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巨变话沧桑(上)
作者:武稳祥
我三益村(鲍陂)地处长安东部少陵原北陲,是个千年古村落。千百年来、历经了多少改朝换代的风风雨雨,随着国家的大形势,跌宕起伏 波浪式的发展前进着。特别是自从改革开放之后,若和以前对比、大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亲眼目睹这沧桑巨变,不由得令人就感慨万千。
前边的好多人和事暂且不说。在新的形势下,以武文超为首的、我村的现任领导班子,决定重修 ‘村志’。今年初 (2023、2、18)正式成立了 “三益村志编撰组”,村上委托原长安县档案馆馆长于理余(已退休)和书法家呼延小舟负责。
组员有呼思贤、于吉祥、武益庆、孙仲绪、呼兴民、袁小峰等共有20余人。给各个人都分配布置了具体任务,各负其责。原村支书武润祥 也多次莅临指导工作,村干部武文超、翁娜、栗小龙等也积极协助配合,10个组长也积极搜集提供资料。大家共同努力 一定要做好这件光前裕后的有益的大事情。
村志 其中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农业工商、乡风民俗、教育卫生等,都由别人撰写,进展不一、暂且不说。给我分配的是写 ‘专记’,按照要求(参考原村史) 我已陆续写了‘历史传说’‘药王庙’‘鲍陂于家’‘于建海打豹子’‘北社鮑旗寨’‘少陵文化’ 等篇章。
前几天(11、26)召开商讨会,理余又给我增加了 ‘生活改善’ 板块。凝神追思、桩桩幕幕,这个内容可是我亲身经历的。今昔事多、千头万绪,都不知从那儿说起。就先说说过去、再说现今吧。
由于我少陵原是自古缺水的旱原,特别是自1958年实行公社化以来,一直是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粮食产量也不高。新粮下来 先交爱国公购粮,留过来年的籽种和牲口饲料,所剩就不多了 这才是口粮。由于分到的口粮本来就不多,所以年年都不够吃。每年春季 都要吃公家的返销救济粮,救济粮很有限,杯水车薪,一般由队长分给了极贫寒的 ‘红名字’。其他的人再困难 也是干瞪眼,暗自叹息、无可奈何。
新麦刚一下来,先给国家上交公购粮。因要上村南又陡又长的大坡,我们三个人拉着一架子车麦子,要到8里远的大兆粮站去上粮。(后来又远了些,上了坡要到少陵原东半原堎的酒铺粮站去交)
全公社二十几个村 都要到这里来交粮,所以人特别多。架子车一辆紧接一辆 排着长队,一人扛一个麻袋(或口袋)踩着斜搭的木板、上到很高的粮仓口,大家个个累的满头大汗。经常是要熬一整夜,确实很辛苦 但每个人可以挣到两个油饼作犒劳。
本来一年收的麦子就有限,交了公购粮、留下来年的籽种、牲口饲料之后,所剩不多的才是口粮。每个人也就能分个100多斤,这可是全年的口粮(夏)(心中只盼望着秋粮丰收),所以年年不够吃。要到渭河以北的泾阳 三原 高陵等地,去买粮 去借粮。种粮的不够吃,年年如此,好不恓惶呀!
我记着思贤兄曾写过 当年到高陵亲身买粮的详细的艰苦经历。那年 我曾有我队到兴平借粮 难忘的亲身经历:我们三个人拉一辆架子车,经过了西安、咸阳一直往西,徒步近百里 到了兴平,总算借到了救命粮。不料 在回返的路上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我们拉着粮车往回走,当走到西安莲湖路中段时,没想到碰到了 ‘市管会’ 的人 一下子被挡住了,他们凶狠地说你们长途贩运粮食 是搞投机倒把,车子和粮食全部要没收。真是令人欲哭无泪!无奈只得空手朝回走,走到和平门 人都实在太累了,队长就领着我们只好钻到门洞外的东边、有人在城墙上挖的防空洞里 小睡了一会儿。(后来队长到公社开了证明 才要回了粮和车)
那时我村还没有通电,晚上照明 点的是煤油灯。它虽然昏暗不明,但它帮我们看了多少大厚书籍和小人书,确实也功不可没。磨面-用的是牲口拉着转的石磨子,(有时也用人推) 记着小时候 我们经常搭伙、把石碾子推的飞转(给家家轮流碾苞谷糁)。
我村是60年代通上电的,从此就要永远告别那黑暗的夜晚,记着当时把我们男女老少、无不乐得合不上嘴。尤其是我们这些小娃们,一个个在兴奋中充满了新奇,由不得辄想拉电灯的开关拉线:只一拉 电灯就亮了,再一拉 电灯就又灭了,好不开心啊!
