百姓敬仰朝拜。”安总非常健谈,声音忽高忽低,我听的非常入神,被安总的讲解艺术所感动,使我流连忘返。
“后来呢?”我打破砂锅问(纹)到底,安总见我一直继续地问,他也理解我的心情,知道我求知心切,毫不保留的又向我讲道:“三兄弟亲如手足,形影不离,一天大哥约来葛文刚、周文鼎闲叙,大哥唐文明向二位兄弟,讲起他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阳夏县兴隆镇(今逊母口镇)北有一块宝地,是极好的风水宝地,商定去看一看究竟。他们三人来到这里看到这儿方圆几里地势凸高,并且呈鏊子型,南边又有一条黑河,像飘飘的玉带,环绕着这儿向东南流去,清澈澈的河水常年奔流不息……,一路上纳千壑万溪,汇集灵秀之气,”
“他们兄弟三人告老还乡后,来到这里定居,死后也就葬在这里,大哥唐文明葬在东边(称东侯陵),按照年龄排序依次葬在这块风水宝地上。”
怪不得称三侯陵,我心里砸砸称赞,安总讲起来津津有味,回味无穷,他的话语像打开了历史的画卷,仿佛把人带到了那个历史的朝代。
历史的展现像波涛汹涌的一幅幅画卷,翻开历史的一页页画卷,使人沉迷于历史的画卷中,据传说在宋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东游岱岳,到山门,忽三仙自天而降。皇帝惊问,三仙回答:“臣受天命护驾头也。”真宗即封三仙为将军。后人遂称唐、葛、周为三将军。唐把印、葛掌戟、周执简。各人身披金甲,凛气浩然。1123年徽宗敕赐"威佑三将军"之庙匾。宋宣和年间,三将军体察民情云游龙溪,目睹龙溪境内久旱无雨,瘟疫流行。众将军即发慈心,施神威,济赐甘雨,消灾驱邪。百姓感恩戴德;后又到阳夏县兴隆镇(今逊母口镇)一带察看民情,择地孙岗村为之建庙宇塑金身。从此,这里百姓世世代代在三将军殿逢旱求雨,遇邪祈医。特别是远近村民每逢新生婴儿犯箭忌,出麻疹,生痘疮,或领养不顺者即拜认亲爷,或焚香许愿。无不逢凶化吉有求必应。甚至宁波、台州、金华等地也不乏前来求认亲爷的善男信女,有道是:唐葛周抑恶驱邪威震遐迩,三将军济世扬善恩泽古今。尽管时势无常,历代香火不衰。现在三侯陵的香火也是非常旺盛,方圆几百里的香客逢初一、十五前来敬香的络绎不绝,据说还非常灵验,在起吊三侯陵神像时,从东南来了一股旋风,旋风在三侯陵南门打了一个旋转,然后进入到陵园内,保佑着起吊机稳稳地将神像安放到位。
近几年来,安总看到三侯陵文化不断发展壮大,观光旅游的人成千上万,也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大发展,决心发展乡村农业观光旅游业,把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结合起来,走农文旅发展道路,使这里群众富起来。
老骥伏枥展宏图,带动产业大发展
太康县三侯灵万亩农业高产示范方发起人——安霞光,有着传奇人生。他弟兄五个,排行老大,1973年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他的读书生活。而是选择了参军报国,在部队大熔炉里锻炼成长。在8341部队毛主席住所警卫班服役二年,获嘉奖三次。
转业后分配到公社(今称乡镇)广播站工作,一干就是十三年,改革开放后他耐不住单调无味的工作生活,于是下海经商,在商海大潮里拼搏。
他头脑非常灵活,认为下海经商不能盲目地去干,一旦失意会损兵折将,必须找准对路,他看到农资市场非常好,有着发展远景;去河南农大学习,去河南农科院拜师学艺,去河南小麦研究中心找宋家永求教,然后去工商部门注册商标,成立了太康县科技新产品开发公司,研制出新产品,对人体无害的生物农药,“霞光”牌抗害增产灵、“霞光”牌叶面肥,“霞光”牌富硒叶面肥等等系列产品。
研发的产品获得二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采用的都是真材实料,投放市场后,在市场引起强大的反响,很受群众欢迎,得到了农民的称赞,得到了经销商的青眯,他他得到了在商海大潮里第一桶金,几年来,他赚得盆满钵满。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3年仲冬时节,我怀着一颗对三侯陵文化的敬仰之心,冒着雨雪,顶着呼呼的北风,驱车前往太康县安岗村三侯陵文化研究中心了解三侯陵的来龙去脉,当我远远就看见这儿风水不凡,云雾缭绕,紫烟弥漫,这真是安氏千秋国承运,岚烟绕岭雾缠云啊!
