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 读 初 中
文/党九生
少时代庄把书念,
社办初中两年半*。
入校成立第三年*,
编级定格初七三。
老二班,新二班,
始终都是在二班。
土木兼有桌子烂,
凳子自备家里搬。
男生校外农户住,
女生土炕侧身翻。
油灯照明未通电,
鼻子窟窿冒黑烟。
吃的窖水也有限,
渠上抬水窖里添*。
红薯饸络瓶装菜,
稀溜米汤二分钱。
蒸笼饦馍网中套,
偶尔去迟找不见。
学费难凑六七块,
十有八家都是穷。
书本虽薄学风正,
初中阶段方安宁。
校长敢抓话管用,
侯氏进仓有名声。
教师学历非对应*,
苦学于先补水平。
樊拴保,樊玉玲,
刘同锁,王补灵,
王春𤧥,李拴成,
白书贤,王福生,
黄书勤,刘拴太,
谭淑君,宋广成...
恩师教书又育人,
学生攻读方向明。
胸有目标憋足劲,
煤油灯下笔如风;
门门功课把心用,
苦字当头学业成。
愚者我,贫寒生,
独木桥上找塔灯。
晚上熬夜十一点,
深钻细研下苦功。
书本翻得缺了角,
习题变换自通明。
数理化,科代表,
老师多将我器重。
壮志凌云备中考,
形势突变发朦胧。
晋升高中须推荐,
一瓢凉水心头冷。
昼惊夜怕被落下,
只因姑家是“硬农”*。
我虽最终上高中,
心忧同窗不安宁。
政治审查太苛刻,
可教子女定一名*。
不少优者挡门外,
苦学一整肠悔青。
尚有优者热血涌,
志愿报名务了农。
今日想来心作痛,
每每忆起百味生。
俱往矣,五十年,
代中求学如昨天。
当初翩翩一少年,
今朝银丝满头添。
“文革”岁月难忘记,
小学高中两头乱*。
学制缩短闹革命*,
念书当作抓生产。
不堪往事难回首,
常常作念初中段。
感慨相对静时月,
学业尚未荒废完。
恢复高考上师范,
多亏初中作底垫。
今日切切诉过往,
美好情景算一段。
国之命脉在稳定,
改革发展不能乱。
教育奠基抓关键,
伟大复兴能实现。
挥手告别老代中,
夕阳晨景好壮观。
秉笔重彩任描绘,
晚霞枫林红满天!
注释:
①“文革”:历时十年(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② 社办初中两年半:县上于1972年秋改新生秋季入学为春季入学,我们即被顺延半年学时,所以初中上了两年半(时初中学制为两年)。
③入校成立第三年:代庄中学系1969年8月16日创建,到我们上初中已进入第三年。后代庄中学改为庄头中学。
④渠上抬水窖里添:当时代庄中学的师生吃水非常困难,全靠几口大窖收的雨水。每逢“五一水库”放水,便停课组织学生抬水给窖里添灌。
⑤ 教师学历非对应:按要求,初中教师应有大专以上学历,但因学校初建,教师奇缺,故大部分老师都是中师或高中学历,全凭矢志不移、苦学不止的精神提升水平,令人感动!
⑥“硬农”:即土改时被评定为高成分的农户,如地主、富农等。
⑦ 可教子女定一名:当时推荐上高中,每所每级社办初中的地主、富农等政治背景不好的学生都有若干人,但不管怎样,只能择优推荐上报一名上高中。
⑧小学高中两头乱:我们这届学生,小学阶段正是“文革”最吃紧的几年,是在一片混乱中度过了这个阶段。上高中也是在“批林批孔”、开门办学、学工学农、下乡劳动的政治氛围中度过的,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⑨学制缩短闹革命:“文革”中,将原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十二年学制分别减少一年,变成了九年学制。
【作者简介】
党九生,陕西澄城人,1957年生,大专文化,先后从事教育、组织和民政工作,在中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爱好文学,亦喜吹竹笛。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