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几家媒体均在报道农民作家单小花的文学创作故事,就连电视台主持人也在讲述中国首家“中国文学之乡”的宁夏西吉县走出来的农民女作家单小花的心路历程。收听收看一些报道后,让我的心里也泛起了涟漪,到底是怎样的文学佳作尽在文学大观园里绽放花香?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民作家成了时下的大“网红”?带着羡慕和好奇的心思,我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妇联副主席马慧娟女士哪里打听到单小花老师的联系方式和感人至深的故事。
之后就很冒失的加了人家的微信,害怕实力派女作家不同意,还特意附上留言:我是xx市作家协会会员等。接下来的过程先不赘述,单表结果,那就是已出了两本文学书籍的女作家不但同意了我的微信,而且也拿出宝贵时间给我分享了她这些年的创作心得。看着她获得的一系列荣誉和发表的佳作,不由得使我油然而生敬佩之心。
是啊!一个西海固大山深处的农民,一个弱不禁风的黄土地里刨食糊口的农村妇女,一个本是弱势群体成员的她,却以文学情怀的真善美写出了山乡的宁静,写出了黄土地里努力打拼的诗事。
她说自己的文学之路已走过了十多年,这一路走来可谓风雨兼程,也是砥砺前行。洒下了汗水也流过了泪水,有过鲜花,也有过掌声,但更多的是感恩与感动。正如西吉县走出的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郭文斌先生在其著作《醒来》里所写“感动是最好的改造人的力量,它的背后是珍重”。也许是上天要让她更加深入地体会感动,曾经她的命运进入了低谷。
她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那时候的西吉县连年干旱,庄稼欠收,养家糊口都难。和当地的很多女孩子一样,为了生计,她被父母早早地安排嫁了人。结婚以后,作为一名农村家庭妇女,生儿育女、养牛喂羊,忙里忙外的干家务不说,地里的活一样也得干。
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干活,衣服时常被汗水浸透,但无论怎样忙碌,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弹指一挥间就是16年过去了,这段岁月里她几乎没看过书、写过字,上学时学的知识也差不多全忘了。

日子熬到了2012年,她前夫不务正业经常耍赌博,因赌跑到外地躲债,从此音讯全无。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她一个人肩上,不仅要干地里的活,还要照顾年近九十高龄的公公,抚养四个未成年的孩子。除此之外还得整天提心吊胆应付随时上门讨债的债主,这种如山的重担压得她近乎窒息。屋漏偏逢连夜雨,也正是这一年,最疼爱她的母亲也撒手人寰离开了她。满腹心酸委屈的她却无处诉说,只能站在孤坟边淌眼泪……
那段时间,她感觉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经常在夜里以泪洗面,在几近崩溃的时候,孤独无助的她突然想看看书本中有没有和她一样的苦命人。如果有的话,他们是如何战胜困难命运的。于是,不管是糊在墙上的旧报纸还是孩子书包里的课文书,都是她认真阅读的好素材。
直到有一天,她读到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故事,让她眼前一亮。可怜的海伦.凯勒听不到也看不见,承受着正常人难以承受的不幸,可她还是顽强地活着,而且成了作家,这给了她很大的启发。她想自己身体健全,心灵手巧,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拼搏时间,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活着呢?
此后,她打起了精神,调整了心态。顾家之余便开始阅读,通过读书阅报,再想自己的现状,心里不由感到一阵酸楚,觉得有很多话要说。这种倾诉的愿望如鲠在喉,可没有合适的人去诉说啊,于是便找来孩子用过的作业本,尝试着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当她动笔的时候才猛然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写了,话语也是啰哩啰嗦、满篇错别字,标点符号更是错得离谱。
孩子们无意中读到了她的文章,就帮忙修改了错字,并对她说遇到不会的字要查字典。在之后的写作中,她边写边查,感觉用文字来释放心里淤积的压力是一种精神解脱。有时写到伤心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竞放声大哭……眼泪将字迹浸得模糊不清。但每次写完之后心里就会骤然亮堂很多,舒适很多,感觉如同向知己倾诉,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当时,在农村公开看书和写东西会被别人指指点点。
有一次,她在厨房煮洋芋、蒸馍馍,当把馍馍放到锅里时,她随手拿起了侄女送来的《羊女门》一书,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翻着膝盖上的书。谁知看着看着入了迷,锅里的水烧干了,洋芋和馍馍被烧焦了,我竟全然不知。依然一只手添着柴禾,另一只手翻着书。
邻居闻到焦味后火急火燎地跑进她家,一进门就高声大嗓地喊道:“你真是个瞎女子端煎锅,在我家里都能闻见你烧焦的洋芋味,你在锅台跟前,难道就闻不到焦味吗?书里有啥迷人的东西,把你迷得神魂颠倒,你一个农民看书有什么用呢?这不,一个好好的锅,被你烧坏了,锅里的洋芋和馍馍都被糟蹋了吧?你就等着挨老人的数落吧”。说罢,邻居见她慌乱无助的样子,又开始劝导她:“听我的劝,以后不要再做这些没用的事了,有看书的时间还不如做好家务活。”邻居撂下这些话,摇着头走了。