我心里暗暗想着,怪不得一些企业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原来是他们看到了这块风水宝地的灵秀之气,如原化工部化肥厂,太康县国营园艺场、石油三分场分别先后入驻这里,他们的企业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蒸蒸日上,如火如荼的大发展。
当我走进村庄,一幅美丽的画卷映入我的眼帘,笔直的水泥路大街宽敞明亮,像一条巨龙伸向远方;街两旁绿化树傲然苍穹,一排排建筑各异的小洋楼拔地而起,一派祥和的景象。
走进安家大院负责接待我的是当年毛主席住所警卫班长安霞光,他现为太康县三侯陵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太康县万亩高标准良田示范方发起人,三侯陵文化保护发起人,周口市公益事业带头人,太康县侯灵富硒家庭农场场长,富硒小麦面粉厂总经理,他身为多家企业负责人,年龄虽已过六十花甲,但看上去不像六十多岁的人,满面红光,两眼炯炯有神,声音洪亮,走起路来像旋风一样,讲话非常幽默随和。我们寒暄过后落座而坐,我向他说明来意直奔话题。
“安总,安家大院占地多少亩?”我带着疑问向他问道。
他伸出两个手指比画了一下说道:“20亩。”
我伸出大拇指砸砸地称赞道:“好大的院子。”院子里布置有序,错落有致,院子里建有安家祠堂,三侯陵文化研究中心,并且还有掩映在翠竹松柏下的烈士碑、安焘汉白玉像、安焘家族墓,分别靠在大院南边,院子中央耸立着毛主席的汉白玉画像,沐浴在风雨阳光下,见证着这里历史沧桑……
在三侯陵文化研究中心,长长的办公桌上摆满了有关三侯陵文化的书籍和太康县志,墙壁四周挂满了有关三侯陵文化的图画。安总然后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起来三后陵文化的发展历程:“近几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资上的丰富,对精神寄托也有着厚望,方圆百里的香客前来拜谒三候陵的人络绎不绝,甚至福建一带的香客也有前来求灵保佑,每天不低于几百人。”
安总看到这一商机后,决定带领他的团队发展农文旅开发,带动产业大发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三下五次去郑州拜访国家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宋家勇,让宋教授支招,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产品,宋教授通过研判,现在人们不但追求生活的质量还追求人体健康,所以说发展富硒小麦很适合当代人们的心里追求,决定在老家发展富硒小麦。
′因为麦粒中含有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元素”、“心脏的守护神”、“神奇的护肝因子”、“微量元素中的胰岛素”等诸多荣誉称号的硒元素,能够达到每公斤含硒150---500微克水平。富硒小麦粉具有补充营养、促进消化、提高代谢、辅助改善便秘、辅助降低胆固醇的功效与作用。补充营养,富硒小麦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可以为人体补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促进骨骼的发育。富硒小麦不但有着补充营养的作用,并且还有着促进消化作用,富硒小麦面粉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具有促进消化的功效。经常食吃富硒小麦面粉,可以使老年人改善便秘。并且还可以提高代谢,富硒小麦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成分,经常食用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身体健康。还可以辅助改善便秘,富硒小麦粉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具有辅助改善便秘的功效。经常食吃富硒小麦面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便秘的症状。还可以降低胆固醇,富硒小麦粉中含有丰富的硒元素,而硒元素是人体内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以促进体内胆固醇的代谢,还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因此,经常食用富硒小麦面粉,可以辅助改善胆固醇升高引起的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于是,安总借着太康县委在太康西部发展农业开发的东风,大力发展农文旅开发,推动乡村振兴,把历史文化与农业文化结合起来,打造拜谒三侯陵文化与农业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于是与群众签订土地托管合同,实行十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拌种,统一播种,统一播量,统一除草,统一喷防,统一富硒,统一收割,统一收储,统一销售,实行“十统一模式”,很受群众欢迎,这一模式的推广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几万亩。群众减轻了劳动强度,对于那些年轻人不在家,家庭只有老人来说者,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他们再也不用操心管理地的事了,让年轻人安心地在外工作,甭用来回奔波,回家种、收的心了,这样即减轻了他们来回奔波的痛苦,也减轻了来回的车费。这一模式推广使安总即得到了经济效益也得到了社会效益。
