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未来的黄河
胡春雨

上篇:鸟瞰
一条奔腾的黄河,穿越万古洪荒,携手它的儿女,涌向未来。
所谓山河,以山为骨,以河为脉,支撑起神州大舞台,世代演绎着中华文明的传奇。其中,“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水为宗。”《汉书-沟洫志》这段经典论述,道出了母亲河的神圣。它在青海长云之间,发源于中华水塔,降生于巴颜喀拉山下。此后磅礴东行,北抵阴山,南界秦岭,西拥贺兰,东临吕梁,恰似巨龙蟒蟒,以己字形展开。一路穿越雪域高山,醉舞草原穹庐,酣歌黄土高坡,当来到一望无际的黄淮大平原,更加宽缓浑厚。千百年来,巍巍泰山如擎天一柱,让黄河或北注渤海之曲,或南流黄海之波。在富饶壮阔的东亚大陆上,中华先民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一路诞生、成长、壮大,从沿河而居向四方拓展,逐步凝聚成东方世界的主体民族。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在此缔造,其中有三千多年,以黄河流域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
然而走过地老天荒,黄河流域从中华文明起源时代的温润多水,变得干旱少雨,迄今中上游多数地区,处于中国四百毫米等降水线之外。历经治乱循环,过度开发,昔日的文明中心区屡遭劫难,生态趋于恶化。唐宋之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渐次南移,政治中心也从传统的两都相望、坐西朝东,变成定鼎燕京、以北驭南,立国之势与山河气脉深刻调整。京杭大运河也被南北取直,纵贯华东,不复以中原腹地为中心。降自近代,中华文明的转型由沿海沿江率先开启,深居西北方向的黄河内地,在此进程中更显滞后。一国之体,犹如一身,譬如人体失衡,势必影响天下运势与复兴大业。新时代的到来,为书写治黄兴黄的新篇章提供了千载之机。
历经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现代中国打开国门搞建设,积累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逐步回归世界舞台中心,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主要矛盾,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成为破解之策。从国内来看,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东西互济与海陆联动,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在国际上看,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亚欧世界岛终将回归人类文明重心,而拥有先发优势的西方国家,传统上依靠海权维持霸权,惯用岛链围堵中国。在此历史关口,黄河流域地处“一带一路”中枢位置,东接沧溟,西通欧亚;作为“最早的中国”所在,底蕴雄厚,根脉所系。自古“黄河宁,天下平”,治黄兴黄从来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利用现代文明成果实现黄河长治久安,成为新时代黄河治理的主题。
黄河之黄,在于含沙之大,水沙关系乃黄河安澜的关键。作为黄河岸边的赤子,济南人从小熟知“一碗水半碗沙”,每年多达十六亿吨泥沙冲刷而下。在哺育苍生的同时,“善淤、善决、善徙”成为黄河的性格。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历史上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北达津门,南抵淮河,黄河下游譬如甩动的龙尾,横扫千里之间,把无数过往掩埋黄土之下。济南既是在晚清的一次改道中,从济水之南变成了沿黄城市,以黄河下游最大城市的显赫身份,与母亲河结缘。然而一道高耸的大坝,把沿岸子民与黄河分隔开来,难怪像我这样岸边长大的人,对黄河充满了疏离感。
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让治黄兴黄有了更多选项,正在实现历史性飞跃,让黄河流域的国土空间深度重构。对济南而言,黄河也不再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紧箍咒:小浪底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让黄河安流成为可能;一条条黄河大桥与穿黄隧道,将两岸紧密连为一体;尤其是刚刚通车的济郑高铁,直达中州通衢,西安乃至兰州等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正在以一字长蛇阵展开,为黄河流域融合发展、联通欧亚大陆打下重要基础。沿岸土地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为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跨越黄河时代,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在城市融合发展中,昔日黄河北展区,正以全新的面貌在荒野中崛起。

下篇:飞黄
历史上的齐河县长期隶属济南府,如今是德州主要的沿黄县区,与济南城隔河相望,真可谓“一苇可杭”。这些古县,往往历经先民数千年耕耘,拥有深厚人文底蕴。自古在天下治理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也是当代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点。一九七一年,当时的水电部为了预防洪讯和凌汛,在黄河北岸修建新堤,是为北展区,主要选址齐河境内。在无意间为新时代的兴黄兴县,筹备了多达六十三平方公里黄金地带,成为济南德州融合发展的前沿,为黄河国际生态城的诞生埋下了伏笔。譬如白纸作画,更有利于以新技术、新理念与高起点、高标准,做好黄河廊道这篇大文章。难怪欧乐堡、泉城海洋世界等济南人耳熟能详的大项目,纷纷落地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为这座黄河小镇,引流千万人口城市的人气。政区的前缘,应是合作的接口,而非发展的藩篱。
登临黄河小镇,放眼沿黄两岸,从新旧动能转换区到黄河百里公园,从空港新城到济南西站,从生态旅游到高新产业,一条崭新的黄河廊道,正在重构国土空间及发展布局。作为黄河下游唯一特大城市,这片土地只能着墨大文章,写出黄河儿女的精气神。黄河水街的黄小兵董事长接待了我们,如果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乃是四个字:打造“传世之作”。我相信,黄河廊道恰是能够而且应该留下传世之作的宝地,值得企业家们倾注创业激情。我想,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城镇的生命力,一定来自人民的生活与需求、劳动与创造,也就是天地生生之道。在市场交换和社会生产高度发达的条件下,现代城镇更能吸纳人口、富集产业,超越传统的行政中心职能,扎根民生进步的伟力。城市文明正在深刻改变乡土中国,我们都是亲历者。
与周边现代消费、高端社区的整体规划相呼应,黄河水街立足区位优势,突出泉城文化,力图打造融餐饮、休闲、民宿等为一炉的商业综合体。所谓消费,不应沦为物质欲望的狂欢,恰因有文化而有品质,因有品质而有品味,才能从短暂的感官世界,抵达内心深处。经济之学离不开人文精神,何况与宗教文明不同,中华文明原本关注世俗生活。或一饮一啄,或一诗一画,润物无声之间。历经时代进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倘若失去了文化的全面提升,便不必再谈好不好。从长远来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富足,比物质富足更重要。至于创造消费场景,提高供给质量,乃现代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与文化创造相得益彰。其中,建筑艺术承载美学思想,塑造时代面貌,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审美气度及文化精神。令人欣慰的是,黄河国际生态城大量采用了现代中式建筑风格,既避免了千城一面,又与欧乐堡的梦幻世界相映成趣。
以黄河水街为例,建设中除了采用传统名贵石材,还大量使用新型材料,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的融合,为中式建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稽古而不泥古,知常而不守旧,在变易中方有不易,在继承中方有创新——乃中国文化哲学的固有智慧,也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应有方向。令人颇觉新颖的是,黄河水街于跬步之间,融汇了安徽、川南、上海以及明清官衙等多种建筑风格。或清新雅致,或中正堂皇,交相错落,而无违和之感。可以想见,南北风格虽各有千秋,莫非中式流派,自然气韵相通。何况寓整齐于变化,融自然于人文,由来是中式建筑的本色。
治黄兴黄,乃千秋伟业;北跨飞黄,乃千载一跃。这一跃不仅要跃的漂亮,跃的大气,跃的长远,还要让这最早的中国看得见中国。因为,“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注:本文原系天桥政协调研手记)
黄帝纪元四七二零年孟冬思农于海右鹊华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