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心 素 食
文|常照
杭州灵隐寺山门外,有一大片商业设施。在这座驰名中外的千年古刹前,作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本也正常。其中有一栋楼名曰“隐市”,这座建筑的二楼,便是“清心素食自助餐厅”。
吃斋与吃素,长久以来是一件非常容易被混淆的事情。吃素是指不吃荤腥,秦代的文字工具书《仓颉篇》(由李斯、赵高等人编撰)对“荤”字的解释如下:“荤,辛菜也”;《说文解字》描述为:“荤,臭菜也”,指散发出强烈气味的植物,又称为“五辛”,即葱,洋葱,蒜,大蒜,韭菜,部首多用的是草字头。“腥”指的是所有肉类,古代的“腥”字,与动物性食物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是以月字为部首。吃斋古称“喫斋”,同样的用法还有“喫茶”(现如今日本语中依然延用此词汇),传统意义上是指宗教人士的戒规,是一种注重心灵之虔诚与纯洁的仪式。汉传佛教在饮食观念上的依据主要是大乘经典,在众多强调慈悲精神的大乘经典中,如《涅槃经》、《楞伽经》、《楞严经》、《梵网经》等,都有关于出家弟子不应食肉的记载。这些大乘经典从慈悲、因果、修行、生死各个角度主张戒除肉食的重要性,也就成为汉地素食传统的理论根基。另外,吃斋除了第一个层次的不吃荤腥之外,第二个层次是过午不食。法度如斯,可见斋饭和现今的素食还是大有区别的,严格意义上讲,即“吃斋”特指僧人吃饭。
无论吃斋还是吃素,其实质都是非肉食;而非肉食源于不杀生,不杀生源于大悲心。在我曾体验过的近百家素斋馆中,香港宝莲寺和新加坡居士林是令我终生难忘的。仅凭经验而言,个人以为凡是寺院里的斋饭,总比街头素斋馆子里的口味要纯净些,少了很多厚实的烟火气。比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在香港铜锣湾的“功德林”,我曾经与父母吃过一次饭,当时那家餐厅是由电影明星王丹凤和她丈夫一起经营的,墙上挂满了黄永玉的作品。可我们三人都一致感觉味道很沉重,颇为油腻。多年后再去铜锣湾,那馆子已不复存在了。有趣的是,亚洲善待动物组织(PETA Asia)评选出的亚洲十大“素食友善”城市,香港排名第六,而全亚洲排名头三位的分别是台北、新加坡及清迈,上海名列第十。
杭州寺院的香火向来兴旺,多得益于旅游业的发达。其中灵隐寺当为翘楚,最为吸引外来游客。只是在杭州本地人的心目中,灵隐寺更多是属于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就如同北京的长城,真正本地人一般是不去的。杭州人最为心仪的寺院是上天竺的法喜讲寺,简称为法喜寺或干脆就叫上天竺;再者就是坐落在西湖之滨南屏山下,雷峰塔正对面的净慈禅寺,杭州人简称为净寺。而上天竺的法喜寺,据说拜观音尤为灵验,故而深受本地人的爱戴。
从上天竺一路经中天竺再到位于下天竺的灵隐寺,有一条景色怡人,禅韵十足的步行小路。只可惜名字不够响亮,大概还是过分偏重于观光旅游取向吧,缺少了像日本京都的“哲学小径”那样幽邃而深情的寓意,好在风景十分清秀,不会辜负每一位游人。
吴越的冬天,即便白雪皑皑时刻也大约有一半的绿色植物在坚守着生命的信仰。这也正是江南最能留人的地方之一,更不用说西湖灵隐景区了。我到“清心素食”餐厅时,正值上午十一点半。内心暗暗自喜,这回终于算是“过午不食”了。这家餐厅规模挺大,估计有上千平米,从宣传资料上看,据说同时最多可容纳500人就餐,有上百种菜肴。平日里除了来灵隐寺的游客外,更多的是老年人前来用餐。虽然不见得每天都摆出上百品的数量,但大都在四、五十个种类左右,因此可以良心地说,确实丰盛。而且,价格甚为公道,每位三十元整。先付饭钱,然后每人发一个直径二十公分多点儿的圆型塑料餐盘,再一副碗筷,就可以自由行动了。
吃自助餐最怕的是眼大肚子小,浪费巨大,而佛门中又最讲究珍惜一粟一粒,决不可以暴殄天物。从历代祖师到当今大德,他们的习惯往往是连碗和盘子都要舔舐干净。
大凡素餐的构成,不外乎这几项:时蔬,菌菇,豆制品及五谷杂粮。另外,不知道是否因净土教义之故,藕的曝光率几近百分之百。虽然只是区区几个种类,但在妙手调配之下,也能屡屡花样翻新,呈现出千姿百态。“清心素食”便是很有说服力的一家。一餐全素菜,果真能做到口感地道而不腻,更重要的是每道菜的口味要富于变化,乃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并不是单单“清淡”二字就能解决的问题。
基于个人喜好,我对于素餐从来是无比向往的。“清心素食”实在是品种太多了,所以充其量每次用餐也只能品尝到七八种吧。餐厅里时不时回响起广播声,提醒顾客们每次不要拿的太多,不够可以再添,以免浪费。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席卷了两盘,却忍不住还想再添点儿。常言说食到八分饱,可不知为什么每次在寺院吃素餐,我几乎无一例外拉至满格。说不定是因为每次用餐前都已经在寺院里上下往来了多时,运动量充沛的缘故吧。
饭后猛然想起,这“清心素食”的名字,会不会是在提醒我,即使面对着梦寐以求的佳肴,也仍然不可忘记“清心”二字呢。从来欲从心起,食欲也是欲望,虽乃人生之必需,但也还是不可过分求之。凡求之甚者,皆是纵欲。清心则寡欲,食色俱同。
人们喜欢上某种事或物,它的名字有时候会很关键。如今在商业上常讲究IP这个概念,其实IP的入口就是一个醒人的名称。“清心素食”很符合这一标准,而且,接地气。(完)
2020年12月17日农历十一月初三 写于杭州西子湖畔
【作家简介】
常照
本名沈林沼。作家、美评家、油画家;美国爱缪斯基金会副会长、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阿联酋艺术家协会会员、中东华人收藏家协会创始人;曾任迪拜政府经济发展部《中小企业家》杂志“聚焦中国”专栏作家;曾执教于北京大学EMBA课程并兼任多家中外企业的经营战略顾问;2018年中加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获“杰出艺术家”称号;2022年第五届美国传承杯国际艺术节获金像奖;著有《陈糠录》、《常照诗词选》等古体诗专集,另有短篇小说及美学评论多篇发表于中外刊物。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