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斩马谡的得与失
作者:朱双顶
历史上对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事,褒多贬少,多认为诸葛亮不寻私情,严明军纪而秉公执法,是奖罚分明的过人之举。但后世也有另一种说法,也很有道理,而且值得令人深思。其代表人物有后来接诸葛亮之手,成为蜀汉之相的蒋琬的“惜才”之说,以及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的“严法纪不如重人才”之说。
我们先来看一看马谡该不该斩?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不斩不足以严军纪,不斩不足以泄人愤。下面就来说一说事件的来龙去脉。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 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 、 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自己亲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任命参军 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 。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可这个马谡,却让人大失所望,仗着自己的才能而狂妄轻敌。他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遭到副将王平的极力反对,说:“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 ,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 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还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马谡不听王平之劝阻,固执己见,还是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曹魏名将 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郃乘势命令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不得不演一场“空城戏”,最后被迫撒回汉中。
对于这一致整个战役失败的过错,诸葛亮没有因为自己特别赏识之因而宽恕,而是痛下狠心,挥泪斩马谡,以严军纪诫后人,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倍受赞誉。马谡被斩是罪有应得。那么马谡就真的非斩不可吗?
马谡,在当时的蜀汉,还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先后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有着过人的才气器量,是才气名气均在外。因此,深得诸葛亮的器重,被拉到身边任为参军,待如亲子,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到晚上是常有的事,说马谡长于军事谋略、是个难得的人才,是实至名归的,对外影响也非常大。他为诸葛亮谋划讨伐南中之策,就足见他的才气与远见。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平定南方叛乱,率军讨伐雍闿,马谡送行数十里。诸葛亮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请你再一次提出好计划。”马谡说:“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诸葛亮便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在讨伐中,斩杀了乱首雍闿,却依照马谡之言赦免孟获,使南中人心归服,结果是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就没有再次反叛,这才有了《三国演义》中的七擒七纵孟获之说。可见,马谡确非是等闲之辈。
蒋琬与诸葛亮有交集,是诸葛亮的继任者,在诸葛亮死后总揽蜀汉的军政大权。作为当时的傍观者,蒋琬更知道马谡对维护蜀汉政权安全的重要性,更深知当时蜀汉人才的缺乏性,所以对诸葛亮斩马谡实际上是持异议的,只是碍于诸葛亮而不好明说,才有了惋惜之叹。事后,他借古喻今对诸葛亮说:“春秋时楚国与晋国争霸交战,楚国元帅得臣因兵败被逼自杀,晋文公听说后非常高兴,可见往事不能不引以为戒。现在天下未定,处死马谡这样有谋略的大将,难道不可惜吗?”
这让诸葛亮泪流满面,说道:“当年孙武之所以能克敌制胜,就因为军法严明的缘故。当晋悼公伐郑在虎牢交战时,杨干仗着自己是晋悼公的弟弟,不听军令,被司马魏绛(史称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以严毅方正执法著称,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以军法处死。如今四海分裂,战争刚刚开始,如果再废止军法,还怎么讨伐贼寇呢?”可见诸葛亮斩马谡也事出有因而被迫无奈,是两者相权取当前急重。
所以后来的习凿齿在说到诸葛亮不该斩马谡时,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晋景公派荀林父(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历仕五位国君)率军与楚国在邲地交战,战败而归,自请处死,晋景公本来也想答应他一死。大夫士贞子劝阻了此事的发生,说:“城濮之战时,晋军占领了楚军大营,营中屯积着大量的粮草,晋军整整地吃了三天,可晋文公还是一脸的忧虑,这是因为他深知楚军的主帅得臣还在,困兽还犹斗,何况他还是一位国相与名将,只要他在,晋军的危险就没有解除。当听到楚成王杀了得臣的消息传来时,晋文公这才欢喜起来,说:‘这是晋国的再次胜利,楚国的又一次失败。’从此以后,楚国两代也没翻身。现在同样,如果杀了荀林父,这是要让楚国获得双重胜利,晋国从此以后大概再不会有与其它国家抗衡的力量了吧?”晋景公因此而接受了劝谏,恢复了荀林父的官职。
所以习凿齿认为,在诸葛亮手上之所以不能够兼并曹魏,是与斩杀马谡是有关联的。他说:“如今蜀汉偏安西南,人才比不上曹魏兴旺,而今又处死国中俊杰,只好使用才德更加低下的人。”最后他提出质疑:“诸葛亮把严明法纪看得比人才更重要,且不吸取三次北伐失败的教训,还想成就大业,这不是很困难的吗?”
后来的蜀汉很快被曹魏所灭,除了其它方面的原因外,确与蜀汉缺少人才是有很大的原因。流传后世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确非虚传,等到姜维时代再北伐时,蜀军已无率军的将领了,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奈之下,只好让年近八旬的廖化做先锋。这样的蜀军又哪里是魏军的对手呢?乐不思蜀的笑话也就不意外了。
诸葛亮斩马谡是得是失,从秦穆公如何宽恕对待殽之战中全军覆没的将领,或许更能令人反省。春秋时鲁僖公三十三年,秦国的三位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受命率秦军千里奔袭郑国,被郑商人弦高巧用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而阻止,已暴露无遗的秦军,不得已顺手灭掉晋国的边邑小城滑地而返回,谁想到了晋国的殽山遭到晋军的伏击而全军覆没。在晋文公夫人文赢的帮助下,三位主帅才得以狼狈地逃回。对此,秦穆公不但没有杀掉他们,而是身穿白衣的衣服,亲自到郊外迎接,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啊!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们的大功劳。”正是秦穆公的宽大为怀,没有追究三人的责任而继续重用,三年后三人才得以率秦军攻打晋国,报得此仇。
秦穆公以宽大为怀,广纳贤才,从西戎招来由余,从楚国苑县招来百里奚,从宋国招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和公孙支,用此五人而兼并二十来个小国,成为了西方的霸主。秦国也由此历经四代君主广用他国人才,而奠定一统华夏的基础。诸葛亮临危受命托孤,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扶不起一个被人唾弃的阿斗刘禅,仅一代就面缚舆榇而降,成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安乐公,蜀国也随之灭亡,这与诸葛亮斩马谡、杀魏延,使“蜀中无大将”是不是有关,确应引人深思。
诸葛亮比起秦穆公宽恕待人而惜才,确有一定的瑕疵,是严明法纪斩杀处死以树威,还是宽恕惜才戴罪立功以为上,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去考量,也许更好。以诸葛亮之才、之鞠躬尽瘁、之法纪严明,却不能助蜀汉而匡复刘汉江山,说诸葛亮“把严明法纪看得比人才更重要”还是有道理的。历史已过,任人评说,借鉴的是教训,而明示的又有哪些呢?诸葛亮斩马谡的得失或许能够说明些问题。
2023.4.13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