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汇•习学颂》
文/龚如仲 (Ralph)
(1)五绝•匡衡夜读
话别窗前月,灯光亮似雪。
匡衡若复生,开卷赞奇绝。
(2)五律•师德无忘
师德意深远,育才谋万年。
千方开睿智,百计善心田。
渊识生名士,诚虔出圣贤。
仲由忠烈汉,颜子得真传。
(3)七律•高考期待
苦读寒窗忘冬夏,梦圆殿试自风流。
匡衡凿壁习庄子,车胤囊萤研孔丘。
温故三年游学海,知新四载立鳌头。
龙门一跃阳关道,家国情怀壮志酬。
(4)七律•读书有益
游尽天涯名胜地,莫如闭户读书多。
涓流厚积汇沧海,泉涌渊思溢九河。
上古求源习周礼,当今问道识金科。
文才飞泻三千丈,写尽人间是赞歌。
注: 1) 九河:古黄河下游支流之总称,这儿泛指江河。
2) 金科:法律、法令。
(5)散文•因一所中学而想到的
我居家旁边有一所学校,名为:“哈肯萨克中学”(“Hackensack High School”),是一所属于美国新泽西州北博根郡哈肯萨克市的公立学校。平日里我多次路过这所学校,但因为家中没有正在上中学的成员,所以我对学校的关注度极低。然而有一天,我步行去一家银行办事,由于离预约的时间尚早,我就放松脚步,一边慢走,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看看周边的景致。
当我又一次走到这所中学门前时,因年深月久而变得非常陈旧的两块铜牌吸引了我的目光。我近前一看,原来是有关这所学校历史的“见证”。一块铜牌上的内容是(译文):“这块土地于1923年8月6日由市政府改良委员会划归给市教育局董事会用来建立本市公立学校”。另一块铜牌所刻写的是关于学校周边设立铁围栏的记载,其内容是(译文):“本围栏于1925年由仍在校学生和已毕业校友共同捐资给哈肯萨克中学而建成的”。
我真的没有想到,就在我家门前的这所涵盖初中和高中的公立中学竟然有着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一百年来,有多少中学生从这一所中学毕业!一百年来,有多少与老师和同学们有关的精彩故事在这所学校里发生!
提到“同学”二字,我倒是挺想和读者诸君聊聊就我所知的美国学生们的一些情况的,其目的无非是与大家交流。
我家居所是在一栋公寓楼的第十一层,透过餐厅落地式巨大玻璃窗,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放学后的哈肯萨克中学及周边住家人家的孩子们在校门外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练跑步的活动情况。无论数九寒冬,还是炎炎夏日,只要不是狂风暴雨或是大雪纷飞,总是有许多学生们(男生为主)在操场上没完没了地做游戏、打篮球。写到这里,也许会有朋友要问了:“这些正在读书的学生们难道就没有做完家庭作业后继续上额外补习班的压力吗?难道孩子们的家长就没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吗?难道高中学生们就不会面临‘考大学难’的问题吗”?您说对了,这里的学生们确实不会面临您提及的“额外补习、起跑线上、大学难考”这三大难题。
据我所知,这里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提倡多提问题,多作争论,重在实用;他们不提倡死读书、读死书。与此同时,学生们家庭作业量不大,家长们更不会为了得高分而让孩子放学后去读课外补习班。就拿我小女儿来说吧,作为父亲的我,好像从来没有看到过她天天“埋头苦干家庭作业”的情况,每天放学后她没花多少时间就作业完成,出去玩耍了。因为这里人们的生活理念是: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尽情玩耍,自由自在,开开心心。这就难怪学生们放学后一做完家庭作业,就跑到各自的锻炼场所去打篮球、练跑步了。
当孩子们到了高三毕业前夕,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大学就到有关中学来挑他们所中意的毕业生(把他们招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因为美国是没有高考这一说的。还是拿我小女儿为例:由于到美国时她已经在北京读完高二了,所以她就就读于当地一所公立中学的高三。除了英语必须另外努力过关外,其它学科对她不是难事。但由于她高中毕业考试的成绩处于中等水平,无法与班上学习成绩杰出的优等生相比,自然地,无论是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还是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是绝对不会向她招手的,到后来有一所新泽西州中等水平的大学录取了她。
如果您认为美国的学生读书是一件简单的事,那您就大错特错了。据我所知,美国的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大学生)的勤奋读书、刻苦专研、竞争激烈的状况是足够让你感到震撼的。比如,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几乎天天是通宵灯火不熄,因为每日每夜都有许许多多的学子们在那里写作业、做学问、搞研究。这就是我所知道的有限的有关美国学生们读书的现状。
讲了以上有关美国学子们读书的情况,我绝非片面地认为美国的教育方法就完全优于中国。比如:到美国来留学的中国学生们的数学水准大概率高于美国当地的学生。我只是想说一句:我个人非常不认同孩子们学习负担的过分沉重,更不敢苟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荒唐理念。在让孩子们用功读书的同时,应该恢复我们那个读书年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注意劳逸结合”的合理做法。这就是我在看了哈肯萨克中学门前的两块破旧铜牌后突然想写一篇小文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