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在这个“道路不平钱做马,若为谋事酒做局”的充满诱惑的世界里,能有一处可安放身心的安隅之所,在我的认知里,不管是人或事一定是比这个世界更迷人的。淋过雨知路从不平坦,但爱赢万难。常读好书可安身立命。
读《浮生六记》,悟芸娘残生
雨雪未至,假已先放。这样的日子适合拥暖而读,我选了《浮生六记》。这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一部自传体散文。薄薄一册,分卷一 《闺房记乐》、卷二 《闲情记趣》、卷三 《坎坷记愁》、卷四 《浪游记快》、卷五 《中山记历》、卷六 《养生记道》六部。此书流传两百年,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
书中描述了作者沈复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感情理想唯美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若说,《红楼梦》是一种繁华过后的凄凉;那么《浮生六记就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夫妻佳偶。
芸娘与沈复恩爱情长,初见怦然心动,婚后举案齐眉;共游太湖烟波,看沧浪亭风光,千顷云百态,当是无悔今生。闲时,他们谈诗论画、赏月弄花,堆石砌景,野外沽酒、栽菊修篱,纸窗竹榻……颇多幽趣。平平淡淡的柴米夫妻,当真将清贫的日子过成了一首诗。这一对俗世里的男女,各有癖好、性情、习惯、才情。所求无多,一间屋子、一畦地,虽布衣菜饭,却可乐终生。是一对欢乐有趣的妙人!
在浩瀚的书海中,遇见一本好书很难,遇见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难。我读《浮生六记》,不仅仅是沈复"不染铅华的静美",也不止他和芸娘的诗意生活,缠绵情深。更有芸娘经营生活的不染世俗灵魂有趣和她下场悲剧的意难平。
芸娘和沈复的生活很是艰难,有时候沈复摆个画摊,卖画几天也得不到几个钱。芸娘此人却自幼聪慧异常,听一遍琵琶行,便会背诵。且能跟着背诵的内容认识整首诗的字。她家里穷没有上过学。他们日常会在家里摆弄一些插花,盆栽。光有花草看着不自然灵动。芸娘便建议抓几只蝴蝶来用针刺死了,用铁丝缠着绑在花杆上,就像真蝴蝶一样。
她将婆婆给她的大珍珠随手赠给了弟媳妇,一点都不稀罕,众人皆啧啧称舌。她还说珍珠本就性寒,而女子的体质本来偏寒,带上这个对身体不好。
芸娘唯独喜欢家里的残画破书,平时会将他们收集起来,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取名断简残编。
夏天荷花初开,晚上闭合,天又会开放,芸娘便会做一个小沙包,给里面装上茶叶,晚上把这个沙茶包放在荷花花芯里面,早晨再取出来。有一股荷花的异香,茶叶和别的不同。
芸娘和老公结婚后,虽清贫也是琴瑟和鸣,夫妻恩爱。他们相处23年中,几乎没有吵过架。虽然贫贱夫妻百事哀,但由于芸娘得精心操持,计划周到,日子也还过得很有情趣。
他们夫妻俩育有一儿一女,家庭生活美满。但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后来因各种嫌隙,芸娘失欢于公婆,几度受逐于家庭,生活过的很苦,但沈复与妻子芸娘相互扶持,不离不弃。
因为芸娘素有血疾,现实中的各种打击,加上没钱买药,病情一天比一天重,最终香消玉殒,天人永隔。弥留之际,芸道:“人生百年,终归一死。今中道相离,忽焉长别,不能终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妇,此心实觉耿耿。”在芸娘去世后,她的老公沈复写了这篇《浮生六记》,成为几百年来的名篇佳作。
初读《浮生六记》,认为这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不怪它能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据浓墨重彩的一笔。三读此书,想起三毛说过一句话: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钱脱不了关系。
如果沈复有足够的养家能力,即使他们被父母扫地出门,也能很好地照顾妻儿,不必让女儿去做童养媳,不用让儿子去给人做学徒,说不定儿子也不会早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享受当下的生活没有错,当我们在享受当下生活的同时,也应该深谋远虑。
因为有所筹谋,才能在天灾人祸来临时,胸有成竹地应对,而不会弄得兵荒马乱。未雨绸缪,才能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纵观陈芸和沈复的一生,起点明明已经好过很多人,但他们却将生活过得七零八碎,硬生生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毕淑敏说,生活从来都是泥沙俱下,鲜花与荆棘并存。
有的人在荆棘上舞蹈,从而破茧成蝶,走向辉煌。有的人沉浸在鲜花的芳香中,忘了前行,忘了努力,导致生活一团糟。幸福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幸,也多由自己造成。
芸的可爱离不开沈复的成全,而他们的动人故事和悲凉结局,都被沈复写进《浮生六记》中,以润泽后世浮生,提点清醒人三分。我独爱林语堂盛赞的芸娘: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便是宇宙间之至美。

作者 简介 张海霞 (女) 河南省商丘市 民权县第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汉族,中共党员,中共民权县第十二届十三届党代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