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叙事中的自洽与互证
——读路小曼诗集《我准备了一场醉》
文/鲁侠客

路小曼新诗集《我准备了一场醉》,让我想到一个戏剧性话题,此路小曼非彼陆小曼。前者是21世纪的泉城诗人,而后者是民国时期才女。在公共场合,诗人路小曼,常被友人唤作“陆小曼”,她们名相同,而姓氏又是谐音。诗人路小曼,有着中国古典文化情结,爱女红,着旗袍,工诗书画,祖籍鲁西南的路小曼自己还经营酒的事业。在她的这部新诗集中,有多首酒的诗歌,或气韵绵长,或诙谐调侃,或恣肆洒脱。
诗人路小曼,既有女性的柔肠,更有着巾帼不让须眉之气,她这部新诗集的名字,就能看出她的率真与豁达。她的个人气质,漫漶在她的诗行中,并通过诗文中惯用的发声方式,抒写着她独特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
路小曼的诗歌大多是短制,而且她笔下的人或事物浅显通透,诗意大多是生命中刹那的顿悟与感佩,较少涉及宏大主题,这令这部诗集有浅叙事的特征,呈现简洁、灵巧、明媚、质朴,直抒胸臆的美学特质。
路小曼诗歌中的浅叙事,聚焦于情感的自洽与互证,即依靠敏感的直觉,完成事物与人物的印象素描,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完成情感的宣泄与释放,她很少用复杂的叙事策略和修辞技巧,去浓墨重彩地铺排。这种抒写的姿态令她的诗歌,具有一种原生态葱郁的气象,像一株株金盏菊,在旷野里绽放,戴着小小的金黄的冠冕,自给自足,自成一统。
春天,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在《只此青绿》中,诗人没有落入写作的俗套与窠臼中,她依靠灵敏的视角,重新定义了春天,她随心赋形,赋予春天人格化,让春天的诗意,有了灵动感,“当风解开了春天的第一颗纽扣/绿就从字典里、谚语里冒出来/一滴绿落入眼眸/就有一群绿涌进眼眸/在山坡,在田野,在沟壑”
在她的笔下,野草也成为春天葱郁勃发生命力的象征,因为野草的参与,而拓宽了春天的广度与深度,“人到不了的地方,草可以/草到不了的地方,想象可以//这样,绿就有了野性、魔性/春天也是”
浅叙事,并不等于表浅,没有自己的辩证法,没有思想的凹透镜。当诗人聚焦于司空见惯的事物时,她瞬间的顿悟,可以帮助她完成事物真相的揭示,她的形象化语言,可以帮助她完成不同生命状态的描摹与速写。
《蚂蚁》中,她写到“偶获一粒谷物/就以为是天下粮仓/从未挺直的腰杆/挺了又挺/仍像一座负重的石拱桥/试图把夕阳背回家”
这是草根的寓言化写作,她让我们看到了负重前行的蚂蚁,也让我们看到了象征层面的底层大众艰难踯躅前行的生命姿态。
现代诗,特别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与生活经验,而且现代诗表现手法,更趋于多元广博与开放,更侧重于诗歌语言之外诗意的版图再造。
《如果有人问路》,在短短的七行诗句里,呈现出隐喻和象征的色彩,“如果有人问路/我会告诉他/出门一直往前走/不要拐弯//前面是医院/再前面是教堂/这条路昨天我刚刚走过”
生死与信仰,是现代诗歌的两个重要命题,诗人显然在这首短诗里,将这两个重要的命题,给予了醒目的暗示。当然,这首诗歌也是明显的浅叙事,只是点到为止。这首诗歌的基质不错,如果向纵深挺进,将会收获更多的诗意的“溢出效应”