“安岗村十统一管理模式”是一个简单、可复制克隆、可推广的模式,是当前农村工作转型和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大健康产业,强国富民,产业兴旺的好模式。
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拜谒三侯陵文化和到高效农业示范区内观光旅游,每天就有大量的游客接待,安总忙得应接不暇。
发展高效农业, 走产品深加工之路
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响应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乡村振兴战略指示精神,吹响了进军号角。“安岗村模式”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周口市人民政府的“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文件精神。太康县每年种植小麦172万亩,是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有着丰富的小麦原材料资源,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无山无水,没有矿产资源,富硒小麦深加工,提质升级产业化,增加小麦附加值,一二三产融合,以村为单位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三侯灵万亩小麦示范区推广模式,给豫东平原的县乡村做出了富硒小麦一村一品示范榜样,是根据小麦传统种植习惯,不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利用当地乡贤农业高科技人才和小麦资源优势,把不是富硒地带种植的农作物,使用富硒发明专利“霞光富硒叶面肥”强化技术,生产出标准化的富硒小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总有着敢于天下先的凌云壮志,在太康县高标准万亩示范区,太康县三候灵万亩农业示范区大显身手,决心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人人参与,享受红利。他思维敏捷,暗暗地想到,光靠传统种植模式是不行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效益低廉,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没有大型的机械化做支撑,要想夺取农业大丰收就是一局空话,为此。安总下定决心,到处游说,逐级汇报,争取国家项目支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解决抗旱浇地没有先进机械化的问题,他先后三次去北京农业部申请抗旱浇地机械,部领导被他的真情所打动,看了他的项目申请报告后,感觉到项目非常切实可行,立即给他下拔了3700万元配套资金,建成了国家高标准粮田三侯灵万亩物联网数字富硒小麦基地,大型自走式喷灌机两台、万亩示范区内新打机井400余眼,新修柏油路10多公里,路、井、沟、桥配套设施应有尽有,达到沟相通、渠相连,并且这两台大型自走式喷灌机是电脑自动操作,省去很多劳力,节约生产成本,旱能浇、涝能排,有力保障了万亩示范方的丰收!
路两旁一行行绿化树郁郁葱葱,与绿色的庄稼互相映衬着,一到夏天,路两旁的花儿竞相开发,散发出郁郁清香。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太康是文化底蕴大县,安岗村是中国历史名村,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地理位置优越,是农业高科技人才聚集的地方,有两千多年前西周时期历史优秀文化遗产三侯陵风水宝地,是豫东平原唯一的几万亩土地一望无际无村庄大自然风光,太康县高标准粮田提升工程核心示范区,是豫东平原农业、文化、旅游首选位置,安岗村是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村庄。河南省首届富硒小麦文化艺术节在太康县三侯灵高标准粮田万亩核心示范区启程,已连续圆满召开了四届。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周口,周口小麦看太康,全国富硒小麦看安岗,已经成为全国富硒小麦产业一张靓丽的名片!