单小花说她知道邻居说这些是为她好,可她还是一有时间就沉迷在书中。在她看来,书里有她在生活中找不到的东西,它教会她如何做人做事,更能让她忘却所有的不快。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可敬可爱的良师益友,能在痛苦时给她安慰、绝望时给她鼓励;一本好书也像一把锋利的镰刀,能割掉她心里疯长的杂草,从而使她有了一个寄托精神的港湾。

她说看书的时候会将一切抛在脑后,什么也不想,只是想走进作者笔下的世界,沉浸在作者描写的人物故事中,快乐着主人公的快乐,悲伤着主人公的悲伤。会被书中的人或物带进另一个世界。感动着、陶醉着、激动着……脑海里没有一丝杂念。那种惬意、快乐,仿佛跟心爱的男友漫步在林间小道说着情话,微风拂过,心境也随之舒展开来。书读多了,人的精神世界会充盈起来,不会感到孤独和空虚。那段时间,孩子的语文课本、家里的旧报纸、路边摊上被人不屑一顾的那些旧书,在她看来就是珍奇异宝。看书,让她体验到从“不会”到“会”的进步,享受到读书带来的快乐,也让她有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当她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出来的时候,比挣了钱还高兴。

她说 写作就是自己人生不如意的释放口。往后的日子里,就时常以文字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安慰。每当把陈年淤积的喜怒哀乐写出来时,压抑的心情就会轻松好多,烦闷的心得到了莫大的抚慰。渐渐地,也希望能有读者理解她,得到一种心灵的融通。记得有一次,下着毛毛雨,干不了外面的活,把家里收拾好后,她就趴在炕桌上开始写。不巧又被女邻居撞见了,当着她的面说:“如今的大学生那么多,毕业了都找不到工作,你一个农民能写出什么前途?”单小花回答说:“我在写文章。” 女邻居听后仰头一笑说:“如果你写的文章能发表,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 她只好尴尬地笑了笑,没有在接话。
2012 年春节前,给她看病的大夫马军看了她的文稿后很是感动,就鼓励她去西吉县文联投稿。单小花没有勇气去,经过马大夫的再三鼓励,她才拿着手写稿忐忑不安去了。她说自己是个农民而缺乏自信,总感觉会被拒之门外。出乎意料的是门开的一刹那,西吉县文联李春燕老师热情地用花一样灿烂的笑容接待了她,单小花瞬间打消了心中所有的顾虑。
李春燕老师将她的文稿交到时任西吉县文联主席郭宁手上,郭宁主席看了她的文章后说写得很朴实,也很接地气,有些内容看后就像锥子一样戳得人心疼,充满了真情实感。而后他选出其中一篇题目为《口口》的文章让李春燕老师帮忙整理成电子版,交给总编辑李义老师,准备在《葫芦河》杂志上刊发。临走时,郭宁主席特意送她一捆书,让单小花带回家慢慢阅读。回家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了样刊,那是她第一次发表文章,瞬间高兴得像个孩子,捧着样刊读了很多遍,看着自己的文字,如同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心里的烦恼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时隔不久,她收得到了300元的稿费,单小花说那是她第一次得到的稿费。

