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远,男,作品散见《诗歌月刊》《诗潮》《中国诗歌》《中国诗人》《诗选刊》等,收入多种选本,获首届全国微诗大赛二等奖、中国小诗十佳,出版诗集《九诗人诗选》(与人合著)《心灵的风景》,参加十四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中国好散文诗”主持人之一。诗观:诗歌不是朝上的摘取,而是向下的挖掘,挖到见根、见泉,最好是见地热和岩浆,引发火山之喷涌。
天涯,表示地理位置,且偏且远,属空间概念,是远方之远。也可指非常向往、难以触及之地。若这样理解,仅企及了其内涵的三分之一。在我看来,这天涯不仅代表空间之远,也代表时间之远,甚至心理之远。只有如此把握,才算抵达了它的内里。
梦,通常是理想的代名词。可以是过去某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在记忆中反复播放;也可以是一种尚未实现的向往和意念,虚无缥缈,又如此真切,美过胜过现实。但新平先生的“梦”似乎更加宽泛,更加囊括,是一切美好的统称。
在,表示一种时态。昨在,是过去时;今在,是进行时;将在,是将来时。与“梦在天涯”一贯连起来就变了,它有了动能,贯穿过去、现在、将来,融成一片,也穿透岁月,有了更加深邃的能指。
《梦在天涯》(长江出版社)仅三辑:读沧桑,读世事,读艺术。简洁明了,似乎有些单薄;可每辑里组章居多,一下子变得厚实起来,读也显得费力。像读一般散文诗集那样零星浏览,慢慢积聚,已不管用;像读小说、散文那样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又违背了散文诗阅读的规律,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很难有自己的感悟。这着实让我为难,也拖了很长一段时日,没有只言片语,颇有些怠慢。
在经历了一段时日阵痛和破茧艰难之后,我终于要说出我的粗浅认知,算作赏析,可能还是言不及旨,且不管这些,我权当作得意忘筌。
读沧桑,拉近时间之远,一心还原地理真貌。第一辑有11篇,4个组章,7个单篇。组章涉及到黄河、长江、丝路、宇宙演变;单篇涉及到浦东、盐湖、青岛、阿坝、汕尾、北方之远、洛川,古往今来,在岁月的海里纵笔,大有纵横捭阖的气派。《黄河部落》(组章)写东营、济南、泰山、孔子、开封、郑州、嵩山、洛阳、三门峡、黄陵、壶口、韩城、榆林、河套、银川、青铜峡、兰州、青海、玉树、源头,黄河是一条线索,将这一切贯串,又像一条力大无穷、无比神奇的纤绳,将一切时间之远顷刻拉进我们的视野;那些消逝在时间深处的诸多辉煌和精彩,经过他语言的提携、勾勒和描摹,迅即还原它们的地理真貌,尘埃拂去,栩栩如昨。“意想不到的一场鹅毛雪,掩盖泉城的过往与瑕疵”“一路拜谒,登上中岳,这是盘古的肚子,雄峙于天”“这是一座驼城,熏陶世代忠与勇,势如破竹”……模糊和湮没于岁月深处的,经过这些语句一拖拽,顿时清晰在眼前,且有了心跳和生气。《长江人家》(组章)22节,从上游当曲到下游吴淞口,水如文字,或文字如水,在它的冲刷和洗濯之下,露出了多少历史的沉淀,真的难以计数,也难以细咀。有“丽江雏菊的海”“纪南城瑰丽的废墟”“盘龙城的温度”“躲在万朵白云间的天堂寨”等,供我们沉溺和耽想。《丝路札记》(组章)带我完成一次游历和穿越,西汉、河西走廊、山丹、额济纳、嘉峪关、莫高窟、汉长城、高昌、楼兰、库车、和田、帕米尔,这些我只听说过,在书中见过一鳞半爪的地理,现在变得完整和丰满,一些局部所在,超乎我的想象,甚至还要光艳。《生命的潮汐》(组章)经过他诗意文字的梳理,乍得人、葫芦河人、周口店人、半坡人、义乌人、纵目人、智人,恍如看了一部科幻大片,破碎的知识和记忆,得到补充和强化,完成了树系构图,也有一些句子在心中反复回荡和敲响。7个单篇《浦东,腾跃清朗的蓝月亮》《盐湖,柴达木晶亮的心》《青岛,盘旋蓝与绿》《阿坝,一望无垠的净土》《汕尾潮,磅礴山海之间》《北方之北》《洛川,无际的红果天堂》,分别由它们各自的特征,让人过目难忘,一些诗句熟稔在心,不禁要轻轻吟哦一二:“亿万年,东方之东。海天分娩,这里流淌清朗基因”“几座盐湖,就是几个人。几个人,就有几颗晶亮的心”“汉之后,青岛湾的荣光到来,海上丝绸之行从这里启程”。
