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山
文/许起

莫厘峰是洞庭东山的山丘群主峰,顶天立地屹立在镇的北面,俯视着山脚下的果林和村庄。在山坳的半腰里,微微露出庙宇特有的朱黄色墙头和小半个屋脊。一条山路,像线一样从寺庙中穿过,弯弯曲曲到达山顶。张静霞和张秀霞一进入山路,就体会到一股空旷幽静的气息,山路旁的山沟边长满了两人抱粗的榆树、冬青树以及参天的榉树、古樟树,也有形状怪异的黄椴树……张秀霞对大自然的造物主惊叹不已,以少女特有的欢快心情看待周围的景致。她以好奇心向姐姐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张静霞在解答中穿插了本地区发生的真实事件和民间故事。宋朝抗金名将牛皋被太湖起义军杨虎部下缚于紫藤之下,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在二十四湾用金钉钉龙,血水在山沟里淌了七天七夜。东山侠席文贤三刺清朝乾隆皇帝未遂被俘,妻子西金花脚踩一片芦席在水面上过太湖。半途中从太湖神中得知丈夫被害于姑苏而沉于湖底,这些故事给游玩增添了极大兴趣。
张静霞还讲起了一个中央领导人陪胡志明从另一条山路上山,到山顶上观看整个景色,到后山走村访户参观碧螺春茶叶制作工艺,张秀霞突然问。
“胡志明,是不是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主席?”
“是的。听说胡志明很简朴,真正的人民公仆。”
“什么叫公仆?”张秀霞问。
“我也答不上来,意思是把人民当主人,自己像仆人那样为人民做事。”
“胡主席真好,姐姐见过胡志明吗?”
张静霞摇摇头,“他来时消息封锁的,走后才知道。”
“可惜。”张秀霞说着望了望路旁一边的枇杷树、桔树和梅花树以及隐藏在树中的碧螺春茶叶树所组成的混合林,转过头说:“他的国家在我国南部,和广西交界。”
“和云南也交界。”张静霞补充说。
山路上的人不多,前面有三四个年轻人在走着,后面没有人,整个山坳显得空荡荡的。山沟里的流水声隐隐从深处传上来,似一种轻音乐在地底下发出。
流水带花穿溪涧,归云莲采入山壑
张秀霞不由朝山沟下一望,看到沟底流着清清的泉水,沟壁上长着虎耳草,凤尾草。
“真妙。”张秀霞情不自禁地赞叹。
“是呀,这里是使人最心情舒畅的地方,冬夏春秋总会有许多人来游玩。唐朝的白居易、宋代苏东坡、明朝祝枝山、唐寅、清朝顾炎武、龚自珍等好多文化名人来游玩过,还留下了诗句。”
山坳尽头是一段麻石板路,一直铺到五十多米处的庙宇口,一棵挺拔的金钩子树似门神那样立在门口迎接他们。庙宇的大殿装饰得金光呈祥,三尊服饰相同神色庄重的高大观音菩萨居中坐着。整个大殿一片肃静,在它们面前的乐天派弥陀佛,开怀大笑想打破这气氛,也无济于事。一个乡下打扮的老年妇女从大门进来,走到张秀霞身旁,瞥了她一眼,跪下朝三尊观音拜了三拜,起身时见还在看观音菩萨。
“这是送子观音。”老年妇女用手指了指。张静霞听见忙把妹妹拉了过去。
姐妹俩朝里面走去。看见碧螺春茶室有四五人津津有味地品茗,还风雅十足地谈论着什么,他俩继续往里走,一直走到庙宇后面的石壁处,抬头望去,山上长满了松树和杨梅树,一群黄腾鸟从草丛中飞出,往树丛中去了。她们隐约听见石壁旁边有一阵涓涓细流声传了过来,连忙小跑了过去,一潭清滢的泉水,飘动着白色的汽体,像雾一样升腾四散。“萃香泉”三个大字,在汽体中时隐时现。
