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胡燕窝
文/顾祥
谚语说的好:“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犁牛遍地走”。
刚进四月,塞外坝上的天气逐渐变的暖和起来,积攒了一冬的冰雪悄无声息的开始融化了,和煦的春风在空旷的原野里吹拂着苍茫大地,阳坡上的嫩草芽欣欣然冒出地皮,一片片新鲜的嫩绿给干涸的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预示着“人勤春来早”一年繁忙的景象又开始了,村子里的街面上三五成群的村民们围聚在一起“侃大山”,久居家中的老人们也拄着拐杖,舒展着筋骨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沐浴着春风吹过阵阵暖意;田野里的鸟儿一会停在树梢上、一会又落在电线杆上,唧唧喳喳的叫个不停;一些身板硬朗的老农在自家小院里忙碌着收拾闲置了一冬的农具,种种迹象表明:村民们“一年之际在于春”的田间劳作又开始了……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季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在我孩提时的记忆里,每年到了春季,就会有成群结队的胡燕千里迢迢的从南方飞到北方生息繁衍、养育后代。父亲说,这种燕子是从湖南飞过来的,所以人们叫它胡燕。当时年少懵懂的我,肯定会把父亲对“胡燕”的这种解释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真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仍出于对胡燕的喜爱与好奇,便通过各种渠道查询胡燕的有关情况,所以对“胡燕”有了新的理解与认知:据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二月》:“劳芬胡燕怨酣春,薇帐逗烟生绿尘。”俗称胡燕为夏候,鸟类的一科,属候鸟益鸟,又称家燕。其作窠喜长,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喜捕食昆虫为生,对农作物有益,是人类的朋友,是绿色家园的守护者。
不知为什么,我家的破旧老屋竟然也能成为胡燕筑巢的光顾福地?我想肯定与父母亲的善良品行有直接关系吧!因为我母亲特别喜欢胡燕,她生前常对儿女们说:胡燕进屋能给全家带来吉祥安康和财运福气。
胡燕的两只小眼睛炯炯有神,一身黑亮的羽毛光洁柔顺,抖动着剪刀似的尾巴在空中上下翻飞、随意翱翔,灵巧萌动的样子着实惹人喜爱。为了能让胡燕来我家居住,母亲每年早早的就把老屋窗户上的麻纸拽掉,让父亲把耳窗两边的玻璃也早早地卸下来,生怕归来的燕子找不到我家而迁居到别人家里。果然不出母亲所料,去年住在我家的那对胡燕“夫妇”在我家屋里院外飞来飞去,又开始投入到忙碌有序的筑巢建设之中了。它们会根据情况或者是修补残缺破损的旧窝,或者是再建一处新窝居住。这对胡燕一点也不惧怕家里的人或院外的牲畜。母亲在外屋烧火做饭也不影响它们自由的出进,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互不相扰、温馨亲切,看见家人总是唧唧喳喳的大声叫着,好像是在对家人们问好,感谢主人的盛情款留。这对胡燕“夫妇”建窝可真是不容易啊!是它们用细尖的小嘴一口一口地衔来泥巴垒叠而成的,要花费很长时间,下很大的工夫才能建好呢!正好离我家不远处有个泥坑里的冰雪都融化了,方便胡燕筑巢“搬运”建筑材料。每天有好多的燕子在泥坑里来来回回地忙碌着,衔着泥巴快速的飞向各自的巢穴中,不知辛苦地建造自已温暖的小窝。燕窝建好后,过了没多久,燕窝里就传出“叽叽叽”细嫩的声音,我抬头看到五个张着鹅黄嘴叉子的小燕子露出了毛茸茸的小脑袋,它们仿佛在呼唤妈妈:快快喂我食物。这一幕让我喜爱的久久驻足仰视,不忍离去,有时看的竟然忘记吃饭写作业……小燕子萌宝可爱的样子,更激发了它们的“父母”亲辛苦忙碌的热情,只见那对胡燕“夫妇”嘴里叼着虫子,像一道黑色的闪电滑翔到窝边,引来窝里小燕子的躁动不安,个个张开嘴巴用力叫嚷着,来争先恐后地博得父母亲的优先眷顾。
那个时候我岁数还小,看到燕窝里小燕子灵巧可爱的样子,便产生了想抓下来一只玩耍的念头。有一天,我和哥哥蹬上凳子,俩人正准备上屋梁的燕窝里实施抓捕小燕子的时候,忽然让从地里干活的母亲给撞了个正着。母亲看到眼前情景,便大声的训斥哥哥和我。母亲一边数落唠叨,一边教育我俩说,燕子是专门吃害虫的,是咱家特意请来的“客人”,是不能随意伤害的。为了防止我和哥哥再去做伤害小燕子的蠢事,母亲还吓唬我哥俩说:“如果再抓小燕子轻者眼痛,重者会眼瞎的。”从此以后我和哥哥再也没有去做伤害燕子的事情了。
