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历史 热爱人民
文 : 豫南杨
20231210
今年暑假,我回到离别60年的故乡—信阳。
信阳的田园村落,戳痛我的情思,自然忆起时过半个多世纪难以忘却的悲痛—“信阳事件”。
“信阳事件”的时间是1959年10月—1960年4月,在这个时间里活活饿死百万信阳辖区的农民。

1959年—1961年,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人们普遍吃不饱饭,都饿着肚子,信阳人把这一时期叫做“过粮食关”。
过粮食关,信阳农民是从1959年底开始的,到1960年底结束,1961年正式告别饿肚子,此后几年的生活标准要比当地城里人高。
吃商品粮的人吃不饱饭时间是从1960年开始,到1962年结束,这类人没有被饿死。
1960年过大年,很多农民家庭没有肉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什么时候能吃一顿饱饭呢。
人们长期吃不饱饭,营养不良,身上出现了浮肿,眼睛得了夜盲症,胃里常犯酸水。
当时社会是“大跃进”“吃食堂”,盛行的民歌:“一进食堂门,稀饭两大盆。勺子搅三搅,浪花打死人。盆里照见碗,碗里照见人。要知为什么,去问路宪文。”
路宪文是那时信阳的地委书记。
震惊中外的“信阳事件”就是路宪文的“政绩”“绝作”。

1959年信阳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实产粮食20亿斤,各县浮夸虚报72亿斤,按照这个虚数比例征购粮食16亿斤。
为完成这个任务,信阳地委开展“反瞒产”运动,动用民兵挨门挨户搜剿粮食。
反瞒产,信阳地委规定:不准向中央写报告信、不准讨饭、不准外逃、不准挖野菜、不准家庭冒烟。打人成风,打死人司空见惯,手段残酷。
信阳地委的行为得到是时的河南省委支持,特别是得到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的认可。
民谣:“跟着吴芝圃,人民白受苦。”
吴芝圃为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撑腰,排斥打击敢于说真话的行署专员张树藩。
结果,信阳辖区农民全年的口粮只剩下100多斤,仅够食用4个月,光山、潢川等县甚至不足3个月。
辖区农民外出逃灾,信阳地委又下令把外逃的农民当做“流窜犯”管控,到处设卡拦截,仅当年冬季就拦截收容46万人。
信阳地委还责令邮局对发往中央的信件一律扣留,此时被扣留的信件有12000多封,被追查出的寄信人都受到了残酷地游街批斗。
路宪文将五类份子“地、富、反、坏、右”先饿死,后组织民兵打党员,打贫下中农,逼其带头剿粮,扬言:“宁要一斤粮,不要一个落后共产党员”,能“打死一个贫下中农,拿出一斤公粮”的就是旗帜。
集体食堂不能正常开伙,一个小孩饿极了,爬到食堂门口,仅被人撞死在墙上。
当时,信阳地区所辖的18个县市(含驻马店的上蔡)就有15个遭此劫难,特别是光山县。
童谣:“光山县,两头尖,中间住着个马龙山。马龙山,大坏蛋,饿死人民千千万。”
马龙山是当时光山县委的第一书记。
马龙山在反瞒产淫逼粮食的日子里,一天能连打40多个农民;为了掩盖自己的过激错误,马龙山仅命人打死县委副书记张福洪。
光山县各公社干部,动手打人的占93%,为追逼粮食还动用公安机关,抓捕农民1774人,其中死于狱中36人;短期拘留农民10720人,死于拘留所的667人。
槐树店公社党委书记纠集的民兵,专打农民,以人的惨叫声为乐。在一个家庭里,打死了父亲,又打死了十多岁的儿子。
一个生产队的队长独占上面下发的80斤救命粮后,还狂言:待有70人饿死后,剩下50人时才许开伙……
就这样,全县一百多个村庄的农民多数被活活饿死。
新县,是光山县的邻邦,因将军多,浮夸风不大,光山有幸逃到这里的饿民,多数被当地的公社、大队干部持枪巡逻抓梱送到洞坪对面的大山沟里。
鸡公潭是光黄古道上新光两县交界处的一个关卡,凡有南方粮食通过此卡运到光山去的,除一律没收粮食外,还被毒打;一位刚嫁到红安紫云的光山姑娘,用布蔸装几个红薯绑在肚皮上,想以孕妇形象趁天黑送给光山母亲,被守卡人搜身没收;有的光山人,口含银元饿死在鸡公潭的大石旁边。
逃往新县的光山难民,也有被好心善良的平民百姓隐藏渡过了性命的,四十人食堂的千斤俞冲生产队,将光山逃难的三十多人藏在深山沟里,让两个小男孩送饭吃,保住了他们的性命。
阜阳王店大队的妇救会主任在忆苦思甜时说,她从光山逃出来的那年16岁,为了活命,在逃难的草垛里,有哪个好心男人能给她一个馒头吃就让其摸一下她胸部的乳房,很多光山妇女都以身许嫁光山周边地区的老男人。
…………
1960年2月,信阳地区大批农民非正常死亡,引起了卫生部的注意,中央内务部的郭处长是第一发现人。
郭处长,在地方严密封锁信息的情况下秘密实地调查,发现信阳人的死亡是人为的死亡,情况十分严重。
郭处长回到北京,速向内务部领导汇报信阳情况,内务部马上向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汇报,习仲勋又向中央监委书记董必武汇报,董必武派了中央监委的李坚、李正海两位处长到信阳调查。
李坚、李正海调查工作受到河南省委、信阳地委的限制阻挠。
李坚、李正海排除干扰,在基层调查了3个月,掌握了大量的可靠资料,并将查有实据的70万非正常死亡人数上报给中央。
“信阳事件”震怒了毛泽东,他认为信阳地区的问题是地主阶级复辟,是反革命的阶级报复,是民主革命不彻底,要求严肃查处。
1960年10月21日,中央工作组根据信阳实地调查的情况,向中央提交了关于“信阳事件”的报告。10月26日,毛泽东阅后批示刘少奇、周恩来“即看”此件,“下午谈一下处理办法”。11月12日,毛泽东又派李先念、陶铸和王任重到信阳再次调查。
在中央调查的过程中,吴芝圃把责任全部推到信阳行署专员张树藩的头上,当着中央调查组的面说:“树藩同志,信阳地区发生的问题,省委事先一点也不了解,把省委蒙到鼓里了,听说你和路宪文认识不一致,你怎么不找我谈谈呢?如果早找我谈谈,不就避免了发生这样大问题吗?”

