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蚕丛 蚕桑 星堆 作者/曾顺和
距今四五千年前,是否有古蜀王国的存在?有关史料,只有寥寥几笔的记载,不足以确证。蚕丛与鱼凫,他们到底是蜀人想象中的祖先?或还是真实存在过的君王?然而,四川广汉三星堆的挖掘、整理,强烈地展露了古蜀文明的第一缕光辉。那里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表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在川西平原上,确实存在过一个相对独立特有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存。且确证,蚕丛和鱼凫的时代确实存在过,蚕丛和鱼凫确有其人。并且蚕丛和鱼凫以及他们的作为,博得了古蜀人的尊重,从而就以他们的名字来称呼他们开创的那个时代。亦证明史书《华阳国志》里“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的说法是合乎实际的。

三星堆出土的那幅大耳朵,双眼严重突出的面具样文物,应该就是开蜀第一王蚕丛的夸张造像。在过去,氏族的头人或候伯,都会被族人描绘成智惠,聪明的神圣,加以崇拜和记祀。
古人可能认为蚕丛一定是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察观色的千里眼顺风耳,一句话——能人,所以就被造像成双耳大两眼突出(丛目)的特别人物。还有,蚕丛是蜀中栽桑养蚕的创始人,见过蚕的人都知道,蚕子就有一对大大的眼睛,到老蚕时更明显。也许当时造像的人把蚕的这些特征也形象化到了人的身上,塑造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特殊的蚕丛神像。
至于是蚕丛是何许人?从哪儿来的?学术界都要比认可这样的说法:上古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包括四川甘孜、阿坝,青海和西藏)的古羌族支系。约公元前五世纪前,他们向东进入四川盆地,与土生的华人杂居融合,孕育中华文化重要部分。他们的一支继续向东南迁居,进入岷山地区以现青神县域为中心的相临丘陵盆地地区,依山势而居,垒石为穴。后又循岷江河谷北上、西进,进入成都平原,开始渔猎生活,并捡拾野蚕茧抽丝制衣。后人称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为蜀山氏。

大约公元前三千年,蜀山氏的某女嫁给黄帝为妃,所生的后代中有一个叫蚕丛的出生在青城北门外,后成为古蜀国的开山鼻祖,第一代蜀王。历史证明他就是后来三星堆人群的嫡系祖先。
蚕丛的主要活动在西周末与东周初时期,蚕丛之前的古蜀人原大都为羌人,最早散居于若水(今青衣江)和岷江上游,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渔猎生活。蚕丛治世时,重点以蚕桑兴邦,建立蜀国,使这个以牧业为生的游牧民族(羌族)的大部分人定居下来,跨入了农耕时代。蚕丛氏,约出生于公元前800年至730年之间的西周晚期。

岷江中游即今天我青神县一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到处是桑林。一次偶然机会,蚕丛氏在桑树林中见有野蚕在吐丝作茧,便想:若能将此蚕丝用来织锦,做成衣裳,那该多华美呀。于是,他命身边人捉回来一些野蚕,砍来当地的慈竹,划(花)成篾条,编成竹簸竹垫等工具用以养蚕,经多次反复训养,终于成功地将野蚕驯化为家养的蚕子。
此后,蚕丛氏又多次反复试验,逐步掌握了蚕由蛹变蛾产卵的孵化技术,以及蚕茧的缫丝、织锦等技术。之后,蚕丛氏劝导本地蜀众发展农业和栽桑养蚕业,并逐步推广到整个若水和岷江流域。至此,蜀地农桑勃兴,经济大发展,蜀民衣食足而礼仪邦兴。

蚕丛的祖先系五帝之中的颛顼,他的家系支庶,分封到蜀地作侯伯,其治地大致在今荥经县一带。蚕丛巡行郊野时常着青衣,因此被人们尊呼为青衣神。蚕丛见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边的坝子随处可见野桑,这里看来很适宜桑叶生产,于是到处劝农栽桑养蚕。当时蜀地居住的民族是从川西北高原上沿邛崃山脉下来的羌人(也称邛人)。他们以羊为其民族的图腾,作为其民族的名称----羊人(羊-羌古语同音),经过蚕丛的劝导。终于使大部分羌民定居下来,跨入农桑时代。蚕丛氏因出生和长期生活在青神地区,并身着青衣,教民农桑,故邑人敬称他为“青衣神”,所邑之地也因之得名为“青衣县”,后更名为“青神县”。

古羌人是非常淳厚质朴的。后来蚕丛死了,羌人们悲恸万分,将其安葬在洪雅瓦屋山(史称蜀山),修建了众多,规模辉宏的庙堂,如“川主”、“圣德”、“薄山”、“遣福”、“万安”等名号,来祭祀他。使洪雅的瓦屋山成为闻名遐迩的“青羌之祀”。
同时蚕丛的后世之人长期仿效青衣神的衣着,着青衣,头裹青帕子,代代相传,以作为永久的纪念。为了让“青衣神”的业绩永志不忘,他们将蚕丛的出生、成长的地方叫做青神县,并将耗去他毕生精力的若水地区的若水河改叫青衣江。这是四川境内唯一一条以人名命名的河流。因为他引导蜀人开发蚕桑有功,被老百姓尊为青衣神,封为川主敬奉。川西一带的川主庙内供奉的主神大都是治水有功的李冰,而青神川主庙里供奉的主神却是蚕丛。并且不是塑像,而是楠木板的平面线雕像,青衣椎结,背背一羌式背筴,通高2米余。记得小时候随母亲进城卖茧子,就亲眼见过。那时的茧庄(蚕茧收购站)就设在川主庙内。由此想到,如今青神也有丝厂,若这些丝厂也能在收购蚕茧的地方,塑上一尊蚕丛像,以迎送卖蚕茧的养蚕人,来传承和张扬蚕丛文化,那该是一件多么狹义的事情。

还有,仅从专治栽桑养蚕一事,也就
还有,蚕丛的祖上是羌人,常以羊和蛇为图腾,是非常崇尚和亲近自然的。仅从专治栽桑养蚕一事,也就说明蚕丛非常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其风范应是道家风范。说明原川主庙内所立的蚕丛塑像,对蚕丛风范的表达是很接近的。而现在广场塑的蚕丛塑像,道家风范不足,儒家风范明显,似觉有点背史。
蚕丛,是否是这位先人的真名实姓不得而知,总觉得这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他那个时代栽桑养蚕的能人,行家里手,受人尊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