当年挖蒲公英补贴家用,挖一天才卖 20 元左右,所以这 300 元的稿费对当时的她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有了第一次发稿经历后,她写作的劲头更足了,也更有勇气投稿了。人一努力,运气也会变得好起来。渐渐地,她的文章先后在区内外许多刊物上发表,出版了合集和个人作品集,还加入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诗歌学会,结识了很多编辑和文友,收获了很多的友谊和感动。
2015年,在各级作协与文联老师的强力推荐下,她有幸走进鲁迅文学院学习,成为鲁迅文学院第20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的学员,那是她第一次走出西吉、第一次走进首都北京。使文学给了她生活的信心和创作的动力,也让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2016 年 5 月 13 日,一个让她难忘的日子。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女士来到了她租住的房子。
她一进屋就静静地凝视着墙上“文学点亮心灯”的题字,若有所思地环顾着房子,眉宇间透露着丝丝酸楚与疼惜。铁凝主席拉着她的手坐到床边,对她说:“你的屋子虽小,但是你的心很大。文学让你走出了小村子和这间出租屋,使你内心明亮,面对苦难你没有倒下,而且活得很有尊严。” 铁凝主席看着她桌子上的书和笔记,看着她在不到 4 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创作时非常很感动。
后来在大家的关心下,她申请到了一套公租房,住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18年9月,单小花受到特别邀请,参加了“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中国作协采访活动”。动身前她给铁凝主席带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葫芦河》《北斗星诗刊》《西吉楹联》三本刊物和西吉农民作家的合集《就恋这把土》。铁凝主席看后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并欣然落笔签名留念。借此单小花也向铁凝主席讲述了西吉文学发展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

铁凝主席听后连连点头,并让单小花替她向西吉县所有文学爱好者问好,还特意问起了王雪怡与马建国两位农民作家的创作情况和生活状况。铁凝主席的签名与关怀令人感动,让全县文学写作者都倍受鼓舞。她说: “在她的生命里,书籍就像一把救命的稻草,把她从生活的万丈深渊拽了回来,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又像一副灵丹妙药,疗愈了她的伤痛;更像一位天使,给她带来了快乐与幸福;也像阳光,照亮了她的心房,点燃了她的梦想。”
读书写作,不仅让她的灵魂充实,变得阳光自信,还带动了身边的人。她的孩子们受母亲的影响,也喜欢读书写作,尤其是她大女儿从初中就开始写作,如今写出的作品已有20多万字,并在学校多次获得读书与写作的奖状。
那些曾经不看好她的邻居也竖起了大拇指,找她给他们的孩子推荐好书并进行写作指导。村子里也出了一大批农民作家,她就帮大家改稿、投稿。大家在文学之路上一起共同成长。
2022 年,单小花当选西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樱桃树下的思念》获得宁夏第十届文学艺术优秀作品奖。文学不仅给了她精神的力量,也改变了她的生活,一路走来让她收获了太多的惊喜与感动。她说:“我们农民不仅会拿着锄头种地,也能拿起笔杆写出好作品。文学点亮了自己的心灯,她也希望能以一盏灯点燃万家灯火,一起照亮新时代农民们的文学创作之路!
以微信的方式读着单小花如水的诗意文字,使我感慨万千,也让我沉思良久。真是:“心里有人民 ,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 西吉,一个曾是“苦甲天下”的地理“标识”,一个最没有可能造就作家的地方,一个看起来最没“文化”的地方,如今却成了西部精神阵地的高峰,成了中国出产作家最多的县域之一,成了第一个“中国文学之乡”,成了最本真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县。

阅读着单小花作家歌赞西吉黄天后土的美文,让我读一行文字就幸福一次。我仿佛走进了一种大善良、大审美、大喜悦、大富有的境界里,感受到西吉这片土地有一种原始性的文学气质。这里的人们白天忙田地,晚上写小说,把文学的自觉性、群众性、普遍性、寄托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农民女作家单小花第二本文学集行世之时,恰逢新年2024元旦即将到来,愿她饱含深情的这本散文集,完全可作为献给全县人民的新年大礼。期待着这块大美又安详的土地上有更多更好的作品涌现,有许许多多的高峰巨著诞生。祝愿勤劳善良的西吉父老乡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争创佳绩,永远吉祥如意,时时同沐月晖,久久共浴诗情。
2023年12月10日

保立生,男,回族,宁夏海原人。生于1975年5月,自考大专学历,自幼喜爱文艺,先后在《固原日报》《中卫日报》《南华山》《开拓》《回族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系海原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海原县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卫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卫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卫市沙坡头区新河社区安详小课堂读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