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悲情起和声
写在毛主席《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一诗创作
暨罗荣桓元帅逝世60周年之际
夏永增(篱畔种菊)

一、独喜老实人
公元1963年12月16日晚,北京。中南海颐年堂。
中共中央政治局今晚在此开会,听取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会人员发现:此刻,毛泽东主席脸上的表情严肃而悲凄。等大家到齐,他以特别悲伤的语调缓缓地说:罗荣桓同志于今天下午不幸去世了!随后,领头起立默哀。哀毕,他又深情地说:“罗荣桓同志是1902出生的。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罗荣桓的逝世,令毛泽东悲痛万分,几天来夜不能寐、哀伤不已。近四十年与罗荣桓亲切交往的一幕幕,总是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在脑海中,难以释怀。于是,在那个无法入眠的夜里,他以政治家和诗人独特的视角,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章:《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文学评论家尹君生说:“这首诗沉郁悲壮,笔力雄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诗人以历史事实为依托,借助寓言与想象,为罗荣桓同志革命战斗的一生作了定评,给这位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伟大战士树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但观其一生,他只写过两首挽诗。一首是22岁时悼念年轻朋友的,再就是这首《吊罗荣桓同志》。这也是他走向职业革命家征途后唯一的一首挽诗。可见,他对罗荣桓感情的至深至真。
毛泽东一生纵横捭阖、叱咤风云,手下猛将如云、良臣无数,为什么就独对罗荣桓如此厚爱、如此不舍,专门写诗哀悼呢?尤其那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又让多少人感叹不已、动容落泪呢?
这恐怕主要是罗荣桓一生都做“老实人”的本性使然。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的毛泽东,饱读经书、熟稔五千年中华文明史,阅剧无数、悉知九万里舞台叱咤人。他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可以依靠的,什么样的人是应当提防的。他顶天立地、又重情重义。
譬如对罗荣桓,毛泽东最看重的就是他的“老实”。
毛泽东曾说:“为什么让荣桓当党代表呢?就是因为老实。” 而且认为:他非常老实,可又很善于总结经验,他对是非、对正确和错误鉴别得特别分明。毛泽东又说,罗荣桓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当然,老实人免不了受人欺负,这也没有什么,历史总会正确地评定一个人的功过的。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是不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是老实人,科学家是老实人。我们共产党人都要做老实人。
罗荣桓也的确是毛泽东所说的那种老实人。也由于罗荣桓的这种“老实”,从而赢得了毛泽东的信任,成了毛泽东的“肱股之臣”,信任倚重、疼爱有加。
二、尤爱忠与公
毛泽东喜欢老实人罗荣桓,本质上是看重他对党、对革命的忠心耿耿和公正无私的处事原则。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擎起了“工农革命军”的红色大旗,举行了著名的秋收暴动。
罗荣桓参加了这次暴动。三湾改编后,部队只剩下了几百人,罗荣桓毅然留了下来,坚决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1929年11月,身为红四军三总队九支队党代表的罗荣桓向毛泽东反应:红军中还存在着旧军队中肉刑、打骂士兵的问题,应当废止。此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使毛泽东更加坚定了从政治、思想上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的决心。一次,毛泽东指着罗荣桓对人说:“这个同志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不久,罗荣桓就被提拔为第二纵队政治委员,担起了新的重任。
1930年,年仅24岁林彪成为红一军团红四军军长。和罗荣桓一样,林彪也是毛泽东的爱将,深受器重。但林彪有个缺点,就是个性很强,之前与几任党代表关系都处得很僵。派谁给林彪当政委呢?毛泽东想到了罗荣桓。果不其然,他当政委后,不仅把政治、宣传教育和后勤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在军事指挥方面也积极主动配合林彪工作,使林彪无可挑剔。毛泽东得知情况后,高兴地说:“谁说林彪难缠?罗荣桓在四军,不是跟林彪团结得很好嘛。”