两人经过著名泉水潭,轻步走上巧设在潭边的醉墨楼,见楼上四周墙壁上挂了好几幅诗画,张秀霞坐在古红木靠椅上,对着墙壁悠闲自在地朗读民国本地人朱润生的诗句:
楼阁玲珑凤景奇,上山小坐恰相宜。
漫言野客登临处,亦有名流唱各诗。
坐在厅堂中的张静霞看见大门口进来七八个人,有男有女。
“你也在这里,张静霞。”走在中间的宋薇婉离开人群,朝张静霞跑了过来。
“嗯,宋薇婉,你也来了。”张静霞兴奋地迎了上去。
两个同学在这里见面,都没有想到,她们亲热了几句。张静霞介绍说:
“这是我妹妹,叫张秀霞,在读六年级。”
宋薇婉朝张秀霞看看,张秀霞羞涩地笑笑。
宋薇婉知道张静霞有三姐妹,姐姐张凤霞参军去了。张秀霞和张静霞长得不像,也许一个像父,一个像母。张静霞长得虎气,像个顽皮的男孩。张秀霞则完全相反:身材苗条,两条小辫子搭在肩上。一张瓜子脸显出江南少女特有的秀气、聪颖和文静。宋薇婉是张静霞最要好的同学,听张静霞说过有一个很好看的妹妹,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不相上下。宋薇婉当时并不相信,现在见面,觉得对方真是一个小林黛玉。她一面望着张秀霞一面对张静霞说:
“你妹妹长得真好。”
张静霞自豪地说:“我妹妹是班长,学习成绩在前三名。”
“她一定是大学生的料,才貌双全,前途无量。”
张秀霞见两人夸奖她,脸微微一红,躲到姐姐背后去了。
“你姐姐是军官,你妹妹是大学生的料,你肯定不错。”宋薇婉说。
“我那能与她们比,我是我家最无能的一个。”张静霞问,“你一个人来的?”。
“两个人。”宋薇婉指指石忆,爽快地
山路旁边有一个春秋时期吴越交战遗留下来的吴国烽火台。烽火台附近还有權木丛和几棵不高的松树,没有一块青石麻条,没有房屋也没有战壕。烽火台有一间半房子那么大,一米多高。由小山石砌成一个圆形的墙,里面堆满了泥土和小黄石块,顶部长了几棵矮小的荆条树和几十棵茅草,一阵风吹来,树枝和茅草轻轻摆动着。宋薇婉觉得奇怪,两千多年过去了,风风雨雨并没有使烽火台坍塌掉一部分,也没有使泥土流失掉,它们很好地保持以前的雄姿。这是不是算一个奇迹?突然,一只灰色的野兔子从草丛里蹿出来。在山石路上机警地朝四周张望一下,又回蹿到草丛里,嗖的一下,往对面山坡上蹿去。
“野兔!野兔。”宋薇婉兴奋得惊叫起来。石忆从石头上弹跳起来,三脚两步追过山路,野兔子早没了影子。
两人兴致勃勃登上了山顶。山顶前有一堵一丈多高,一米来宽,一百多米长的石墙。石墙全由山石叠成,山石重的几百斤,轻的几斤,伟岸地挡着山路,上面长满了豆瓣状叶子的山藤。石忆指着石墙说:“这石墙是由太平军将士垒叠而成。当年天京失陷后,苏州城也被攻破,清军向东山进攻,太平军余部边撤退边阻击,退到这山顶时只剩下近三百人了,在这里打了三天二夜,太平军枪尽弹绝,最后寡不敌众失败,除重伤被俘外,没有一人投降的,在这石墙处太平军杀死清军五百多人,鲜血溅满了石墙,听老辈人讲,当时杀声震天。绿野村的人们从绿野桥上和两旁路上目睹了这英勇场面,真是惊心动魄。战斗由温大成和陈坚指挥。从一天上午打到傍晚,从天黑打到第二天黎明前,白天壮烈夜里的战斗场面更加壮烈。熊熊的烈火把整个山顶映红了。太平军战士由于一无后援,二又断粮断药,温将军和陈将军大部分将士战斗中壮烈牺牲了,剩下三十多人退到后山脚下了,乘一条小船从湖面上撤往东太湖芦苇荡。
宋薇婉默默地听着,默默地看着石墙及墙下,仿佛看到墙脚下许多殷红的鲜血,便下了头。过了一会问:“这墙上的藤是战斗前有的,还是战斗后长出来的?”
