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听一封催人泪下的家书
宋世宽
“我死不足惜,只要润之的事业成功”………
这是前些天民进贵州省委组织的一次参观学习,在苟坝会议会址毛泽东同志的住处聆听解说员朗读杨开慧女士给他丈夫毛泽东的一封家书,整个场景令人泪崩。
那天,我们一早从遵义出发,根据日程安排,先从花茂村参观,然后到苟坝会议会址。当我们参观完会址,那场关于攻打打鼓新场的争论的画面还在耳畔萦绕……不一会来到毛泽东同志当年居住的那间屋子。房子是三十年代的,四立三间的陈旧木屋,一到院坝,只见院坝的坎上站着一男一女俩青年,手里各拿着一个本子,在招呼我们排队。我们按既分的小组横行站着。起初,还以为是宣讲苟坝会议的那段历史或关于毛泽东住处的一些情况。结果一听他们的朗读,非也(由于事先没有告之我们,朗读的内容也只是片段,因此无法判断是啥内容)。当那位女青年朗读到第二个片段时,我才豁然从她的悲情中听出是杨开慧给毛泽东同志的书信。或许,这是朗读者有意留给我们悬念吧。
杨开慧给毛泽东的这封书信,我是一年前在央视上听过著名演员韩雪感人的朗读。今天,站在我面前的这位朗读者,让我再次感动,随着她婉转、凄切、动情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信里,“我的心挑着一个重担,一头是你,一头是孩子,我要吻你的眼睛,吻你的眼,我要吻你一百遍……”我们很难想象,烈士杨开慧。她,为爱而生,为信仰而生的一个伟大女性,可在成为英雄之前,首先是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
最感人的是,这封信里,杨开慧把对丈夫的思念、希望、挣扎、不安、无奈写成手稿,藏进墙里,直到1982修缮她的故居时才被发现,而此时的毛泽东已经离开6年,杨开慧也已经牺牲了52年。一个女性的爱情火焰,就这样在阴暗而狭小的墙缝里独自燃烧了半个多世纪。当发现了杨开慧的手稿时,收信人包括毛泽东以及弟弟等亲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润之,我几天睡不着觉,无论如何,简直快疯了,许多天没来信,天天等,眼泪。我不要悲痛,孩子也跟着我难过,母亲也跟着我难过,简直太伤心了,太寂寞了,太难过了。我想逃避,但我有了几个孩子怎么办?50天后上午收到贵重的信,即使你死了,我的眼泪也要缠住你的尸体……我要哭了,我真的要哭了,我怎么都不能不爱你……”。
此时,朗读者的声音哽咽,眼角的泪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我们默默地纹丝不动站在那儿深切的缅怀这位伟大的女性,同时体悟到杨开慧内心极大的苦痛。那封信是她一九二九年写的,此时的毛泽东已经离开家乡多年却杳无音信,他组织参加了“秋收起义”,后来起义失败上了井冈山。这些,杨开慧完全不知。在那斗争残酷的年代,生命安危如同随影,心里无比的牵挂与担心,尤其是她在报纸上看到朱德妻子被砍头示众的消息更加震惊,此时对毛泽东的安危更加揪心的痛(不久杨开慧被捕,敌人叫她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便可活命,可她坚决不从,后来不幸英勇就义)。那封信,成了她与毛泽东的诀别信。
悲情的朗读,令我们感动,不,是杨开慧烈士的挚爱感动了我们。
今天,我们在苟坝毛泽东同志的住处前,追思缅怀他光辉的一生,在他追求革命的生涯中,痛失多位亲人后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最终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0年6月21日)

宋世宽,笔名浩然,1969年生于贵州遵义。《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曾任大学、职高书法老师,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红花岗区书协副主席、遵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书法作品获98年兰亭奖(最高奖)“优秀奖”;获第三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书法金奖”(中国文联主办)、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等以及在其他展赛(全国)中获奖入展数十次,入选《中国书协优秀会员作品集》。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应邀参加“齐文化节”个人作品展、“中韩国际艺术交流展”等等。文学作品在《书法报》、《书法导报》、《贵州政协报》、《遵义日报、晚报》、《遵义文艺》、《都市头条》等等发表三十多万字,其中,评论文章在《书法报》等刊物上引起关注(讨论),散文《我的红花岗情结》获“优秀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