张树藩毫不客气地答道:“芝圃同志,你真的一点情况不知道吗?那么地委给我戴上右倾帽子,对我进行几个月的批判斗争,这不是省委批准的吗?否则路宪文他敢批斗我吗?既然是省委批准的,又是根据什么批的,还不就是根据我在生产救灾会议上的讲话,在地省委估产时地委定的高我说的少,反瞒产时我在遂平县不仅没反出瞒产, 又拿出70O多万斤粮食解决群众生活问题,以及说干部强迫命令、违法乱纪、打死人是国民党作风等,才给扣上严重右倾帽子进行批斗的?省委批准斗我的根据,不都是我反映的意见吗?芝圃同志,怎能说省委一点情况都不了解呢?对我的批判不都是你的安排吗,我还找你谈什么呢?”

吴芝圃哑口无言。
河南盛行的民谣是:“跟着吴芝圃,人民白受苦。”
经过调查,陶铸发现问题严重,他在河南省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河南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1959年春季发生问题,反瞒产,没有在庐山会议上作检讨,庐山会议后继续搞。二是河南发生这么严重的问题,一直不向中央报告,后来被迫向中央写了报告,还是忸忸怩怩不真实反映情况,而且还封锁消息,这是很大的错误。”
1960年底,毛泽东又派身边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信阳地区搞调研。这些人员到达河南时,吴芝圃不让去信阳看真实情况,而是把他们安排到许昌地区的鄢陵县。
吴芝圃的所作所为,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都认为吴芝圃“破坏民主、堵塞言路,‘左’倾蛮干,死不回头”。
李先念、陶铸、王任重率领中央、中南局工作组对信阳每一个县、每一个公社进行实地调查时,看到光山县到处都是惨不忍睹的悲惨景象:村村断了炊,处处有新坟,人人戴孝,户户哭声;房屋倒塌,遍地瓦砾,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有一个村子,只剩下一个奄奄一息的老婆婆和2个骨瘦如柴的孩子,全村数百人全饿死了。
幸存者控诉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光山县委第一书记马龙山将人活活打死或活活饿死的罪恶。
刘少奇主持处理当时的“信阳事件”:信阳的一些县、公社的干部被打成“国民党”、“阶级敌人”,并受到法律的审判。
吴芝圃三次向中央检讨,他承认信阳地区非正常死亡人数是100多万人,承认自己“对河南人民犯了大罪”。
吴芝圃,男,原名吴殿祥,河南杞县人,1906年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8月任河南第一书记,1962年调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1967年10月19日于广州医院去世。
马龙山,男,1922年生,山东肥城人,1945年参军,1946年入党,1955年8月任光山县委第一书记,1960年9月6日被撤职拘留,1963年被河南高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两年后改为无期徒刑,1977年释放。
路宪文,男,山西人,1919年生,1936年参加革命,1948年随“陈谢兵团”南下,1958年11月任信阳地委书记,1960年9月20日被撤职、开除党籍,1962年被河南高院以“反革命报复罪”“违法乱纪罪”判定有期徒刑3年,1975年重新入党,1979年恢复行政12级(副厅级)待遇、任“河南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校长,1993年9月3日去世,终年74岁。
今天,我们再忆“信阳事件”,依然痛心疾首,良心告知:记住吴芝圃、路宪文、马龙山的教训,时刻警示后世牢记历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本期制作 : 蝴蝶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