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记忆
王艳军
冬至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古时候,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是主要的祭祀节日。按照天文划分,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而这一天也是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清嘉录》中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这说明古人对冬至是十分重视的。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人们的福气。汉朝时期称冬至为“冬节”,老百姓都非常重视这个“冬节”,官府要在这一天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并且要放假过节,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法定节假日了。
过了冬至离过年就不远了,也渐渐有了年的氛围。据《汉书》中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直到汉朝时期都是以冬至来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的。到了唐宋时期,冬至成了祭祖的日子,这一天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民间百姓要祭拜父母长辈。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之间的阳气开始上升,这代表着新的一年就开始了,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因此现在我们都有春节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以前往往是在冬至这一天进行的。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祈福,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南方人会吃汤圆,北方人则吃饺子。
为了庆贺冬至节,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各地的冬至节多与饮食有关,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冬至食文化。在北方,从冬至开始才进入到了数九阶段,数九是以九天一节,九九过后北方的天气才会真正的转暖。在数九当中最冷的是三九、四九,此时北方天寒地冻,河面冰封。为了细数数九寒天的日子,期盼着春天的到来,孩童们于数九寒天到来之时,坐在自家的门前,一边吃着饺子,一边吟诵着在民间传唱已久的九九消寒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所以,儿时记忆中的冬至是和吃与玩儿紧密联系的。冬至这天母亲既可以给我们包上一顿饺子吃,父亲又允许我们可以到刚冻结实的河面上滑冰车了。
至今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据传,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他著的《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有一年入冬后,张仲景看乡亲们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生了冻疮,便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施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再用面剂子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还送上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好了。后人便学着“娇耳”的样子,在冬至包饺子吃。吃完饺子还要喝一碗饺子汤,说是“吃饺子喝汤,胜似开药方”,我想也和这个典故有关系。
冬至的饺子,代表了一个节气的到来,一种民间的风俗,一份希望的期盼。虽然北方已进入农闲的季节,冬至这天的早上,父母也会早早就起来准备。母亲知道我们几个孩子喜欢吃酸菜猪油滋啦馅儿的饺子,便提前就把腌制好的酸菜从带着冰碴的酸菜缸里捞出来用凉水泡上,把猪油滋啦也切成小丁放在一边备用,再切一些鲜的猪肉沫,等泡了一个小时后的酸菜闻起来酸味适中了就开始剁馅儿。菜刀在母亲手里像上了发条一般,一会儿光景,饺子馅就盛满了瓷盆,再加入盐、酱油、热油、五香粉、葱姜蒜沫拌匀,闻着馅儿香就知道晚上会有一顿美餐了。父亲也早早的劈好柴火,把大铁锅里添上煮饺子的水等着。傍晚时分,母亲重新洗手和面。她说,软面硬饺子,做饺子的面和得一定要软硬适中,且得多揉几遍,面皮筋道煮的时候就不容易破。菜刀飞快地一起一落,一个个面剂子跳在了案板上。父亲用擀面杖一推,再一转,一个圆圆的饺子皮就擀成了。母亲边包边说:“多装馅儿,孩子们爱吃大馅儿的饺子”。哥哥姐姐放学回来洗把手也帮父母一起包,一家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每次包饺子,我都会在旁边学,不忙的时候,母亲也教过我,可我至今也没有学到精髓,几十年过去了还是包的不好,但那种惬意的人间烟火气多年后还是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父亲负责煮饺子,煮饺子也是一门技术。水要烧到沸腾,然后放入饺子,用勺子不断的沿着锅边搅动,要轻轻的、慢慢的,不能碰破饺子皮儿。还要根据饺子馅儿决定煮饺子的时间,等到饺子肚鼓起来圆圆的,浮出水面的时候,就少搅拌几次,反复沸腾几次冲几次凉水,待饺子都浮在水面几分钟后,饺子就可以出锅了。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当一盘盘冒着热气的饺子放在餐桌上时,所有的味觉、嗅觉、视觉彻底被打开,在飘散的香气面前,馋嘴的我迫不及待的大快朵颐起来,那种唇齿留香的感觉也许只有冬至的饺子才能吃出这样的味道。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辽南地区的河套、水库封冻时间比吉林和黑龙江要晚许多,只有到了冬至时节,冰面才会真正冻结实了,大人不再担心小孩到冰面上玩耍有危险。孩子们便央求大人们帮忙或自己动手制作冰车。小一点的孩子只会玩比较大一些且安全的平板冰车,可以盘腿坐着滑,大一点的孩子更喜欢哪种蹲着滑很快的“单腿驴”。记忆中,父亲帮我做的第一个冰车就是平板冰车。平板冰车的制作很简单,选一块可以盘腿坐的下的厚木板,在木板的两侧边缘钉上两条和厚木板一样长的方木条,把前进方向的方木条头削成船头的形状,很像一只小船。再把两根钢条(或粗铁丝)嵌入两个方木条下边,我们叫它冰刀。父亲会用磨刀石把冰刀磨得非常光滑,这样会滑的很快还不费力。再找两根一米多长的钢筋制作成冰钎子,用短木棒做把手,滑冰车时要双腿盘坐或跪坐在冰车上,两手各持一支冰钎子,扎在冰面上,用力向后撑,冰车就滑出去了。两支冰钎子要同时后撑滑动,滑动的频率越高,冰车的速度就越快。转弯时要提前减速,或用一支冰钎子放在冰车前方中间位置慢慢的别住,冰车就会平稳停住。左转弯时,右手冰钎子用力;右转弯时,左手冰钎子用力,急转弯时还可以玩一下漂移,很是快意,如果用力不当也会翻车。这种乡味极浓的冰车玩具,在当时的东北农村相当普遍,偶尔大人们也会和我们一起玩一玩。滑冰车,作为一种几十年前孩子们的娱乐方式,在那个没有电脑、手机等现代娱乐条件的漫长冬季,成了陪伴我过冬的亲密伙伴。
如今,我已好多年没有看见这样的冰车了,现在乡村里的孩子或许已经不屑这种自制的玩具了。童年的冰车早已消失在视线中,可每每想起,好像就在昨天,我也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
光阴真的经不起岁月的打磨,苍老了容颜、厚重了思念。该来的一定会如期而至、该去的永远留在了记忆里。也许这世上最信守诺言的,莫过于四季和节气了,春夏秋冬,无论哪个季节,哪个节气,从未失约,正如生命中的每一次重逢,天假其便,不见不散!

作者 王艳军 1969年生于大连瓦房店市,1989年入伍,毕业于大连陆军学院,留校后从事军队政治思想工作教学工作,主讲军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及军营文化课,曾担任军校军事杂志美术编辑和军营文化教材副主编,撰写的多篇学术文章在国家级报纸和军事刊物上发表,所写散文、杂文刊载在部分报纸和网络平台上,被某网刊编辑部特聘为签约作家,部分作品被《阑珊处》、《千百度》、《雨又潇潇》、《绿肥红瘦》等散文集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