听老人讲,这是战斗后长出来的,我们绿野村的人有胆大的在战斗后来山上看过。当时墙角下堆满了太平军战士的尸体和乱石,温将军和陈将军的头颅被割下来放在墙上面,以来示众。清兵的尸体抬走了。到了晚上,这些太平军战士的尸体被人运走了,听说葬在法海坞西侧山里,不知是老百姓干的,还是太平军战士埋的,或者是清军处理的,都不知道,至今还是一个谜。只是墙内墙外的血渍还在,掉到地上的石头被后来人重新叠到墙上。第二年便长出这些藤。
“这叫什么藤?”
“络石藤,它可以止血。”
“是不是它为了止太平军战士的血,才长出来的?”
“也许是吧,也许是巧合,但这段历史是真真实实的。”
宋薇婉望着这悲切的场面,感慨万千。从历史书和老师的讲课来看,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一方面是清朝统治者勾结内外敌人所致,但主要的是洪秀全杨秀清之争,韦昌辉这个阶级异己分子作乱,给敌人有可乘之机。杨秀清有责任,洪秀全也有责任。作为一个领袖没有很好地起表率作用。没顾全大局,为天朝的政权和天朝的几十万战士的生命着想,为一已私利而忘掉大事。如果太平天国胜利了,中国的命运也许会另一个样子。这就是历史的遗憾。
石忆和宋薇婉走过石墙,站在慈云禅院旁十多米的开阔地上,从几个角度望到不同景色的湖面。
东面的湖水呈淡绿色,湖面像条粼粼发光的带子,一直伸展到很远很远的地平线,西边的湖面白晃晃的一片,无边无际。一直通到天地间的白云下面。北面的湖水很蓝很蓝,整个湖面犹如透明坚硬的溜冰场,平整地安放在广大的盆地里。湖中的帆船,尤如顽皮的孩童,穿着溜冰鞋在那里溜来溜去。只有南边半个湖面忽隐忽现朦朦胧胧展现在那里,好像一个怕羞的新娘子用一条白色的纱布半遮着脸。
石忆面对南部,指着远方的湖面说“那里很远很远的尽头就是古代越国。”又指了指莫厘山南部的山脚下,“那里是吴国水军的屯兵场。现在还叫屯湾。两国交战,首先是水军交战。越军来犯时,烽火台就点烟火,通知北面的伍子胥命名的胥口,胥口兵营通报居住灵岩山的吴王夫差。吴王夫差就调兵遣将抵抗。”
“看来有人类就有战争。”宋薇婉感慨地说:“一本人类史其中就包含一本战争史。”
石忆点点头说:“明朝才子唐伯虎曾在此观看过吴越交战地方,即兴写了一首诗。”
具区浩荡波无极,万倾湖光净凝碧。
青山点点望中微,寒空倒浸连天白。
鸱夷一去经千年,至今高韵人犹传。
吴越兴亡付流水,空留明照洞庭船。
石忆念完唐寅诗后,深有感触地说:“古今中外的情况一样,只不过战争包含有非正义战争和正义战争,在非正义战争出现时,人们必须用正义战争对付,否则人类无法正常生存。”
“说得对。”宋薇婉赞同石忆观点,但补充说:“由于多种原因,战争的结果并非正义的就一定胜利。例农民起义大多数失败了,太平天国也是其中之一。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了。总之不管农民起义成功与否推动历史这是无疑的。失败的英雄更悲壮,比成功的英雄更值得人们尊敬”。“更值得记忆在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