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窥“泥香斋”主的艺术人生
——读李志全《洛水清韵写人生》有得
文/云蒙山人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李志全先生是耕耘在洛州本土的一位颇有造诣的画家,我也有幸若即若离地仰望着他的艺术人生,始终做他的铁杆粉丝。
我和李志全先生相识应该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任教于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因为文化馆发起的《洛城飞花》诗歌大赛以及随后举行的《纪念五·二三讲话50周年》书画展我都参加且获奖,所以引起他的注意。也应该是在那个时候,李先生发起《致全县美术美术工作者的一封信》,我也荣幸收到。这是我生命中第一份来自专业团体的关怀,让我得瑟了很久。

1999年12月,我在文化馆东展室举行《故园之恋》风光摄影作品展,李先生全程协助,不仅设计海报、制作横幅,而且写了影展序言《美与梦的追寻》,极大提升了影展的影响力。而那时候我们还只是是相识七八年的普通朋友,李先生对基层艺术爱好者的提携由此可窥一斑。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志全先生在艺术道路上执着前行,收获满满,不仅仅因为他天赋异禀、勤奋超群,更因为他具备了一个艺术家的基本品质:感觉的敏锐、情感的深沉、心灵的丰满,这一切,在他的最新付印的文集《洛水清韵写人生》中得到了全面的印证。

敏锐的感觉来自坚持不懈的写生。
记得七八年前的一个夏天,我正在散步,突然发现路边的电杆下蹲着一个人,拿着速写本一丝不苟地画。近前一看,果然是我尊敬的李老师,正在对着一窝子混乱不堪的各种线缆勾勾画画。我好奇地问,他说这种复杂的交错关系真有意思,想把他们准确的表达出来。我又想起来那有一年十几个人上云蒙山,他也是面对着一丛横七竖八的灌木全神贯注的画速写,全然不顾已经远远地落在了其他人的后面。
正如李先生所说,“一幅优秀的速写,可能就是一件优秀作品的雏形。”长期画速写,观察、发现、积累素材,才能让创作中的人物、花草、树木、道具、逼真感人,传情达意。所以,速写对于从事绘画的人来说尤其重要,天是作者艺术语言修养、绘画综合能力的展现。一般人只认为素描是绘画造型的基础和基本功,而忽视速写,这是对绘画基本功学习的片面认识和误解,李先生30多年所画的速写以及取得的成就就是有力的验证和说明。

深沉的情感来自知恩图报的心灵。
在拜读《洛水清韵写人生》的过程中,时不时会为作者潸然泪下,或喜笑颜开。而牵动我心的,恰恰是先生那颗感恩的心。他不仅感恩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通情达理的妻子、诚心提携的岳丈、和睦相处的同事,更感谢自己写生路上的同行、血浓于水的族亲,连远居外地的亲戚,也多次真诚的看望、真心的合影,并将照片收入文集中,这一点,许多人做不到。在《难忘的叔父叔母》一文的结尾,他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着朴实的感情:“叔父叔母辞世不在了,他们虽不是我的亲生父母,但他们对我的恩惠情感却使我终身难忘。每当我回到我的第一故乡出生之地,在堂弟家中看到他们的遗像,就使我回忆起他们在世时的音容相貌,仿佛他们在与我对话互动交流。每当我看到故乡四周的一切和他们的遗物,就会使我心潮澎湃,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也许因为我的职业是教师吧,面对感恩老师的学生情感尤其脆弱。在李先生心目中,他的恩师李福生是自己一生从事绘画艺术工作中最为至关重要、最应该感恩报答的值得敬重的恩师。“他不但是我的恩师,也是洛南全县美术爱好者公认的艺术老前辈,更是洛南县美术界的开拓者、创建者、先驱者。”李福申先生不幸离世后,每当回忆起李老师的认识结缘,看到他的作品,就思绪万千,痛苦万分。他深深地认为,没有李老师的关心呵护,就没有自己今天艺术人生的辉煌,没有李老师对全县美术付出的心血,也就没有洛南美术事业的繁荣昌盛。所以,“老师既是我毕生崇敬的恩师,也是他艺术人生的再生父母。”1982年,他主导组织举办《李福申老师遗作展览》,展出作品56幅,这无疑是对逝者最好的怀念。

心灵的丰满来自矢志不渝的修炼。
在商洛书画界人士的口碑中,李先生为人低调,虽被美称为“荷花圣手”,但其实他的人物、山水画同样优秀。而他却从不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资本,换取更多的物质享受。他的大女儿丽娜在《致敬我的父亲》中写道:“他为人正派清廉,一生曾任县文化馆馆长、县美协主席、县仓颉研究会会长、市县两级政协委员,也曾出访韩国、俄罗斯考察学习,他的作品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进行过展览和艺术交流。在家里的书柜上,父亲绘画作品历年来荣获的证书、奖杯、奖状多得数不清,但是父亲却说这些其实没有什么价值,画画的真正意义在自己的内心里,心有所想,画必有所映。”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小女儿李晓娜也说:“这就是我的父亲,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父亲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本,他让我仔细品读,回味无穷;父亲就像一条河流,汩汩的浇灌着我的灵魂;父亲更像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人生的前进路程。”而先生自己在《后记》里更加真挚的表达了他的人生修为——
日有朝朝暮暮,月有圆圆缺缺,人生自然也有青春和暮年,青春虽然美丽,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而青春的心境才是一道不变的风景线。人生一世,无论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盛衰与荣辱,都如自然流水,从哪里来的,还要回哪里去,于是乎就要“宁静致远”。

难怪他的画室里时常挂着著名画家王子武先生的一首诗:“惨淡经营愧无能,枉费衣食哭无声。画不出奇画到死,不负此生了此生。”这既是一种艺术的自觉,更是一种生命的执着。即便是疫情肆虐的时刻,他也没有放弃用艺术鼓与呼,我的文章《严防死守战疫情》《门神为什么这样火》就记录了那些的感动人心的时刻——
《门神》为什么这么红?是因为其创作全过程始终立足人民、服务人民、关注人民、激励人民。艺术的力量究竟如何发挥?画家李志全已经用自己的具体行动给我们做了最好的回答:想人民之所想、盼人民之所盼、谋人民之所谋、诉人民之所诉,而不是以想当然的形式一厢情愿地刷存在感、逞表现欲,甚至造成了适得其反的后果。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七彩光芒,一部文集可以管窥画家的艺术人生。最后,让我借用李志全先生文集《后记》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
我认为一个人一生应该在青春年华中好好努力奋斗追求着,到晚年之后,每当回忆起自己的往事,他不应该因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应该因过去的无所事事而羞愧,在生命的尽头,无憾地说:我一生已经献给我该付出和能付出的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了。
(2023年12月10日于云蒙山下)



【嘉宾简介】李志全,斋号“泥香”,1953年出生,197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洛南县文化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洛南县美术家协会主席,洛南县第八届政协委员。商洛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商洛市第二届政协委员,商洛市仓颉艺术研究会会长,商洛市仓颉书画院名誉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群众文化学会理事,陕西省农民画协会理事,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中、日、韩、新国际书画联盟副秘书长,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十年书画耕耘,历获各类奖励50次,发表作品100多件,出版个人书画作品集3部,2013年12月被陕西省艺术馆授予“群文贡献奖”,同年同月被商洛市文广局授予"德艺双馨"荣誉称号。

【作者简介】云蒙山人,本名萧军,普通从业者,文艺爱好者。上世纪90年代起,在报刊和网络发表了一些文章。现为陕西省、洛南县仓颉研究会会员,商洛市评协会员,县政协文史委员、县史志办地情专员、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