1932年10月,左倾冒险主义者在宁都会议上撤了毛泽东中央红军总政委的职务,使毛泽东失去了对红军的指挥权。而罗荣桓也因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而被撤销了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职务。后来毛泽东感慨的说:“凡是我倒霉的时候,罗荣桓都是跟我一起倒霉的。”“虽蒙受冤屈,但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仍旧老老实实地为党工作。”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罗荣桓奉毛泽东之命率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进军山东,开辟敌后根据地。到达山东后,罗荣桓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正确方针,抗日民主武装力量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使山东的抗战局面发生了明显好的变化。

在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期间,罗荣桓统筹兼顾着眼长远,“把山东整个战场看成一盘棋运筹”。他团结“山大王”万春圃、孔昭同,联络东北军于学忠部,挤走顽固势力李长胜部,积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性地提出“翻边战术”(即敌人打到我这里来,我就打到他那里去)和对敌斗争“六字”(插、争、挤、打、统、反)方针,实施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有准备有计划地反日伪“扫荡”。1945年日本投降后,罗荣桓以精简整编保留下来的骨干为“酵母”,一下子就在山东发展了8个师、12个警备旅、1个滨海支队及1个海军支队,迅速布置部队接受敌伪投降、夺取城市、消灭顽匪等工作,使山东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唯一全面控制了战略要点的省份,发展成为我党我军的重要战略区,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罗荣桓仍然不折不扣地执行毛泽东、党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辽沈战役中,罗荣桓以坚定的态度把握大局,促使林彪改变了指挥上的错误,再次受到了毛泽东的赞许。
辽沈战役开始时,中共中央、毛泽东命令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锦州。对毛泽东这一明确的战略决策,林彪始终未能透彻地理解,迟迟按兵不动,无所作为。后在中央的一再催促和罗荣桓、刘亚楼的敦促下,林彪才不得不进攻锦州。但在战斗即将打响时,林彪却又自作主张,向军委发特急电报,要求放弃攻打锦州的部署,北上攻打长春。
紧急关头,罗荣桓作为政治委员,挺身而出,加以制止。他严肃地对林彪说,打锦州的计划是中央军委、毛主席已经批准了的,这个决心不能动摇,而现在改变主意,是会影响整个战局的!中央军委也不会同意的!同时,他坚决主张再向中央发一封电报,说明仍然要打锦州。刘亚楼也赞同罗荣桓的意见,林彪也只好同意。
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攻打锦州的战略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关键时刻,罗荣桓的“老实人”本质又发挥了重要作用。
革命胜利、全国解放后,面对错综复杂的新形势,罗荣桓依然保持了他的表里如一、忠诚老实的可贵品质,使毛泽东愈加信任。
1953年下半年的一天,高岗突然跑到罗荣桓家里,提出中国也要搞部长会议制度,让林彪当部长会议主席。罗荣桓听后,吃惊地问:“这是党中央的意图吗?”高岗说:“中央没有议过,毛主席也不知道,我们先议一议。”罗荣桓当即严肃地指出:“这样重大的问题我们来议不妥当!由林彪当部长会议主席也不妥当。我们部队有一、二、四方面军的,还有第十五军团的,谁干什么要由党中央毛主席统一安排。”罗荣桓义正词严,高岗被顶得无话可说。
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毛泽东曾经单独找罗荣桓谈国防部长的人选问题。罗荣桓谈了自己的看法。回家以后,林月琴问他同毛主席说了什么。罗荣桓只说了一句:“一些人事上的事。”没有再多说什么。后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当时,我要罗荣桓同志谈谈看法,已经定了林彪。罗说林彪打仗还可以,就是主持全面工作不一定很行,一是身体,最主要的是,林这个人喜欢搞小圈子,不能团结多数同志是他的弱点。现在看来,罗荣桓的观点是有预见的。”
