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败与胜
作者:朱双顶
人称“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而司马懿本人却并不为意,难道这就是历史中的“每与大谋,辄有奇谋”的司马懿?综观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垒,也确是胜少输多,可司马懿最终还是以时间换机会,赢在了最后,成为西晋王朝的奠基者,他的败却换来了最后的胜,何以这样说呢?
司马懿,字仲达,汉末三国时河南温县人。他年少就聪达,目光长远,有着韬光养晦之略,擅长于后发制人。他看到汉室衰微,就明哲保身,不愿出来做官,却被时为丞相的曹操强征用为文学掾,后任丞相主簿。曹操晋封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是“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深得曹丕的信任与重用,最终走向权力的巅峰,形成以司马氏为核心的势力集团。
司马懿多次与诸葛亮交手,最丢面的是眼见得胜利在望,却功亏一篑而贻笑大方,被历史所载而让人苟病,但却丝毫也改变不了老谋深算之形象,他总是将谋略取胜放在确保自身安全之上,不以侥幸而去冒险,不以忍让就放弃作为,总能在最后一搏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败与胜之间就有了完美的转换,说他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是实至名归。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解决好后顾之忧后,就将眼光投向了北方。又经两年的精心准备,于公元227年开始伐魏,诸葛亮亲率蜀军杀气腾腾地奔汉中而来,对祁山进行突袭得手后,又乘胜进军,迫使祁山的北面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先后投降,有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之态。而此时的魏国,毫无准备,魏明帝曹叡又刚即位,只得被迫仓促应战。司马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命率军进行阻击蜀军入侵。于是便发生了街亭争夺战。
街亭是汉中的咽喉,对于进军伐魏是必守之地,失去则全盘皆输。对于这样的关口把守,谁想到诸葛亮是智者千虑,竟有一失。他派信得过的手下参军马谡率军二万把守,又派偏将王平配合,并派大将魏延进驻阳平关遥相乎应,一再叮嘱马谡坚守城寨,不得有误,看似排军布阵天衣无缝,却还是设料到马谡刚愎自用、擅作擅为,将大军驻扎在山顶,被魏军包围得水泄不通,断水断粮,不打自乱,很快就将街亭丢失。这让诸葛亮措手不及,兵力无法及时回防,这才演出了一场空城计。
夺取街亭后,司马懿并没有乘胜追击溃逃的马谡,而是挥兵直赴祁山,来攻诸葛亮大营。诸葛亮接到街亭丢失的军报后,迅速檄令各路大军回守,没想到司马懿统兵十万已蜂拥而致了,现在仅是空城一座。无奈之下,诸葛亮唱起了空城记。他传令城上偃旗,城中息鼓,大开四门,每门令军役自然洒扫,不准妄动,自引小僮两人,携琴登城,在城楼上焚香弹琴自如。来到城前的司马懿一见如此,心想诸葛亮不入子午谷,很是谨慎,现在大开城门,能有这般疏略?定是诱我入城而掩杀。于是急令撤军而去。
司马懿一败诸葛亮的空城计,后人为他挫失战机而惋惜。司马懿就真的被诸葛亮空城计所吓退吗?非也,即使司马懿能如愿入城也未必能耐诸葛亮如何。诸葛亮经多年秣马厉兵,亲率大军北伐魏国,打了个毫无准备的魏国措手不及,怎么会失了一个街亭,也就损失不到两万人的守军,就一败涂地的呢?而司马懿奉命长途奔袭阻击,只要是能退敌守国就大功告成了。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对手,他的担心与谨慎正是他的明智之举,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不能说是他的糊涂之为。也正因为司马懿这一选择,既让他没有与诸葛亮硬战,保存了实力;又让诸葛亮迅速地撒军了,夺回了魏国的丢失土地,虽败却是完胜。你能说司马懿的兵撤空城计还是败着吗?
心有不甘的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再次率十万大军北伐魏国,并与东吴孙权约好同时发动攻击,两面夹击。这是他身前最后一次伐魏。蜀军兵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构筑营垒,准备长期作战。司马懿再次受命率军渡过渭水,与蜀军对峙起来。这才有了“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故事的演绎。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以守为战,坚壁不出,虽受诸葛亮百般羞辱,也不与交战,直等诸葛亮粮尽兵退。诸葛亮在焦急的等待中,只迎来了东吴进兵失败的结果,令他大为失望,一心只想与司马懿尽快决战。可司马懿任凭诸葛亮怎样骂阵,就是固守不出,双方相持百余天后,诸葛亮不得已而为之,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衣,以羞辱他。而司马懿却从来人口中获得“诸葛公夙兴夜寐,凡罚在二十以上皆须亲览,日食不过数升”之情,欣然道:“孔明食少事烦,不能长久了。”于是,就更加不出战了。
诸葛亮果被司马懿猜中,三月之后不治身亡。司马懿探知诸葛亮病死的消息后,立刻率领魏军去追蜀军。蜀军根据诸葛亮生前安排,在魏军追过五丈原后,突然掉转大旗方向,一阵战鼓响起,兵士们转身掩杀过来。司马懿大吃一惊,以为诸葛亮并未去世,急忙掉转马头,命令撒退。等魏军去远了,蜀军将领才不慌不忙地把全部人马撤出五丈原。
这件事传到老百姓耳朵里,百姓编了歌谣嘲笑司马懿,说:“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可司马懿却泰然受之,一点也不生气,说:“我只能料到活的诸葛,怎么能料到死的呢!”这就是司马懿的过人之处,二败死诸葛,却不以为然,以料到活着的诸葛亮必死为荣,以拖为上,最终如愿而不战令蜀军退兵。尤其是,当他来到诸葛亮原扎营的地方,观察诸葛亮布置的阵势后,赞叹地说:“诸葛孔明真是天下奇才啊!”可见,司马懿对自己坚守不战而拖死诸葛亮的策略,是多么的欣慰。对此,你能说司马懿被死诸葛亮吓退的荒唐吗?
