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县印象
文/ 耿志平(甘肃)

我第一次去环县是二零零零年,那时候老公所在单位破产,下岗了,没事可干,想来想去,他在医药公司上了十几年班,所以就做起了中药材收购生意。我们的目的地是环县木钵镇,当时正在修合水至庆城的公路,一路上坑坑洼洼,到处是裸露的石头,坐在货车后排座上,摇摇晃晃,动不动就会碰到头,屁股也颠的生疼,前面有车路过,后面就尘土飞扬,漫天的黄土,几乎看不见路,只能停下车等一会再走,幸亏那时车不多。一百公里的路走了有三个多小时才到。出了庆城界,山上树就越来越少了,光秃秃的,让人觉得很荒凉。
我们雇的工人姓谢,他提前去木钵,住在旅馆把小商贩收购的桃胡往张老板家集中,张老板两口子很实在,装完车,算完账,我们请他们吃饭,他们一点架子都没有,点了不多几样菜。后来一直有生意往来,只是最近几年他不做土产生意了。
后来路修好了,都成了柏油路,不再颠簸,我们也常常去环县拉货。收购门市上,都收有很多黑豆和苜蓿籽,最多的当属荞麦,因为环县适合荞麦生长,产量高,品质好。环县的羊肉也非常有名,每次去,都得吃一碗香喷喷的清炖羊羔肉,如果不吃就感觉没来环县一样。

几年前去县城办事,南区新盖了小区,设施齐全,高楼林立,道路笔直,商业繁华,真是今非昔比。广场上那坐“扬帆起航”成了县城标志,寓意环县人民心生美好,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
环县干旱少雨,记的有一年严重干旱,人畜饮水成了大问题,周边各县组织人力物力给环县送生活用水,解决了燃眉之急,旱情导致小麦只长了不到二尺高,差点绝收。曾牵动了多少人的关心。
如今,西银高铁,福银高速穿城而过,从庆城站上车,只需二十分钟就可到达环县县城,上高速也只用一个多小时,路不再遥远。当地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风力发电,随处可见高大的风轮叶片在工作。政府努力发展养殖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带动了当地经济,增加了就业和农民收入。让小农意识得到了改观,不再有那种自己不干,别人干得好还嫉妒的心理,闲暇时间,看书读报,学习科学技术,增取收入的最大化。

环县是庆阳地区最远的县城,在人们的印象中,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比较落后。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与我固有的印象截然不同了。兴隆山的植被也是枝繁叶茂,东老爷山拟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与合水子午岭风景无异。我原以为环县没有一处森林茂密的地方,原来是我肤浅了。
环县人民勤劳淳朴,善良和蔼,真心待人,与他们合作不会有人耍心眼,不会让你吃亏。
环县历史厚重,人才辈出,文学界出了很多新人才,他们不嫉妒,不攀比,帮扶新人,使很多无名之辈走了出来,崭露头角,成了庆阳文学圈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主力军,成了其他县学习的榜样。环县的升学率也是比较靠前的,各行各业当官的人好多出自环县。
环县的道情皮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海外,人们以观看皮影戏为最大乐趣,以收藏皮影为荣。几十年前不被看好的道情皮影,走出国门,登上了国际舞台,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它的魅力。

时代在发展,人民在进步,每一个在环县生活过的人,都见证了它的变化和发展,环县人民团结一心,共图大计,它的未来会更加美好,更加富庶。(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被都市头条认证为编辑,成为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