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兴若无酒,情堪江水流 1020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宵烛照案明
寒暑似不同
冬来觉未暖
夏里藉凉风
几度梦西游
惋然度春秋
诗兴若无酒
情堪江水流
孔子曰:“吾一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已,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处孔子所言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矩”就是从事物起始点到临界拐点的那个度。中国古人讲究中庸之道,度是什么?度就是分寸,是标尺,是界线,是约束,是知止,是不忍之心,是社会的大众评判,也是我们的合理取舍与把握,也就是中庸之道。生命的历程其实就是在一定幅度内生活的过程。观察事物,我们讲究角度;合作谋利,我们要有限度;褒贬评价,我们求得适度;长短宽窄,我们注意量度;春夏秋冬,我们关注温度;国家管理,我们依据法度;酸甜苦辣,我们调和浓度;穿衣戴帽,我们在意风度;谈话交流,我们重乎态度;为人师表,我们示范气度等等。度,就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当我们试图超越“度”的限制,就会受到界限的打压,自我安慰的一个念头就是安分守己。安分,就是安于自己的本分和现状,守己就是守住自己的本欲和需求。超越现状很容易,但回归中庸得到社会认可却很难,守住自己的寂寞更难。如何在本分和欲望之间找到平衡点呢?我认为应以三个标准去量定:一是道德底线,要讲良心;二是社会底线,讲公德;,三是法律底线,讲公正。所以要在本分和欲望之间游刃有余,这不光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还需要超人的智慧,知道适可而止。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喜怒哀乐之谓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如何做好中庸之道呢?古人给出的路径很多,包括知行合一、厚德载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德配天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学问所求,而一切学问的最终求索目标就是达到人与自然万物中庸与和谐。宇宙万物运行不偏不倚,且以和谐为目标,它们都在一定的限度内自我调节,日月星辰永远不能脱离自己固有的轨道,自然界的动植物永远脱离不了它们业已形成的生物依赖链条,这就是度!社会以和谐为目标,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既不能过冷,也不能过热,既不能过慢,也不能太快,否则都会引发社会动乱,这也是度!社会资源的分配,既不能搞平均主义,又不能贫富差距过大,国家必须通过各种杠杆调节分配机制,用富人的税收去保障穷人的生存福利,以达到心理与财富的基本平衡合理,这也是度! 度是什么?度就是老百姓心中的那杆天秤,社会天秤一旦向强势或者弱势的任何一方过度倾斜,不管穷人富人都会产生强烈的行为与思想的反馈!所以中庸之道既以道为之的世界观又是术上的方法论,它既告诉我们行为的标准,又让我们在实践中游刃有余而不逾矩。
香风度今宵,立雪梅自高 1021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香风夜来度今宵
寒梅立雪枝自高
对月一樽忘情酒
灵犀相感烛光摇
文房列宝世风传
书通圣意咽无言
坎壈此生何可恨
三省己身至无眠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东方古典哲学讲究天人合一,西方三维哲学讲究统一对立,大有是一种境界,虚空更是一种境界。宇宙万物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有复归无,无、空、极、性、虚等都是宇宙本体概念的异类表达,都是说明一个义理即本体空性,正如《道德经》三十九章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空”是一种境界,但绝对不是虚无主义,冥冥之中天律所纳早已亦非三维世界之“术数”所及。故而《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源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大道通天,道者非凡,小径草乱,行者芸仙。“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而道者谓无,器者谓有,天下万象运动循环往复,无非就是“无中生有”,然后“有复归无”,这也是《道德经》三十九章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尘凡的生命崇尚物质求索,追求器世界的“大有”之象,而忽略了天道世界的精神境界,中国古典哲学是道术之间的辨证关系学说,《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就是思想决定行动,而行为是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但人们大多看到万物浮浮之象,而很少有人深察道生万物的虚中生有之境。心临“大有”是一种境界,而心包“虚空”更是一种境界,其实虚空并非绝对的“没有一物”,而是充满着化生万物的无穷能量,所以一切哲学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世界观的问题,是道生万物而后万物归道的问题,也是能量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能量称之无,称之虚,称之净,称之本,称之空,称之性;物质称之有,称之实,称之色,称之物,称之器,称之术。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而圣贤君子深谙古哲“色空不二”之理,甘居清贫之境而乐其中,正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们的生命中本来有阴阳两重境界,《临江仙》辞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其实尘间万事几乎都是“是非成败转头空”,此言“致虚极守静笃”了,天下之物皆为道生,大千世界浑然天成,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古人以“空”作为一种内心修行的最高境界!自我空尽,则宇宙在心,故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了。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3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