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旁的捉迷藏
躲蒙儿,学名叫捉迷藏。如今的小孩,也还都喜欢这种与大人们做这种游戏。
可他们再难能有我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孩子们与大人们在稻场上躲蒙儿那样真真切切的有滋有味了。
那时的水稻都是集体的,
收好的水稻都要一堆堆的堆在稻场上,被全垸场上人所关注,不能被任何人破坏。
乘着天气晴好时,大人们再一堆一堆的,用牛拉着石磙,一场又一场的碾压,吹风,凉晒,装袋,过称,进入垸上的仓库里,等待着每家按人头和工份,分配领粮,才能吃得上新出来的米。
因为抢时间,铺场,碾压,吹风等打水稻全过程的事儿,大多在夜间举行。
也只有这时,村里头垸场上才准许,在稻场边架起一个大锅,烧火做饭。边加班边享受,美滋滋的白米饭。
所以人们叫那时社会是吃“大锅饭。”
夜间,大人们欢快地脱谷,扬风,在火把的印照下,能尽情的提前享受劳动成果。
而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喜此时欢在稻场边玩耍,躲蒙儿。
尽管,不时被大人要注意安全的警惕声惊吓着,但谁都不愿意离开。大人们干多久,小孩子的蒙儿就要躲多久。
乘着大人们吃着大锅里白米饭空档,我们都会齐刷刷,偷偷地跑去,拿着烧得黄亮亮的锅粑,往嘴里塞。
此时的家长们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责怪我们了。
这躲蒙儿的偷吃锅耙味道,我至今仍觉得很香,很香。
稻场是一个村庄垸场的丰收之地,希望之地,生存之地,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大锅饭”儿童躲蒙儿之地。
如今垸场的稻场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水稻在稻田内就可以一次性收割入袋。顶多只是将稻场当成晒场。
稻场的场地都也都硬化了,大部分时间,成了新儿童们的返家时大大小小的车辆停车场。
新时代的儿童们,你们捉迷藏,可有我们的那时躲蒙儿躲得香。
作者简介:
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朗诵者简介:
刘欣,中国诗歌协会会员。酷爱诗歌、散文、小说。诗歌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世界翻译联盟盟员。现在北京某高校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