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校舍诞生记
作者:范学爱
黄河故道南大堤脚下,张楼和白庄两庄之间,一座暂新的校舍矗立其间,这就是张楼村希望小学的新校舍。看到这所学校的变化,知情人无不为张楼人的思想观念点赞。
张楼学校原来的面貌令人唏嘘。原房子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经济条件制约,校舍破旧难以翻修,及成危房。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村干部经过反复研究协商,并征求本村科迪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另外两家企业老板的意见,决定扒掉旧房子,建设新校舍。企业捐款,很快筹集了一大笔款项,企业管理层的人和在外地工作的干部职工,也纷纷解囊相助。
村民们听到捐款建校的消息后,都很高兴,找到村干部也要求捐款,这出乎干部的予料,对群众说:大家种地也收入有限,还要顾家,不要种地人的钱。可村民们不乐意,说:以前的人识字少,困难多,现在人人识字,还有这文凭那头衔,不都是学校教出来的!现在党的政策好,咱兜里也有几个钱,为了孩子,没多有少,捐一点是应该的。村干部看到大家说的有道理,只好同意,但明确规定: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不捐。
正式捐款那天,场面难以描述,一个字:热。热情,热烈。捐款箱前,村民们掏出来的哪是钱,分明是一颗颗滚烫的心。二村民组的范承平大伯七十多岁了,三个月前刚给无父母的孙子盖了婚房,还是捐了三百元。三村民组的李玉梅老大娘,年逾古稀,在自家门口摆了个香烟摊,赚的钱除了一家人日常花销所剩无几。这天她一大早来到捐款现场,村干部对她说:您老人家就别捐了,一天卖几盒烟能攒几个钱。再说,你在外工作的儿子已捐过了。李大娘说:不管多少是俺的心意,儿子捐是他的。他在外工作,没有学校他那个夲事哪里来。把学校建好,叫以后代代都成为有本事的人。这不,硬是捐了三百五拾元。七村民组的刘二强,跑到捐款现场说:我没来晚吧?村组长说:不晚不晚,你干啥去了?“这不捐款吗,我上集卖个羊,也顾不上拿揑价,恐怕晚了。”说着,把八百元的卖羊钱全捐了。感人的场景,令前来参会的领导和记者激动不已。镇政府主要领导拿话筒的手微微发抖,他说:我只讲一句话,张楼村民们勇跃捐款建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能,体现了大家关心下一代的价值取向,为你们鼓掌点赞!记者南秀山即时撰稿,发表在科迪报上。
张楼村企业的老板和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一座暂新的希望小学:三层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特耀眼气派;其附属设施:教师住房,器材室,文娱室,图书室,球场,景观绿化,卫生间,院墙,大门面南朝向虞(城)单(县)公路,飘扬的国旗,耀眼的大红字标语,粉白的墙壁,显示了校园庄重整洁又生机勃勃,在全镇农村学校中独树一帜。更寄托了全村人的殷切希望。上课的钟声悠扬、荡漾,和着歌声读书声飘向四面八方,似涓涓细流,浇灌着树苗庄稼,迎着暖阳,天天向上,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 
范学爱,中共党员,退休公务员,商丘市政协文史员,虞城县诗词学会会员,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