读世事,驰宕空间之远,尽情挥洒人生万象。第二辑9个组章,1个单篇,读来特别过瘾,有大快朵颐之快。《纵情山水》(组章)34节,34处绝佳山水,天南地北,散落在神州大地辽阔的空间,距离都在千里之外,在他尽情挥洒里,让人间万象纷纭而至。黄山之奇,姑苏之静,洛阳龙门之古,武当山月光之慈,鼓浪屿鹭江之温柔,烟台芝芣之名扬天下,橘子洲之沉浮寥廓,捞刀河之涟漪荡漾,洱海之浩瀚幽蓝……仿佛就在身边,任你观赏。《乡愁漫记》(组章)22节,着眼现实,立足情感,挖掘人内心的共鸣,诸多美好情愫依依不舍在赏读人之怀。《域外掠影》(8章)移身海外,写法国巴黎、圣母院、莱茵河、瑞士小城、澳大利亚墨尔本、韩国、非洲红海,远则远矣,但在他的文字里给人的完全是近在咫尺的感觉,异域风情,文化经典,扑面而至,涤荡着你的身心。《大原简书》(组章)《海南道景》(组章),侧重写风物,有异曲同工之妙。《世纪备忘录》(组章)写新城市、新生活、新时光,是无特指的漫散空间,即我们每个人生存的现实环境,设身处地,道出了普适的人生体验。《千秋之后(组章)《悟的散板》(组章),则景、物、我、情互相渗透,独有共享交叠,不陌生,不隔阂。《西域,我的灵魂放养辽阔》(组章),篇幅短小,用词斩钉截铁,语气决绝,无商量余地,西部的沧桑辽阔,掷在你脚下,不由你不深深感喟。
读艺术,消弭心理之远,真诚对话文化文明和艺术大师。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从生活走向艺术,需要一条成功的途径,往往是属于艺术家的独一无二的路径。这便告诉我们,艺术与普通人有隔,有距离,也就是心理之远。欣赏艺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式和路子,常以为得,其实仍游离在皮毛,判若云泥。倘若经高人一指点,一解读,会一语点醒梦中人。此辑里,新平先生与文化文明和艺术大师真诚对话,像导游,像解说,能使你迅速进入,找到切入点和共鸣点。《艺术笔记》(组章)中的《琴台,期待一世的知音》,一句“怜伶的夜,瘦瘦的人,席地而坐,两手随意弹拨,波澜在耳”,你便对“高山流水”和“知音”典故的画面、意境,有了落脚与了然。“结局,不会疲惫,从容记着一地野火,凝为一顷春雷”(《生与死,迈进慵懒的门槛》),经此一读,仿佛顿然领悟了一代画匠陈逸飞的心境。“《最后的晚餐》,坐着阅读死亡的圣徒”(《达芬奇,有只解剖灵魂的手》),归纳出此画的主题,也让人找到解读的钥匙。《甲骨文随记》(组章),对文字解读,如“一,万物之始的路标”“井,悠远的乡愁”“网,虚实偶合的力与量”“令,一尊低语的人身”,都一语中的,消弭了你看到这些古文字的迷惘和不得要领的想入非非。宋朝是本,宋词是流。《宋词浅论》带着我们由流溯本,当文字过目之后,宋朝不再遥远 ,宋词不再遥远,一章章散文诗就像一把把尺子、一面面镜子,让人找到借鉴。毕加索在《毕加索别传》中走来,仿佛看了一场诗电影和诗短片,那个曾经无比遥远的毕加索就在身边。之后几章,雪莱、屈原、杜甫、东坡、鲁迅、路遥,都借他的文字,片段式清晰,至少在阅读的瞬间,是那么地贴近我们的心灵。
张新平几部散文诗集名称,都有一个梦字。梦构成了他散文诗创作的系列,是他创作的要旨、立足,是他一生的情结。从《梦回老家》到《梦里时空》,再到《梦在天涯》,时空愈来愈宽广,境界愈来愈阔大,梦的内涵愈来愈丰富,具有全覆盖的态势,像一幅幅全息图像,记录着他人生的方方面面,他在其中豁然、豁达、豁醒,也成就了他散文诗的独特风貌。
他在后记中说,情怀,重在抵达心底,这是他创作的密钥,也是他高产的秘诀。又说,一轮轮觉醒,蜕变,沉淀,找回自己,还有童心,良心,情怀,道出了他散文诗创作过程的艰难和经验。又说,真正的散文诗,是心底迫不及待地涌流、迸发和宣泄,这让我想到他前面的那些组章,可谓散文诗中的长篇巨制,有岩浆喷涌之势。论意象,论架构,论语言,论诗意,都不在他人之下,我在信服的当儿,也陷入了自我反省和深深沉思的漩涡。
张新平:笔名欣凭。湖北孝感应城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校园文学》《大地文学》《诗选刋》《青海湖》《湖北日报》《香港文学报》《安徽文学》《西藏日报》《散文诗世界》《海口日报》《长江日报》《散文诗》《宁夏日报》《青岛文学》等报刊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散文学会》等媒体,入选多个年度选本,曾获记住乡愁·世界华文散文诗歌大赛、柯蓝杯·第二届全国散文诗大赛铜奖等奖项。出版多部专著和散文诗集《梦回家园》《梦里时空》和《梦在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