现代诗强调的独特的感觉,更多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部分,语言之外,包含了更多的体悟,一首诗歌内部,如果具备了多义或者歧义的通路,诗歌便具有了二次生长的空间。
《我与寒月寺重叠了一部分》,正因为语言“含混”,而创造了一种诗意审美的“迟滞效应”,所谓“迟滞效应”,就是读者思路上出现了暂时的嵌顿,停驻而持续琢磨思考,而这种现象,正是一首诗歌有效写作的标志之一。
“总觉得,和身边的寒月寺比/我孤独得不够/月光跑了/留下一座空空的寺庙//从未真正走进寒月寺/雨天让我们重叠了一部分/黄昏重叠了/另一部分”
诗人路小曼借助寒月寺,说出了自己内心孤独的感受,但这种孤独,也是点到为止,是一种浅叙事,留下了想象空间。而诗人孤独体验与寒月寺到底有哪些契合?是下雨天?还是黄昏一刻吗。雨天容易生出惆怅,黄昏容易令人生出日薄西山的慨叹,以上的理解,也仅仅是浮光掠影,也仅仅是一层飘渺的云雾感觉,它们也没有真实地描绘出诗人内心情感湍流的全部。
而这种语言的“含混”,正是一首诗歌的妙处,它令诗歌内部像一棵大树,有茂盛的枝桠,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好的诗歌,是需要读者的二次创造的,但首先是诗人,营造出了一个有效的“十字路口”,让诗歌本身具备了丰盈的表意空间。
除此外,诗歌需要想象力,想象力是诗歌起飞的一双羽翼,诗人路小曼的想象力有洗去浮华后的纯真和童趣。
《一只鸟》中,“一只鸟停在/没有炊烟的烟囱上/顺势把梯子搭上了天空//不知道鸟/有没有羡慕过人”
这是借助诗人的视角,呈现出的一幅清新的画面,鸟之所以自由,是因为它们有一双翅膀,而翅膀才是它们摆脱重力,搭上天空的一面梯子,而人类没有翅膀,如果想超脱沉重的现实,诗歌是一种手段,在诗歌中,诗人可以借助想象力这双羽翼,让自己的心灵起飞。
与其说鸟羡慕人,不如说诗歌的末句是一句反语,是背负沉重生活现实的人,羡慕有着双翼遨游天空的鸟类。就是这样一句反语,人与鸟的对比,让这首浅叙事的诗歌,引出了人类“生存囧境”的思考,这首诗可谓“浅中有深”,举重若轻。
路小曼诗集取名《我准备了一场醉》,那么酒诗自然少不了。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不醉人人自醉,壶中有日月,杯中见乾坤,酒后见真情,酒后吐真言。诗人路小曼,经营着酒的事业,同样也在饮酒中品出了众生世相与自我,品出了生活藏匿的真相与生命中那些微妙的奥义。
《一场酒从中午开始》写出了饮酒的豪放,“一场酒从中午开始/杯酒喝成江河/从中午喝到下午/人生的颜色开始不安分/从下午喝到黄昏/就会有尖锐的东西/从身体里醒来”
《一场酒从中午开始》也写出了诙谐的一面“不能再喝了,再喝下去/桃花脸变成了/梨花脸/需要十个良夜来还魂”
《我准备了一场醉》博古通今,写出了泉城济南丰厚的人文积淀,“各自拿出一些欢喜/龙山的谷子、玉米、高粱/百脉泉涌出来的水/和章丘汉子的魂魄/凑成了一个红彤彤的“酒”字”
从这首酒诗里,也能看出诗人的脾性与气质,一个包容豁达,刚柔相济的女诗人,从这首酒诗里款款而来,“我想说的正是酒想对你说的/正如黄昏有顺从之美/顺从了白天顺从了黑夜/我顺从了水亦顺从了火”
《一个人的酒》则聚焦人生孤独的本质,写出了酒的微醺的妙处,写出酒对于诗歌灵感的魔幻作用,“孤独深及脚踝/一个人的酒/电闪雷鸣,车马辚辚/那么多的词语破瓶而出……
世上喝酒的人/都是在火的液体里取暖的孩子”
《一种活法》写出了一种怅惘,一种失落,一种人生的伤感,诗人写出的那种情绪,也是浅浅的,缓缓的,但却令人感同身受,“飞蛾扑火,是一种活法/我们能说些什么呢/诺言已成灰烬/偏偏有人从中寻找火//酒过七巡,我们说起爱情/眼中稍纵即逝的光/是醉的一部分”
