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继坤
进入冬季后,当我走进农贸市场和超市,看见琳琅满目、堆满货架的西红柿、黄瓜、芹菜等新鲜的蔬菜,不由使人回想起上世纪70年代冬季吃菜的历史。早在1976年,当时农村生活正处于用瓜、菜充饥的年代,每天的主食靠玉米面和酸菜填饱肚子。特别是每年一进入冬季,我们农村就开始储备白菜、萝卜。当时由于我们地处旱原地区没有水利条件,根本不能种植蔬菜,每年小雪季节一过,我们只能到距几里之外的城里去买白菜。曾经记得有一次,我和邻居几个人相约,到城里的庙后村去买过冬菜。
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来,我们在家里吃了点凉粉,带了几个玉米面馍,拉上人力架子车从家里出发了。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轮流坐上人力车向几公里外的老城庙后村去买白菜、萝卜等蔬菜。货比三家后经过与菜主讨价还价,我们挑选了一家菜好价小的菜农地里去购买。到了一片蔬菜种植地点,只见那一行行的大白菜,一颗颗结结实实抱成团,等待收获;那头顶绿色裸露肚皮的红、白萝卜长势喜人;还有那绿油油的波菜、大青菜,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主人的引导下,我们手拿铁铣铲起了白菜。我们尽量挑拣个大芯饱的大白菜去铲,挑捡拿些粗壮搭眼的红、白萝卜去拔……一会儿,我们铲了一堆堆象小山似的大白菜,拔了一堆堆红、白萝卜,足有四百多斤。
当时每公斤白菜、萝卜只卖几分钱,全家过冬仅需十元左右的菜钱就足够吃一冬天。不知不觉太阳已近中午,我们边休息边吃点随身带的玉米面馍,喝点菜主给的开水,开始装车。然后用花包子包严绑好,几个人拉上人力车往回赶。回来时需要上一公里多的五勇坡。到了坡底下,稍微缓了一口气就开始上坡。因为坡陡难上,我们只好几个人前拉后推,先将一辆车慢慢地往上拉。到了半坡还要休息几次,擦擦脸上的汗水,又继续拉车上坡。上到坡顶,大家一个个累的满头大汗,身上的劲头也消耗了一半,可是还得把其他的车一辆辆地往上拉。那时候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如果有一台拖拉机拉菜就省劲多了。就这样反复几次,消耗了几个钟头时间,太阳已经落山了,才把几辆车拉到坡顶,这时人也饿了,浑身感到乏困无力,但是离家里还有几里的路程,再饿再累也得往回拉。我们越是急着往回赶,拉起车来感觉越来越重。因为那时都是土路,坑洼不平,加之拉的白菜太多,既费时又费力。
这时忽然有一辆人力车轱辘不小心在一个深坑处颠了一下,只听的“嘭”的一声巨响,原来是车胎放爆了。这时天色已晚,我们在没有打气筒充气的情况下,车胎虽没气但只v能慢慢地硬往回拉,而且显得更加沉重了。回到家里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当时给人的感觉要吃冬菜真是比上蜀道还难。第2天,母亲把我们拉回来的白菜,经过精挑细选,把挑选后的白菜、萝卜挖个坑储藏起来,把没卷芯的凉壳子白菜准备压酸菜。我们把白菜博去黄叶后,再将一片片菜叶用水洗净,切碎煮熟后用做豆腐的桨水一点。压酸菜时先放一层菜叶,再撒一层食盐,直到放满压实后,放进早已准备好的菜缸里,再压上一块大石头,把缸口封好,
待一个多月后,白菜一发酵就可以食用了。在那时吃不饱肚子的年代里,人们一年到头吃的是粗粮。特别是一进入冬季,几乎天天吃的是玉米面搅团、凉粉等,我们只好把酸菜捞出来一炒,泼到饭里食用,吃起来非常喷香可口。因为腌好的酸菜不失原有的营养成分,色泽黄亮,脆香可口,具有开胃提神的作用,人们提起吃酸菜泼搅团,就感觉津津有味。但要是让人天天吃,也把人吃厌烦了,许多人都倒了胃口。
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进入冬季后,不论你走到菜市场还是农贸大厅,日光大棚里生产出来的西红柿、黄瓜等反季节蔬菜,在市场上应有尽有。农家冬季贮藏萝卜、白菜的生活方式已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从农村过去冬季吃菜到现在的冬季吃菜中,见证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提高和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