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重要问题不只是长衫
要讲公开课了,篇目定为《孔乙己》,这是名人名篇,不可能一看而过或者一读而过。作为一个讲过很多遍的课型,根本就没有什么熟能生巧,倒是有点絮絮叨叨,所以,必须不能按照常规出牌。
生动有趣的语言很重要。学案要求用学校的“学、议、点、结”,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学”这一部分要让学生主动,这一部分一定要有难度,而且不能有标准答案,但还要有方向。要想让学生主动的学,认真的学,愿意学,就得设置有价值,而且让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还要注意用艺术化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教师的语言且不可以跑题,也不可以枯燥。所以在学生学之前我认真的想了一下导入词,怎样导入能够让学生不反感,给这一课正确定位,让学生一下子找到主题,在赏析人物的时候也能围绕这个主题去发挥。
所以我用了这样的语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看尽长安花,一人荣一乡。在我国古代科举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中了状元,就会改变你的门庭,甚至荣耀异乡股友张居正德中状元之后不大,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条件,而且最终成为了宰相可是就有人没有那么幸运,我们上学期学过医个人物他叫“范进”(学生答)他为考试耗费了人生最好的时光,但即便是这样,他中举之后也收获了高屋大房米粮金银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个人物,他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这就是孔乙己”我设置这样的导入觉得没有那么枯燥,能够引出封建科举制度,能够带入孔乙己不幸的人生,让同学们真正读课文,赏析人物的时候不至于跑偏。
不仅导入,而且每一个环节之间衔接和对同学们的启发,也一定要有足够的语文味儿,绝对的避免和同学们说“完成以下问题”,这样枯燥的语言。
问题设计要有价值,但是要尽量灵活。这个教案我在设计的时候。关注到了三个问题,但是如果仅仅是解决这三个问题。又显得不够没有层次感,所以我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完成的生字词的积累以及对孔乙己的最初印象。
每一个人对孔乙己的最初印象不同,那么可能就会出现很多个答案,因为是第一遍读,所以不用解读的那么深第一印象是什么就说什么也没有标准的答案。让同学们大胆的去展示,因为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又没有标准答案,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就敢于去表现。老师适的引导,最终落在“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上,由他的矛盾再引出他命运的悲惨,让同学们认真的再读课文,从作者对孔乙己的描述中去发现孔乙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看似和刚才那一个问题是一样,但是这个问题更深,而且在认真读过之后,他们对每一句话都有点评,所以孔乙己的形象就很丰富,要想让孔乙己的形象丰满起来,还要借助小组讨论,每一个同学将自己所得分享给其他同学,再由他们进行总结写道学案上这样同学们既有了学的环节又有了议的环节。还考察了同学们赏析句子的能力。最后一部分同学将讨论的最终结果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则可以一句一句地将自己的赏析展现出来。因为孔乙己在文中越来越悲惨,而且他每一次的遭遇都和看客有关系,所以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对看客的点评。而对看客的点评基本一致,所以没有必要去讨论学生可以独立去完成,然后去展示。看客固然对孔乙己悲惨的遭遇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孔乙己如果那样的痛苦,他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所以我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探讨孔乙己痛苦的根源,关于看客的作用,同学们已经从前面总结出来了,那么他个人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以及定居人的原因就非常简单的呈现出来了。
备课要充分要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设置了三个问题。并不是备课制备这三四个问题,而是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因为这几个问题足够的灵活,所以孩子们在回答的时候很有可能会五花八门,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三四个问题完全不能代表所有,所以我们要将所有的能想到的,尽量的都想到已被学生说出来一种观点之后你补充引导。
比如今天我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说,孔乙己是一个爱面子的人,也是一个好炫耀的人,因为孔乙己第一次在掏钱的时候用了排这个字,他说排是对看客们的侮辱的无声的反击。这个排呀,说明他在炫耀,他在告诉我这些看客他兜里边有钱。这个时候我们就非常自然的用一句话带到后面。我就说到,可是孔乙己大部分的时间是没有钱的,有一次他去喝酒,他那钱可不是排出来的,这时候同学们就找到了第12段当中的那个摸字,顺便表演的那个摸字,就赏析出来摸和排的变化。
还有同学们在赏析他的常山的时候,说到这个常山又脏又破是他身份的象征,所以他如何都不肯脱下来,说明他十分在意他读书人的身份表现了他的迂腐,我就顺便说了一句,可是有一次他却脱掉他的长衫,这样孩子们就直接找到了第12段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然后去分析脱掉长衫的原因,当然 ,这个原因也许是不标准的,可是我们提前一定要备课,知道大概有几种推测。比如今天有一个同学说脱掉这个长衫,可能是因为他烂掉了,不能再穿了,也有可能是意味着他已经接受了现实,不再做无用的挣扎,可是生活却不再给他机会,他是多么的悲惨。
各式各样的句子,写法,修辞,各种问题的呈现,突发状况的发生,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因为我们把每一句都了解过了。课下下多一点功夫,课上就可以真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少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