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佳作 忆魏老
马延明
魏启后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十四年了。每年的这个时候,魏启后艺术馆李德生馆长和齐光芹总经理总要组织一些活动,一起追忆魏启后先生。今年十二月九日,李德生和齐光芹夫妇又在魏启后艺术馆举办了魏启后画作小品展,并组织魏老生前好友以及魏老的崇拜者一起追忆魏启后先生。
由于对魏老的崇拜,恨不得尽快看到魏老的画作。于是,我早早的来到魏启后艺术馆,馆内除一名工作人员外还有两人,像是一对夫妇,边看边交流。我和工作人员寒暄后,对每一幅作品细细地品赏,一幅幅佳作让我流连,虽然作品不多,大概30余幅,但件件是精品,有几件第一次见到。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见到了许多前辈和好友,比如,山大的俞黎华教授、济南大学的任敬彬教授、张本友老兄…..,我于是又陪着他们观看,听他们对一幅幅作品的分析讲解。

印象比较深的有几幅画:一是展厅正面墙上靠左的一幅四尺斗方,画的是一幅山水,取发于元朝画家倪瓒,两颗松树长在右下方的山坡上,一颗直直的的耸立,另一棵向左上方生长,树头正好和后面一棵相交,松针也比后一颗多一些,右上方是一座小山,石块之间有小小的瀑布流淌,小山向左方延伸,淡着墨和石块连接远处的山峰,左下方是一大块空白,整幅画全是用墨完成,通过勾勒皴擦点染,使画面清新淡远…..,落款在左上方,题的诗也很有意思:“白首引年只卧游,繁华阅尽复何求,梦魂不在重楼上,爱写荒山野水头。”落款时间是丁丑年,也就是1997年,魏老当时已是78岁的老人。

另一幅也是在展厅的正面墙上,靠右边悬挂,画的是一幅春天的景色,一支荷叶杆从左下方长出,然后向左上方弯出,一片大荷叶稳住了画面,荷杆用淡墨一笔画出,大荷叶先用浓墨再用淡漠大写意,了了几笔,层次分明。在荷叶杆的右下方涂染了几下,像是刚刚生出的荷叶,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穿过大荷叶的杆,一对鸳鸯卧在大荷叶的下面,一前一后,一只低头一只抬头,相恋相依,甚是可爱。左下方是题款,题的是五代冯延巳的词《谒金门.风乍起》,落款时间也是丁丑年。
还有一幅画的是雪中的白梅,挂在展厅大门的左边,整幅画都是用淡墨画成,主枝由右向左呈s形探出,在它下面有一小枝向左下方伸出,小枝上生出的两个细枝向左上方穿过主枝,一支在前,一枝在后,方向也略不同;还有一枝从主枝的上方穿过主枝向左下方探出;一些小偏枝安排的也很巧妙,特别是用淡墨点的梅花,疏密有致,大小不一。画面的左边题写的是毛主席的诗《七律.冬云》,落款没有时间,从字体看,用的是章草,由此推算,应该是文革时期的作品,整幅画作清新、淡雅、脱俗。

再就是魏老临元朝倪迂(倪瓒)的三幅竹子,虽然临的是同一幅,但各有千秋,一进门右边的一幅,临的惟妙惟肖,几乎乱真;第二幅靠近茶座,有了自己的风格,画的竹叶自由放纵,更多的是写意;第三幅是玻璃橱窗中的扇面,可能是受扇面的影响,画的很细腻,笔笔到位,大概是背临的。
中午,有幸与一些书画名家一起就餐,倾听他们与魏老发生的故事和相处的一些细节。张本友先生讲,早年魏老住在人民商场的南边,与他上班的地方比较近,张本友先生经常拿着习作找魏老指导,魏老总是不厌其烦的一一点评,并且亲自示范,至今,张本友先生还保留着一张当年有魏老批改和示范的《正气歌》。
任敬彬教授讲,早年,在聊城上班,经常来拜访魏老。有一次,想不起拿什么东西好,就买了一提聊城生产的黑陶花盆,见到魏老后,那时年轻不知说什么好,就对魏老说:“您什么都不缺,给您捎来我们当地生产的几个黑陶花盆……”魏老听后笑着说:“什么都不缺,那您以后再来什么都不要买了…..” 。后来再去魏老家,看到魏老正在花盆托盘上画人物。俞黎华教授讲,他想拜魏老为师,魏老知道他是蒋维崧先生的学生,怎么也不收,一直都把他当朋友来看待……听着他们的述说,不由得我对魏老又增添了几分敬意.
感谢李德生馆长以及齐光芹总经理举办的这一活动,使我们更加喜欢魏老的作品,也更加喜欢魏老!
魏老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