千百年来,我少陵原上主产小麦、苞谷。虽然广种薄收,收成有限,但是、原粮必须碾碎磨面方可食用。从解放前到50年代,我们广大农村磨面都是用的石磨子,碾苞谷糁都用的是人推的石碾子。村村寨寨的石磨子、石碾子也不知传了多少辈了,都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农具。
由于磨面的时间较长,所以 大多都套着马 牛 驴 骡等牲口,拉着上半页石磨子,围绕着磨道 马不停蹄地不知要转多少个圈。揽下磨子磨下来一圈的半成品,就要用专用箩子罗面。人坐在一个大罗面柜子紧旁,里边半空蓬有两根间隔一拃多的方木棍,上面架着圆箩子。人工用手不停地前后推拉着箩子罗面。我小时候经常看着大人们 在又辛苦又忙碌地磨面。亲眼目睹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后来,我们村上也买了三台渭南造的钢棍电磨子,和一个专拉苞谷糁的 ‘一道贯’ 小钢磨。在村中央面朝东建盖了三间大安间房。喜讯风传,一时间,这里成了全村家家必来的热闹场所。由于我村比较大(10个队、近3000人),所以 天天都有人用推车子推着、或用架子车拉着麦子来排队磨面。前来排队拉苞谷糁的人 也是络绎不绝。
岁月在飞度,时代在进步。多年以后 村上磨子停了。就常到村北的东伍村也去磨面。 我村的上堡子、小鲍陂有两家私人磨子应运而生,大大方便了广大群众的生活所需。再后来 随着国家大形势的飞速发展,不磨面了 直接到北留村面粉点用麦子换面,又成了风靡一时的新时尚。直到现在 土地被征用、十几年都不种麦了,直接买面吃(村上有好几家专门卖面点)。
当年,人们因都贫穷 购买力很有限。各种物品也都十分匮乏,国家为了限制购买、实行的是票证政策:吃饭凭粮票,穿衣凭布证,买油要油票,买煤要煤票,买肉要肉票,买个菜、烟、酒等都要票。若要买个自行车或缝纫机等紧俏物品都凭票。各种票证、各种购货本,份、点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当时 大力提倡的是艰苦朴素的雷锋精神:“新三年 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由于所穿的衣裳十有六七都有补丁,谁若还有事出门或走亲戚,向别人借衣裳 借鞋帽那是常有的事,屡见不鲜。我的 ‘红旗牌’ 加重自行车,就是当年给乡政府作木工活时,成书记送给我的 ‘车票’ 才买的。它驮着我和工具走南闯北,和我风雨同舟了好多年。
那时候 一年四季 劳作忙碌,不但吃穿紧张,文化生活也十分枯燥乏味又单调。那时也没有电视,不论昼夜 村上的大广播上就是放的那几个样板戏。偶尔听说那个村有电影,不管10里8里、我们大家就成群结队,都兴致勃勃地徒步赶去看热闹。谁也不愿错过这很少又难得的机会。
绝对不象现在、在自己家里就可随心所欲地看彩色电视。我们这一代人正好赶上了新时代的末班车,有苦也有甜,可惜上一辈的老汉老婆们临老也没吃上饱饭。
穷则思变、物极必反。多亏了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停止斗争,改革开放的政策犹如浩荡和煦的春风,吹暖了长城内外、华夏九州。喜看今天、欣逢盛世,神州大地、天翻地覆,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军事国力空前强盛,高铁 地铁 公路网遍布全国,到处莺歌燕舞、到处欣欣向荣。
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平常吃的象过年,平时穿的象客人,村村高楼林立,人人精神焕发。私人买个小卧车就象买个自行车一样平常。市场繁荣 物资充裕,只要有钱 啥都能买到。若有闲暇,到全国各地去旅游,饱览祖国的大好锦绣河山。有的人还出国旅游,观瞻异国风光。这在过去 连想也不敢想啊!