有一次,一只小燕子不知是吃食还是玩耍不慎掉在了地上,那对大胡燕“夫妇”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在屋里院外乱飞乱撞,束手无策,大声的叫着不让人靠近小燕子,又仿佛在哀求主人快快地救救它们的小燕子宝宝。父亲见状后,让母亲搬来木头梯子,把小燕子送回了窝里。此时久候在父亲身旁的大燕子,迫不及待地飞进窝里把它的几个孩子紧紧的搂在怀里,久久地不肯离去,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多么揪心的一幕,多么催人泪下的场面啊!父亲和母亲还是不放心,又找来一块木板子加固在燕窝的下面,这样就更增加了燕子一家子的安全感。从此以后,每当太阳落山,屋里点着了煤油灯,一对胡燕“夫妇”就寸步不离地蹲在木板上守候着窝里的孩子们,生怕它们的孩子再掉在地上或出现其他什么意处事情。几十年来,父母亲爱燕护燕的这一善举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我、鼓舞着我、也教育着我……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使我深深地懂得了做一个厚道善良人的真正内涵了。
临近秋天的时候,在我家的房梁上已经成功的孵化出两窝小燕子了。这对老胡燕“夫妇”整天领着一群孩子们在风中雨中,在田野树林里蹁跹起舞,愉快的觅食,既训练了小燕子的捕食能力,也锻炼了它们的飞行技能。我时常望着上下翻飞、快乐无比的胡燕“一大家子”莫名的偷乐,并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之中……这些是不是胡燕为了南归提前做的准备工作呢?听母亲说,当年出生的小燕子因为身体虚弱,有的甚至羽毛还没有长丰满,它们在飞回南方的途中,跋涉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小燕子往往都要在嘴里叼上一截小木棍,当飞渡大海河流时一旦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就可以吐出小木棍在海面上做短暂休息,以恢复体力。关于母亲的这一说法是真是假?是传说是臆造?我没有去认真的考证,但我想母亲讲的燕子这种做法不失为动物界普遍适用的生存法则吧!尽管燕子们在南归途中使尽了连人类估计都很难琢磨出的办法,但一小部分燕子还是在南归途中不幸身亡了……
住在我家的小燕子逐渐地长大了,也陆陆续续地飞走了,它们飞向了广阔的天野,飞向了遥远的南方。房梁上的燕窝里就剩下一对老胡燕“夫妇”了,它们没有了往日的激情和灵动,但还是紧紧的偎依在一起,不时发出长长短短、叽叽喳喳的叹息失落声。父亲说,哎,燕子同人性呀!它们与人一样有情有义、有恩有爱,你们看:“这些小燕子不在了,就剩下两个老家伙了,也是整天地想儿女们孤独寂寞啊!”
是啊,我的父母亲难道不正像是这对守巢的老胡燕“夫妇”一样?把孩子们含辛茹苦的拉扯大了,却一个个地离开了生他养他的父母和老窝,建立起了属于自已的“新家”。
直到有一天,母亲发现那对老胡燕“夫妇”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问谁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时侯离开的,母亲便望着空荡荡的燕窝心中流露出无限的失落与茫然,带着伤感的口吻对父亲说:“天冷了,老胡燕领着孩子们回到南方过冬去了,咱们把窗户的玻璃按上吧!”
一年又一年,我们就像小燕子一样在忙碌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活,而父母亲也相继的累了、老了、病了、走了……燕窝仍就静静地悬挂在老屋的房梁上,而那对老胡燕“夫妇”却再也没有回来过……
窗外是一片阴沉灰暗的景色,天空中片片雪花轻轻的飘落。我透过苍茫而辽阔的天际,仿佛看到了春天那满坡姹紫嫣红的山花在绽放,仿佛看到了逝去的爹娘在田地里艰辛的劳作,又仿佛看到了那对老胡燕“夫妇”又领着它的孩子从遥远的南国飞来……
2023年11月28日
作者简介:顾祥(13473311048),1966年出生,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白土窑乡五道沟村人,沽源县文联作协会员,媒体自由撰稿人,致力于乡土文化创作,曾在纸质刊物和网络平台上发表文章3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