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闹剧再上演

又是一个闹剧闪亮登场。
教育的操练场历来是热闹而激烈,你方战罢我登场,激烈角逐中没有什么善恶,只有成败,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竞赛场上从来没有缺席儿戏,靠儿戏决胜者有之,但那是幸运儿,历史上也有许多幸运而成功的案例,却终究不能作为成功的教材去分析、学习和推广,最多也就是一场教训亦或是经验而已。
GJ不能靠“戏子歌星”发展而富强,MZ不能靠痞匪而振兴,教育不能长期靠“专家”的蝇营狗苟投机取巧而突破,课堂不能靠“演淘”而更有成效。有人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台上疯疯癫癫,台下痴痴傻傻癫癫狂狂,因为那要的效果是“热闹”,课堂的效果不是演给砖家看,不能仅靠热闹,砖家可以看热闹,学生不能,最终要落实到高考试卷上,落实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上,落实到千家万户万千学子身上,让千家万户百姓受益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我不太懂得“大单元教学”,肯定地说,作为教育人员可以进行大单元研讨、全学科研讨甚至是跨学科研讨、学科及社会层面综合的研讨,但是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方法来研讨,不能不说是一种笑话,是慌天下之大稽的笑话。

我听到过一个笑话,或者是个案例,一个幼儿园的老师,第一天上课,拿出课本说:“请孩子们翻到课本P1”,孩子们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以然,老师又慌忙改口:“请翻到第一页”,孩子们还是不懂。一个啥也不懂的白纸一张的孩子,如何懂的像砖家一样多,更难懂那些所谓的“大单元教学”。
数学课上讲数学史,语文课上讲历史,化学课上讲化工操作,生物课上讲讲做豆腐,地理课上讲讲小区位置选择,据说这就是课程拓展,可以称之为“校本”,比较受欢迎,也比较好装B。
荒诞无稽,荒诞无稽,这就是我们“精明”的砖家,他们轻飘飘的,就像是蒲公英种子,美丽着,更是飘忽不定着,如魂似影,如魄魂飞,摸不着似乎又看得见,看得见确实又找不到,能看到的在某些砖家的新书里,所以这些书比较好卖,很畅销,有的直接被迫进了学生们的书包,家长掏空了钱包,孩子们被压弯了腰,成了资本推销的牺牲品,而所谓的砖家却盆满钵满了,怪不得遭人唾弃,被人看不起。

我们推行了几十年的“SZ教育”,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浪费了,我们的素质提升了吗?就像我们“全民补钙”依然还是“全民缺钙”,我们的有些人们不干正事,也不知道啥为正事,到处捕风捉影,莫须有又莫须无,恰恰是这些不干正事的人,往往混得盆满钵满证件齐全早早晋级高升,然后站在高高的台上耀武扬威煽风点火到处血雨腥风,其实自己恰恰是被阉割的那一类,总是缺少点啥,金木水火土无一不缺,更是缺德。
鲁南某中学某老师进行《gy合成xs中吸收塔材质的选择——xs性质的探究》化学大单元教学课例展示,并做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分享。这是化学课还是化学知识的研究?她的化学课都是这样上的?她的下一节课如何上?硝酸性质已经很明确了,用不着再去装模作样的探究了,我们的语文课再去重走屈原路,学习孔子再重新周游列国?我们数学课的那些定理是否也得逐个去摸索?再去探究,再去重走发现路?都去再走科学家发现之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你们理想中的事!

我想起了一个热衷化学学习的高中学生,他除了化学啥也不喜欢学,有空就往化学老师办公室跑,目的就是彰显他热爱化学,当着学生的面把铅笔的笔芯吃了,以此证实“铅无毒”,我听后笑了,之后我又哭了,这样一个连铅笔笔芯是啥成分都没有弄准的学生也敢说热爱化学,这样的学生就应该好好参与“大单元教学研讨”了。
毒蛇之毒,猛兽之猛,都不如那些装腔作势的砖家毒和猛,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二者由自可,最毒砖家声,专家之毒有甚是蛇兽者乎。
三年口罩事,终雾霾散去,疫去花开,却毒气再来,必有一些投机取巧者振臂高呼之,也必然有一批喽啰随之呼叫,遭殃的是广大群众呗。
学生课桌上、课桌下,他们的所谓新书有几本真正是教材?以传统文化为名的书就有多少本?得语文者得天下得的啥天下?这些书都是通过哪些途径被确定为人手一本的?有多少学生的多少本“书”从来没有看过?看了又有啥用?那些砖家读读试试?我相信他们也不会看,他也不会让他的孩子们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