按说,罗荣桓是林彪的“老搭档”,一直配合得不错,若凭私人关系,这个时候理应为林彪说话。这是其一。其二,林彪也是毛泽东一手栽培起来的元帅,二人关系如同师生。这一点,罗荣桓也是深知的。三是,此时虽然是征求罗荣桓的意见,但相比毛泽东在心里已经“有谱”了,征求罗的意见可能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决定更全面些罢了。如果会看“脸色”,一定会“顺杆子爬”,做个顺水人情,皆大欢喜,岂不美哉?但“老实人”罗荣桓就是本色不改,依旧秉公办事、实话实说。虽然最终还是林彪担任了国防部长,但毛泽东对罗荣桓却是更加喜爱和信任了。

三、吊人也吊己
现在我们需要来说说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和它的题外之意了。
诗的意思是说:记得当年的战争年代,战事频仍、军情紧急,我们有许多话要说,可总是见不上面,但心是相通的。长征虽然艰难,但还不是最难把握的时候;最让我担心的和平时期反修防修、防止干部腐化堕落的问题。鲲鹏有时候也受到燕雀的欺负,老鹰也可能受到群鸡的耻笑,但它们怎能知道鲲鹏和雄鹰的胸襟和抱负呢?今天,在我需要有人理解和支持的时候,您却溘然长逝,那以后国家再有危难,我还能去问谁呢?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毛泽东的诗作,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大诗人相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他的作品没有一首是空洞之作,而都是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思想内涵的。
该诗自然也不例外。
这是首悼亡诗,自然少不了对逝者强烈的缅怀之情。但我们也知道,毛泽东作为一个旧世界的伟大反叛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环境、受到多么巨大的打击,它总是以蔑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带领他的追随者奋然前行,从没有悲观过、失望过。这一切,我们从他的文章和诗词中也能深深地感觉得到:他的思想和精神总是那样地激情澎湃、热烈如火,一切困难在他面前都不成问题。
然而,从这首诗里,我们却在感受到浓浓悲情的同时,也感到了深深的孤独和无奈:你不幸去世了,那么国家有难题了,让我又去问谁呢?
也许人们要问:毛泽东手下贤相成堆、猛将如云,还没有个可商量的吗?有,当然有啊。像周恩来,他的忠诚和无私毛泽东毫不怀疑。但他举轻若重的责任心和极强的原则性,又限制了他同错误路线斗争的决心和方法!
因为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发现,在打天下时,那帮舍生忘死追随他、支持他的战友们,在坐了天下之后,很多人的思想已经起了变化:我们革命了几十年,现在好不容易得到天下了,应该好好享受了,应该光宗耀祖了,应该为我们的儿孙们多谋些福利了!
尽管他在共和国成立前夕就掷地有声的提出了“两个务必”,尽管他一再提醒大家“不做李自成”,并且为此还进行了一系列决断行动,如对贪污犯刘青松、张子善判处极刑,进行“三反五反”运动等。但是,人本性中的那种私欲却是与生俱来的:昔日那些拼了命为穷人打天下战友们,此时很多人却常常想到的是自己的享乐、自己的权势,或是自己的亲人和身边人的利益了。
于是,他便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共产党要把“革命”的矛头对准自己,要对准自己内部的“当权派”,要自我革命,要继续革命。号召他的人民“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并不厌其烦地为最广大的基层群众辩护:造反有理!
其实,他的目的就是一个:共产党不能进了城就做官当老爷,就脱离群众。“我们不做李自成!”
然而,此时的这番苦心,又有多少人还能买账呢?那些当年的老战友,此时想的也许是:我们提着脑袋苦斗了几十年,现在不应该好好享受自己的胜利成果了吗?
毛泽东想的更多的是“普度众生”的“理想”,昔日战友们大多想的却是“回头是岸”的“现实”。毛泽东想的是跳出“周期律”、不做李自成的社稷江山,许多人想的却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一亩二分地。
于是他回头一看:真正像过去那样一心一意跟着他走的,现在却是越来越少了……
就是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他最知己的爱将罗荣桓去世了。不难想象,在这个时候,在巨大的悲痛之外,毛泽东更感到了巨大的孤独。
同时,联想到九年前的高饶事件、四年前的庐山会议以及自七千人大会以来一些领导人的各种表现,毛泽东一定是在孤独的同时,也陷于了痛苦的思索中。所以说,这首诗所吊的既是罗荣桓,也是诗人自己。
当然,伟人毕竟是伟人,战士终究是战士。悲痛和孤独不会泯灭毛泽东苍生共济的佛性和勇往直前的斗志。在经历了苦苦的思想斗争之后,在两年半后的那个夏天,他再一次选择了伟大的抗争与战斗!尽管对于年逾古稀的他来说,有些悲壮,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奋勇前行了!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同时代的这首《咏梅》,才是真正的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