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前,我写成了一篇关于童年往事的散文,本想就用“童年”做名,可童年大了去了,仅仅一篇四五千字的散文怎么能写尽“童年”呢?从记忆里抽离出最美好的一段,那是我整日坐在家门前的一排水泥台阶上,仰着头眺望街头人来人往的日子。那段时光更是我这一生最无忧无虑,不知什么是烦恼的日子,心中割舍不下。我把那篇散文投给了《六盘山》,当时心里没底儿,《六盘山》也是市级刊物,与我而言,一个初出茅庐的人,在文学路上,还有诸多不足,怎么敢奢望上刊呢?让我感激的是,《六盘山》将《青白石阶》刊发在2021年第一期。并且设立了新人专栏,还让我写了人生中第一篇创作谈。“纸短情长六盘山,一生不忘刊物情”这是我一直藏在心里从未说出的一句话。今天想大声地喊出来!
《青白石阶》发表,给了我药剂般的力量,坚定了我创作一本散文集的念头。可创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腔热血。自此之后,我的书架厚了起来。我在书海里不光认识了史铁生先生。我还认识了余秋雨、林清玄、张贤亮、李锐、张承志、刘震云……读完他们的作品,我顿感自己的渺小和稚嫩。幸好和作家们交流不需要面对面,读书便是与他们“交流”。我一边与他们交流,一边耐心写《青白石阶》的集子。
二零二三年一月,我终于完成了它。二十五篇文章,十多万字。可出版并不是那么轻易,这个集子好不好?有没有可读性?能不能得到大众认可?我无从得知。
毕竟是夜里熬着眼窝,在回忆起高兴之事时激动地睡不着,在写下悲伤之事时泪水不由自主打湿手机屏幕而创作出来的东西。把它放在手机里不让它面见读者着实难受。最后托朋友,找到了出版社的联系方式,打听下来,光出版费就需要五万块,一瞬间心中凉了一大截。读过我文章的朋友或者关注着我的朋友都知道,这笔费用与我而言是负担不起的。可有梦想时,每个人都是无法理智的,我也疯狂了一回。我患病多年了,每年治疗都会有一笔不小的开支。可我从未向任何人众筹过任何一次医药费。可为了出版这本书,我竟然想到了“众筹”这荒唐的想法。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位长辈,金叔看见我的“众筹”消息立马联系了我,希望能够帮助我,可我却止步了,我不想因为自己的梦想而如此自私,让那么多陌生而又善良的人出手。我婉言谢绝了金叔的帮助。几经波折,我也就打消了“众筹”的想法,出书的念头也就渐渐暗沉下去。无望过,也想要放弃过。
二零二三年一月时,中国作协发布了一则消息,是征集“2023年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的公告。我近乎疯狂地打开了这则公告,仔仔细细阅读了每一条要求。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参选者可以不是中国作协会员,但必须是45周岁及以下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字数不得超过二十万字,且作品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发表在省级及以上文学刊物的。我眼里泛着光,就像看见了曙光。幸喜的是《青白石阶》集子对于这些要求全部符合。 我寻找朋友,找寻申报项目的地方。第一时间找到了固原市作协主席李兴民老师。兴民老师用柔和地语气发来一段消息,让我不要着急,中国作协发文后,各地方作协会公布申请方式的。我第一时间就把稿子交给了兴民主席。宁夏作协不久就发布了征集公告。宁夏作协先是进行初审,通过后才能报送中国作协。那段日子,我很忐忑,生怕稿子都无法通过初审,幸运的是《青白石阶》集子通过了初审。报送中国作协时需要一份打印稿,整整二百多页,家里没有打印机,找到邻居。他也很关照我,最后打印出来只花了三十块钱。
交完稿子,我也就很快把这件事搁置心底了,因为我知道,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参选作品,有多少优秀的作家会去参选,与我而言,一个没有任何成就的人,也只是凑个热闹罢了。
2023年6月21号,我永远忘不了这天,中国作协公布最终入选的十部作品,我的名字也在上面。我开心地紧握拳头,一次又一次大喊着“nice”。妹妹看着我的傻样,一脸质疑地瞪着我,那一刻我正坐在家门前,人来人往的街头不知多少路人盯着这个坐在轮椅上手舞足蹈得近乎癫狂的我?那天晚上,我没有睡着,躺在床头,高兴地一次又一次狂笑,笑过后,安静了,我依旧怀疑着,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如今它即将问世,这一路走过,我忘不了那一帮帮我修改稿件,助我成长,给我信心的人。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在这里真诚地说句:谢谢那些用善良的心为我铺砌文学小径的干净的灵魂们!与我而言,这颗小石子早已千疮百孔,可还是挣扎着,让脱离的石粉多在人世间飘荡会。终究是要被风化,直至消失的。我早已没有了任何愿望,能坚持下去的信念或许只是想在这个广袤无垠的人世间留下点什么,书本便是最好的印迹。感谢让石粉飞舞的清风们!
作者简介:马骏、男、回族,笔名柳客行,宁夏作协会员。固原市作协副秘书长。1995年1月生。在《文艺报》《民族文学》《宁夏文艺家报》《六盘山》《固原日报》等刊物发表作品。《青白石阶》入选2023年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