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光 笔端有情
一一读张培忠新作《山水咸宁》有感
作者:骆忠学
我认识四本张培忠,不只是他在长安文坛有影响,很活跃,且我们是韦兆乡党。他在今年10月10日送给我他的长篇小说《山水咸宁》一书。我读书有个习惯,先粗读一遍后再回头细品慢嚼。谁知自己刚刚粗读之后,儿子便慕名索取阅看去了。虽然自己还未细读,但这并不影响该书给我带来的启示、回味与思考。
长篇小说《山水咸宁》一书所叙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世界是关系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特有的现实关系范围,“能群以生,依群而立;相生相养,易事相功”。小说讲述的那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群城乡里外大学生和生活在咸宁山水间的普通百姓,自然不会例外。他们心怀憧憬,为了理想和追求而苦过、爱过、争斗过、迷茫过、拼搏过,他们的人生经历了改革大潮涌动里的大学生活的熏陶与社会变革里带来的阵痛和不安,却依然在学习、生活中相互关照、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用信念和勇气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时代的洪流里向善而为,向上而进,向阳而生,逐梦而歌。
有个说法,文学又可以叫做人学,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精神活动之一。因为她主要是崇德扬善,即歌颂人性中的真、善、美,鞭挞人性中的假、恶、丑。她通过对人性的探究与剖析,伴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或惊、或喜、或怒、或嗔,是阅读的乐趣之一,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山水咸宁》一书里所传递的高小兵、李红樱、白映雪、秦书桂、张小梅、金杰、李建平、张文涛、雷小荣、徐武、赖文彬、尚小红、尹筱等一群城乡大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奋斗目标,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气韵、文化品格、精神高度,能让当今的人们在书中找到曾经或现时的个体回味、集体印记、时代缩影,进而触摸到时代年华、感悟生命、体味岁月、礼赞美好。
喜爱读书的人们不难发现,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以关注帝王将相、名士风流、才子佳人为多,而人间的平民百姓,总是难入秉笔者的高端慧眼。但是,对于新中国新时代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那些旧时不被重视的芸芸众生、普通民众才是社会最应该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从而以文学的形式赋予现代历史以丰满的血肉与人间的烟火味、人情味和市井味,把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展现在社会发展的不息长河中,让人间历史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充实、多姿起来。读了四本张培忠近60万字的长篇小说《山水咸宁》,你就会感知作者扎根在民间,熟悉民间生活,深得人间普通民众生活的真味,以他成年累月的生活积淀与探索思考,以他人生经验的储备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以心血和时光煮文,成就了这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长篇小说。
大凡有写作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即写同“泻”,“情动而辞发”。当捉笔在纸张与文字组成的方阵里,就会感觉到无声的潮水汹涌而至,浸润肺腑,拍打心胸,将思想与情感融入笔端,流淌出有时代气息与个性的大千世界来。《山水咸宁》小说的故事情节里,不论是学子们喜时的欢笑、失落时的安慰,不论是乡邻琐碎平凡、多样具体的生活,还是地理环境的秀美多姿,都可以读出作者张培忠厚植在胸怀里的对故乡的一片爱心,对父老乡亲的一片真情,对朋友至亲的一片感恩之意。
我作为长篇小说《山水咸宁》作者四本张培忠的乡党和长者,在撰文向他诚挚祝贺小说出版之际,也希望他在锺爱的文学领域走得更远更开阔,不断向文学高峰攀登,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百姓,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自己愧于笔拙愚见,又苦于在文学上是门外汉,文中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赐教!
作者简历:
骆忠学,长安区人社局退休干部,1965年8月考入解放军兰州测绘学院中级班,1969年6月评为技术员,1982年评为技术10级。1985年4月转业回长安,先后在县直机关党委、人社局、老龄办工作,2009年3月退休。曾为西安市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