安总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集天下智慧,谋跨越式发展,与世界畅享,游名城太康,品安岗文化。整合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三侯灵文化、发掘三侯陵文化品牌,加大西周时期两千多年的"三侯陵(灵)”文化产业振兴宣传力度,打造太康县三侯灵万亩富硒功能农业示范区观光带,加速建设安岗------三侯陵(唐葛周)农业文化旅游区。”安岗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农业观光、文化旅游村庄、富硒小麦标准,深加工成富硒面粉和富硒功能食品,是农村实现小麦增产增效,增加附加值的有效措施。富硒小麦产业化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的好方法。万亩农业高效示范园区,每年生产优质富硒小麦3000多吨,如果卖商品粮价格低廉,效益不高;安总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带领他的团队进行反复研究,大家对此一筹莫展,有人说与大型加工厂联系,把生产的小麦卖给企业,有人说把生产的粮食卖给酒厂,价格会比市场价高点,众说云云,最后安总胸有成竹地说:“我们自己搞深加工比把粮食卖给人家要强的多,把小麦加工成面粉,面粉是商品粮效益的1.5倍,效益比卖商品粮要好的多。”他这一提议,大家心中忽然开朗,异口同声地说道:“就这样定了,赶快去买磨粉设备吧!”
这个讨论会一直开到月儿西,残月挂在树梢,安总以喜悦的心情,踏着月光,走在回家的路上,夜静寂寂的,小蛐蛐还在不知恬燥的歌唱……
安总一夜无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脑海里考虑着面粉厂的建设和规划,一张蓝图在他心中描绘着……
他首先考虑的是买到好的设备,有好的设备才能磨出好的面粉,先后考察了几家生产磨面粉的机械厂家,才卖到如意的磨粉机械,富硒面粉对人体有益健康,很快打开了市场,面粉不但销往国内各大城市,而且走向世界,远销欧洲、美洲,创造外汇。每天都有大量订单签订,产品供不应求。前来购买面粉的大车小辆络绎不绝,每天生产的面粉供不应求,效益红红火火。
富硒小麦“安岗村十统一管理模式”是太康县藉乡贤河南农业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韩锦峰教授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书记、河南省富硒农产品专家委员会主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宋家永,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加工工程中心总工程师、李东森教授等工商界热心人士,历时八年探索创新的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整村推进优质强筋富硒小麦的模式。太康县乡贤富硒小麦农业专家团的奉献精神,在太康县委、县政府和农业村局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带着深厚的家乡情怀,在太康县三侯灵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探索创新的“安岗村模式”是农业转型提质升级发展的方向。
走出安家大院,我向安总问道:“今后,还是否有新的打算?”他爽朗地回答道:“以发展观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游览区为依托,修建一条从三侯陵园区到万亩三侯灵农业高效示范园区的柏油路,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旅结合起来,建一座游玩游览区。使吃、住、行、游乐结合起来,集拜谒三侯陵文化与观光农业旅游区有机结合起来。到时候我们这一带的群众可就有事做了,游览区管理,商业服务,形成小吃。历史文化纪念品,服装、针线鞋衣等商品一条街。
说到这里,安总爽朗地笑了起来……

★散文坊
●心 念
文/范友军
每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变得很陌生,这个,从开始踏进这座城市那一刻就有。
生活,如一个变色的万花筒,世间简单而又繁琐,不缺乏多彩。街道上也是如此,行行色色,匆匆忙忙,川流不息,汽车尾气一直冒着热气 四季都是如此。
紧张的生活节奏让人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从天明到天黑,春夏或秋冬,如鸟雀一般飞起落下,只有那一口热乎乎的饭暖了心肠。
天长短,与季节有关,季节的变化,与风雨有关,生命的万物在岁月里耐得风寒,.城市里的某个角落,是一个临时住所,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只有一扇门和一个窗。