司马懿在后来的与曹爽争斗中,则更是表现出大智慧,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一战,司马懿仍然是后发制人、反败为胜。他取信于魏文帝曹丕,得到重用而手握重权,曹丕去世后,他受命遗诏与他人共同辅佐魏明帝曹叡,为大将军,负责对蜀汉的战争,掌握了魏国的大部分军权,是德高望重。在曹叡病危时,又受命与曹爽共同辅佐只有八岁的魏少帝曹芳。这就有了司马懿装病反戈一击的故事发生。
曹爽,本没有多少能耐,却仗着自己是皇帝宗室,总想排挤司马懿,好自己独揽大权。但刚开始时还摄于司马懿的年高望重,还不敢独断专行,有事还能听听司马懿的意见。可不久,在任用了自己的心腹何晏、邓飏等人掌管枢要后,就开始了排挤司马懿、专擅朝政之为。他明里奏请魏少帝升司马懿为太傅,暗里行夺削司马懿权之实,任用自家兄弟掌管军队大权。司马懿天奈之下,只好揣着明白装糊涂,以退为进,索性就称风痹病复发在家,不参与政事,只是暗中在作准备。
曹爽也深知司马懿的为人,担心司马懿不是真的有病,就借自己的心腹河南尹李胜调任荆州刺史之机,命他到司马懿那里去辞谢探察。双方都心知肚明,各借李胜的辞谢而演出了一场互相欺骗的大戏,结果是生姜还是老的辣,曹爽轻易上当受骗败下阵来,司马懿则凭借自己高超的演技是假戏真做,而骗过李胜。
李胜来到司马府中,问候司马懿。只见司马懿在两个侍女搀扶下,衣不着体落地,手指嘴口而似乎不能发声,奴仆把粥送到他的嘴边,他连杯子也拿不住,低头便喝,米粥顺嘴直流,沾了满胸,完全是一个危重病人之样。李胜不由感叹说:“别人都说您又焕发了当年的勇气,哪想到您的身体竟然是这样!”司马懿进一步装着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说:“没几天活头了,我们恐怕是见最后一面了。你到并州去上升,应好好地防备。我的两个儿子就托付给你了。”李胜说道:“我是到本乡荆州上任,不是并州。”司马懿故意胡言乱语:“你是说刚到并州?”李胜又说:“赴任荆州。”司马懿说:“现在回本州上任,又有雄心,好好地建立功勋吧!”
李胜告辞回来,就对曹爽说:“司马先生已经是行尸走肉了,不省人事,不必担心了。”过几天又对曹爽说:“太傅司马先生再也恢复不了健康,真让人伤感。”因此,曹爽就不再戒备司马懿了。公元249年的新年,司马懿趁曹爽等人随少帝去高平陵祭祀之机,先下手为强,发动宫廷政变,带着两个儿子,率领自己的军队,借着皇太后的名义,关上城门,占据武库,接收了军营,并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兄弟的职务撒去,迫使曹爽乖乖的交出兵权。司马懿得手后,毫不手软,将曹爽一伙人全部处死,自己担任丞相,从此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魏少帝只是一个摆设而已,司马氏的天下由此发端。
到了司马懿儿子司马昭时,灭了蜀汉之后,就直接地废掉魏元帝曹奂,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晋朝,是为晋武帝,从公元265年到316年,定朝洛阳,史称西晋。中华民族再次走向了统一。
《晋书·宣帝纪》上说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这应是客观的。从他的身上,后人或许能看到:败转胜,必须是保住自己的实力,不以小败而失大胜,这才有了天下奇才的诸葛亮,虽六出祁山,最后殒落五丈原,遇上以守为战、以拖为胜的司马懿,也是无可耐何花落去,无归而返留憾于死;忍为赢,定是得益于周密谋化去作为,不以小退而失大进,这才有了高平陵之变的胜算与把握,就是皇亲在旁、大权在握的曹爽,也一招不到,而败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全体遭殃。
司马懿留给后人的智慧或许就在这里:遇强则示弱,遭攻则善守,得进却知退,虽忍不忘攻;输在眼前,赢在最后,虽输终为赢。
2023.6.17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