诗人路小曼的浅叙事,是一种下意识的写作,她聚焦事物的某一个细节,凭借着良好的语感和瞬间的颖悟,营造出锋芒毕露的诗意。她的短制诗歌,有时出其不意,给人猝然一击,彰显出这种浅叙事诗歌像一把小李飞刀,短小精悍,铿锵有力。
《食肉者说》是一首自我批判之诗,揭示出人与动物的之间的不平等,“喂养过它们,又被其喂养/中间隔着一场场死亡/鄙视和不止一次地/呵斥过自己的嘴巴、味蕾和胃//我忏悔/自己的恶毒超过刀子和沸水”
诗人路小曼这部诗集中,还有多首缅怀诗,写得也是醇厚绵长,蕴含着浓郁的思念之情。如果生活是一杯酒,那么诗人对于酒的品尝,则是开放式的,它不仅用味蕾,唇舌品尝酒的甘冽,更是用一颗柔软的诗心,深情地吟咏时间与生命的陨落与流逝,直抵那种喜忧参半,悲欣交集的心灵世界。
《想起母亲》写得忧郁是明亮的,思念带着葱绿的色彩,母亲已经离去,但母亲的灵魂一直驻扎在自己身体里,“整个下午我都在一张纸上游走/无需担心纸张会洇破/我的忧郁是明亮的/和悲伤隔着一扇窗的阳光……我也是葱绿的/请母亲放心/你爱过的我,我替你一直爱着”
爱屋及乌,诗人爱自己的母亲,也爱天下的母亲,诗集中的一首《母亲远去的日子》写得泪眼朦胧,“试过衣服又没买的老人/多像我的母亲/我看见她眼里的微光升起又熄灭/她的儿女在哪里?家在哪里//看着她颤巍巍地离去/我多想撵上去,拢起她的小火苗/把衣服披到她身上/对她说:到我家住几天,好不好?”
诗人徐志摩,在1931年乘坐飞机在济南开山附近遭遇空难去世,诗歌《替你爱着这座城——致徐志摩先生》写得是情真意挚,浅叙事深抒情,见证着她这部诗集里的自洽与互证,即诗人骨子里,始终有一处蓊郁葱茏的森林,只要语境合适,诗意就会像新生的枝桠,不断开枝散叶。
“一直认为你和济南的缘分/是一个宿命/你我也是/诗歌、济南和小曼/将我们紧紧相连//你放心地走吧/我会模拟一朵朵白云/擦去北大山的浓雾/替你爱着这座城”
当然,作为现代诗歌而言,浅叙事,只是诗歌众多写作技艺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也只是某个写作阶段的舒适区而已,如果从更高的期许看,诗人在写作素材的选择,诗歌语言的艺术性丰富性,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介入事物的广度与深度层面,都还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正如里尔克所言,“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如果把其中的关键词“生活”换成“写作”,也同样适用,即“艰难的写作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这里的生长,更多指向诗艺的精进和提升。
坚信多才多艺,骨子里拥有灵性与爱的慈悲,简单纯粹豁达,巾帼不让须眉的诗人路小曼,会在未来诗歌写作中大有作为。《我准备了一场醉》,只是她为钟爱的生活与诗歌酿制的第一坛酒,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将会持续地酿出更为醉人的琼浆玉液,向生活致敬,为生命加冕。

鲁侠客:
曾在《人民日报》、《星星》等发表作品。曾获得傅雷文艺评论奖、黄亚洲国际行吟诗歌奖等。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