月进来时,赶走了一片漆黑,太阳赶来时,温暖一片,床前的三头桌,像似陈年的家具,面上亮出道道皱纹,如一位沧桑的老人。
这座城市多久了,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没有通地铁,桌上写了多久,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故乡的树梢一直在梦里萦绕。
月儿出来,洒满一地银光,依靠在那扇窗前,想念故乡的爹和娘,黎明,风吹动了窗,寒意袭击而来,撤落躯体上,冬来了,起早的麻雀哪去了,莫不是飞回了老家的屋檐下,正晒着太阳呢。
′披上衣,推开窗,雪在飞舞,大片大片的,自由而又浪漫,桌上的纸在拂动,一张张一行行的空格里,写满了对故乡的思念。
很长,很长……

★现代诗歌园地
●为理想奋发
管教宇(安徽)
理想是生命的火焰
理想是生活的灯光
理想是航行的灯塔
为理想而努力
为理想而奋斗
为理想而加油
我执着地拿起笔来
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描绘人生的浮世万象
刻画尘世的千姿百态
我在写诗我在创作我在奋发
我要作一个诗人
我要歌颂人民
我要赞美时代
我要歌唱生活
我要写这个时代最壮美的诗篇
我正在为理想而拼搏
我正奔跑在追寻理想的大道上
我向往前途的一片光明
我在为理想向远方进发
作者简介:管教宇,男,1972年出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作家,诗人,1999年开始写作。《世界汉语文学》签约作家,传世图书策划出版中心签约诗人,白孔雀诗刊会员。

●承认我的时光
冯金斌(浙江)
浮云日下,
都是靠不住的时间。
听事情后面的脚步声,
踩碎了光影,
命运突然有点执迷。
知道太多的回望,
都是孤独,
这样的疲倦
却让自己默默承受。
世界掩埋面前的岁月,
承认我的时光,
还原不了沸腾的生活。
走过的路径,
都像爱的真迹,
蕴藏着宠信和万般空寂。

★古风诗词欣赏
●七律 .雪(外一首)
刘家祥
九天瑶器下凡尘,满地银妆醉世人。
白羽情迷梅傲骨,琼花谊重桂香唇。
幽姿楚楚冰肌好,淑气悠悠素影珍。
莫道寒风难剪柳,隆冬飞雪喜迎春。
●癸卯隆冬会友遇雨
隆冬会友喜充盈,室内尝茶腊肉烹。
凭槛听风松韵绝,倚窗看世野云轻。
围炉我愧虚名在,把酒人因雅兴生。
待雪凌寒梅不负,客来雨歇动高情。
●七律·老树
柯美柘(江西)
年轮荏苒岁如梭,及艾归林乐事多。
曾作春秋梁栋梦,无求晓晚利名歌。
枝头不乏栖青鸟,叶底犹能寄素娥。
皱面粗皮兼雨雪,暮龄唯铁未消磨,

★《黄淮文学》征稿启事
《黄淮文学》从今日起,换地移主,更以大气魄地向大家展示一个新的平台,更以饱满的热情为作家、作者、读者服务,打造一个崭新、完美地服务平台。
《黄淮文学》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在黄淮平原大地冉冉升起,《黄淮文学》立足黄淮面向全国,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加入《黄淮文学》编委。《黄淮文学》以“高雅,唯美,国风”的理念,精心为正能量艺术爱好者提供抒发情怀、展示才艺、学习的交流平台。
《黄淮文学》不定期地组织长期为《黄淮文学》合作的企业、作家、作者进行旅游、采风、开展笔会交流。
《黄淮文学》长期面向全国华人征稿,面向全国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宣传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为企业打造知名程度,组织作家采风,为企业写真。
《黄淮文学》征稿主要收录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作品立意要新,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杜绝政治敏感问题,一旦发现,永不录用。
《黄淮文学》微刊开辟如下栏目:(诗苑天地) (古风清韵) (小说园地) (散文花絮),现代诗每首限制20行以内,力求精简,思想健康,富有意境、内涵和跳跃性;格律诗平仄押韵符合要求,用新韵要注明。
欢迎各位文学爱好者、作家踊跃投稿。本刊暂无稿费。
另外招募主编、副主编,诗策划若干名。
联系电话:13283719267(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1760277215@QQ.COM
投稿须知
一、作者在投稿之前认真检查作品,对错字、句进行修改后方可投稿。
二、投稿可以通过邮箱投稿,也可以在《黄淮文学》交流群贴稿,以便老师收稿,也可投邮箱,邮箱投稿可编辑文档,不接受贴稿。
三、稿件要求原创首发,禁止一稿多投。

点击二维码 关注黄淮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