自古以来,一直是一条土大路由南至北贯穿我村。1966年国家重修了雁引公路,村南端又陡又长的大坡,上落下垫,大坡变坦了、又拓宽了,平直通畅。尽管是石籽路,仍令我们大家喜笑颜开。
后来,又通了67路公共汽车,北下西安到大雁塔是0、45元的车票,或者是向南上引镇集,都一下子方便多了。后来,由于无人看护、年久失修,公路逐渐残破不堪,公共车也只好停运了。
多年之后 2010年,公家重修韦鸣公路时,村干部和公路局再三协商,终于硬化了村中心的大十字,永远告别了那坑洼不平、泥泞遍地的烂十字,致使古镇村貌焕然一新。近些年 顺应时代潮流,我村的农贸集市也日渐繁荣,初具了农村向城市转化的雏形。
1966年文革初期,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伟大号召,上山下乡风潮汹涌澎湃。我村由西安黄河毛纺厂共接纳了男女知青20多名,统一安排、集体吃住。城市的青年学生们就在这贫困的土地上,风风雨雨,亲身体验了农村的艰难与苦涩。1978年后,陆续都返回了城里。
七十年代,我村的村办企业有地毯厂、草帽厂、服装厂等。尤其服装厂、是由沈富民书记主管,有20多台缝纫机 有30多人(女工多),还有锁边机、开口机、锁扣机等。老师傅王青山抓质量,服装成品远销西安、北京等地。几度风雨,80年代停产。
1984年,在沈富民书记的亲自领导指挥下,以公社砖厂支援的10万砖为基础,多方筹集资金。我村广大干群万众一心、拆旧盖新,在村中心广场 面朝东,终于建成了邻村少有的、威震四方的大戏楼。一举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今日方不愧大村大社,大可扬眉吐气,理应彪炳村史。
1986年夏,我村的自来水修通。伊始,村上委派大队会计呼正贤、和电工武建绳去采购材料。小兆寨子企业家李志英出车(司机武继华),材料由北京远郊玉田县拉回。是(不需要水塔的)无塔上水器。当时广大群众的热情空前高涨,村上统一规划,大家满怀喜悦,包段挖沟埋管子,快速完成。材料刚一拉回,马上就接管试水,一举成功。这当时在全乡可是最为领先的一步,可谓是 捷足先登。
后因我村大人多 用水量大,供不应求。第二年(1987年)经协商 村上决定由王继高承建,历时两月,砌建成了直径5米、高25米、可存放50吨水的大水塔。这一回才解决了大家多年吃水难的大问题。
本村退休老干部董复俊,在水房日夜负责给各队轮流上水、放水。他一生酷爱戏曲,擅长打板。因而,水房象一块磁铁一样,晚上 辄有文艺爱好者、汇聚水房,自拉自演自唱自乐。由他组建的自乐班,村上若谁家过事,曾多次为群众义务演出,屡获好评。
正可谓:
1
不 堪 回 首 忆 当 年,
缺 吃 少 穿 好 寒 酸。
物 品 匮 乏 凭 票 买,
无 可 奈 何 度 艰 难。
2
欣 逢 改 开 世 事 变,
丰 衣 足 食 尽 开 颜。
国 强 民 安 庆 太 平,
怎 不 纵 情 颂 今 天!
(参照原村史,把我村以往的概况 简述如上。也没啥条理 章法,乱七八糟、比较啰嗦,请理余择优选择参考。若有能被采用的,也算是为重修村史尽了一点绵薄之力,甚为欣慰!)
(此文本为一篇,由于篇幅较长,故分为上 下两集,分两次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