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搅团
作者:每小平
搅团搅团,乡村特产。
老少皆宜,开胃养颜。
水乳交融,黏糊一团。
胃肠患病,食后胃酸。搅团就是用玉米粉搅拌成团状的粗粮吃食,是乡村的一种家常便饭。选择绿豆、土豆、红薯、玉米等淀粉可搅拌成的优质搅团。
儿时,生活异常困苦。父母亲常为吃食费尽心思而发愁,想方设法使子女吃饱不饿肚子。父亲用自行车驼着生产队分给的桂花球大米到西安家属区1斤换回2斤玉米面,细粮换粗粮图的是多,怕的是娃们吊顿饿肚子。
“搅团要好,搅上百搅。”“千搅万拌,烈火猛煎。文火慢煎,才能绵软。” 搅团之所以好吃,关键在“搅”字。玉米面被擀杖反复打成搅团后味道已不再粗粝,口感由松散变得紧凑细腻、改变了玉米面的质地。
勤劳能干的母亲是打搅团一把好手,她常讲:打搅团重在搅拌上,其次是稀稠、火候和软硬度。若掌握不好,不是软就是硬,甚至是夹生饭、焦糊饭。好的搅团柔韧筋道,滑润爽口,色香味美,食后回味无穷。
搅团好吃饭难做!打搅团,不简单;脱了棉衣穿单衫。头上汗水擦不干,弯腰搅拌不言传。大火拌,小火炖;既筋道又香甜。拌要慢,搅要快;火大需要拿灰盖。不能软,不能硬;大火小火巧利用……

搅团搅团姓张,越搅越香;搅团搅团姓王,越搅越穰(音瓤) !打搅团前先用油布将锅底擦一遍,是为了防止粘锅又能使锅底的“锅巴”不焦糊好吃。常见母亲用饭勺舀一勺面粉用水调拌成稀糊状面水子,父亲用柴禾烧开水锅后,母亲将稀糊状面水子边搅边缓缓倒入开水锅内,边倒边搅。然后给锅内用手指均匀撒玉米粉,此时用擀面杖顺时针搅拌,五指间算撒算搅拌,待稀稠度好后停用玉米粉,只需不停的使劲搅拌,搅至无干面粉或疙瘩。打搅团既有技术又是个出力活,母亲用力在弥漫着热蒸气的锅旁使劲搅拌成螺旋状,面团被搅打得翻江倒海,热气泡不断冒出或向上喷溅,不停搅拌力求使面粉混匀不起疙瘩。母亲弓腰用擀杖在冒着热蒸气的大锅旁,连续不断在搅团锅内搅大小不同的圆圈。擀杖是道具,锅灶是舞台。搅团被母亲搅拌成无数的圆心花朵,由小到大不停绽放着各种美丽的圆心花……
待到用擀面杖挑起能粘连成软片状,即大功告成。父亲只掌控锅洞内的火候,火大就用硬柴、火小就用柴禾。待搅团不断冒气泡饭快熟时,母亲盖锅盖时火候就小,以免焦糊。熟制后的搅团金黄溢彩,活色生香,透射出淡淡金色光彩。
黄澄澄,金灿灿;倒入茶盘一整片。芹菜浆水,椒叶油煎。清香扑鼻,惹人馋涎。油泼辣子,漂浮碗面。盛上一碗,充饥解馋。没有吃饱,再来一碗!刀切块,辣水蘸;生调热烩众人赞!搅团熟后用饭勺给干净茶盘里盛上2公分厚,形似一个大月亮,待晾凉后调饭吃或汆搅团。

搅团过滴溜(凉鱼鱼),可大可小。要大就将将筛孔离水近;要小将筛子提高。过下的鱼鱼色泽嫩黄,有尜形、条形或小圆形,浮在洁净的凉水盆里似检阅中的金鱼在游动。夏暑天吃凉鱼鱼,浇上浆水酸菜,口感独特、食后很解暑。
搅团吃法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困难时期,人们很少炒菜,多用浆水菜代替。盛上半碗热搅团,再舀半勺热浆水菜,四周的浆水菜把搅团围住在中间,故而吃搅团又称“水围城”,因是粗粮不耐饥还戏称“哄上坡”。有条件家庭,炒些豆腐或韭菜、蒜苗等青菜,适量放入碗内、调些酱油醋、油泼辣子和香菜末,用竹筷顺碗四周把汤水搅匀,从碗边开始夹,夹一小块在汤水里浸入、连吃带喝。软绵筋道,煎火可口。将晾凉搅团切成条形、小方块凉调冷拌似凉条粉,倒入辣子调和水可供喝稀饭就菜用。“再来一碗!”有人甚至连吃三四碗,直吃得肚腹鼓鼓、头上冒汗,使人大饱口福!烩搅团,是将晾凉搅团切成小方块汆入煎菜汤中、再放入蒜苗末或香菜末食用。一碗不够再舀一碗,煎烫酸香暖胃,浑身发热,适合在寒冷天食用……
搅团吃进身,至今忆双亲!

每小平:笔名每牧,每文,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民俗委员会主任,区诗词协会监事,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办公室副主任,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原长安区政协委员,区政协特聘文史员,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人文地理、方言、习俗、社火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