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采花露酿圣果
——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阎先公风韵

阎先公,1942年5月出生于山东博山区,兄弟五个,他排行第三。其父携家人于1942年搬家到淄川大昆仑。阎先公从小就喜欢画画。没有资料,也没有老师,他就比着连环画临摹。小学五年级时,他开始与另一个同学画素描,并开始画速写。读初中二年级时,他根据报纸上的照片制作了一尊列宁泥塑像,参加市里一个美展获得好评。从此,阎先公他的绘画才能逐渐显露出来。
1961年,阎先公初中毕业,报考山东艺术学校。当他与几位同学兴致勃勃地赶到济南时才知道,该校根本不招收淄博籍的学生。他深感失望,只能回家务农,开始自学。劳动之余,他边画速写素描给社员画像,边学习文化课。他的绘画水平提高很快,一些素描速写作品开始出现在市级展览会和报纸上。1964年,他报考了山东艺专。在淄博考区27名考生中经过两轮考试,他考了第一名。但此时阎先公是生产队会计,昆仑大队又是山东省账目改革淄博唯一试点单位,他若走了,账目改革将大受影响。这样,他第二次与升学无缘。
两次求学失败后,阎先公仍坚持刻苦自学。1966年,他去北京报考中央美院,专业考完十余天后,因运动爆发,各大学暂停招生,他不得不继续走自学之路。

因他绘画已小有名气,1968年,区委调他到区里搞展览。他辞去生产队的队长职务,全身心在淄川、济南参与筹办了多个展览。在大明湖,他参加了样板戏大型彩色泥塑制作,独立完成了《红色娘子军》一组。在筹办关于济南战役的展览时,他独立创作了城头搏击战等。
二
1971年,阎先公正式转正为国家工作人员,在淄川文化馆工作。
生在蒲松龄故乡的阎先公,从小因《聊斋》耳濡目染,认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应该有宣传当地聊斋文化的责任。1984年,为迎接国庆三十五周年,他尝试用淄博产的瓷板以壁画形式画《聊斋》故事。他细读了《聊斋》全集,绘制大量小稿。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狐谐鬼唱人〈聊斋〉》黑白设计稿完成了。后来,他又与罗晓东合作设色,壁画取得很大成功,在市美展上全票通过参加全省展览。后来,他们无偿地将此壁画捐献给蒲松龄纪念馆。《狐谐鬼唱人〈聊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数十家报纸作了报道,并被电视剧《蒲松龄》《狐仙》《风流丈夫俏女人》选做片头画,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
1986年,阎先公应邀为淄博新建的体育馆设计制作了高340厘米、宽1560厘米的巨幅陶瓷壁画《夺魁》。后参加了全国首届壁画大展,被收录到全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卷和中国壁画百年大型画集。
1987年,为新建的淄博人民会堂创作了《聊斋颂》陶瓷壁画。这幅作品无论在构图、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较前作都有了新的突破。阎先公用夸张变形手法突出了顶天立地的蒲松龄形象,把蒲松龄与之牵的驴组成的三角形,将多边形构图运用到壁画上,打破了一般壁画构图对称、平列散点等框框,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采用单色浮雕式的手法。画面古朴庄重,格调高雅。同年,该壁画获得全国首届壁饰艺术大奖赛一等奖。
阎先公在同一题材创作时,无论构图、表现手法都尽求与前作不雷同。在给蒲松龄纪念馆创作第二幅《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时,把一对青年男女相望的动人情景置于画面中央,画面四角鬼、狐、妖、仙用单色透叠的方法,白色浮雕式的女孩以敦煌飞天式的动态相连接,组成圆形并占据大部分画面,使构图、表现手法很有新意。
对表现聊斋内容,阎先公除了用陶瓷壁画外,还用国画、刻瓷、陶艺、雕塑等多种材料和手法进行描绘。特别在手绘瓷板和花瓶方面有了新的收获。

后来,阎先公致力于瓷板画研究。2008年,他创作的瓷版组画《聊斋》,把聊斋故事的主人公和景物紧密相连,忽隐忽现。他认为,蒲松龄笔下的一草一本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在这组瓷板画中,阎先公给山、石、树、本以新的形象,荒坡中美女出现、山石上露出鬼脸、烟雾中影显贪官……人鬼相爱,狐女成仙;是人是鬼,相互彰显。这组画后来获得山东省陶瓷大奖赛金奖。
阎先公的壁画曾用过多种材料,但陶瓷壁画是他主要的表现方式。他以宣传《聊斋》的作品居多,但以体育等为内容的壁画也创作了不少。许多内容对他来说都是第一次涉及,但他从不畏惧,善于探索,力争突破。
1987年,他承接淄博市体育馆大型陶瓷壁画完成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为迎接全国城市运动会在山东举办,山东省体委邀请他为新建的射击馆创作了两幅大型瓷板壁画。受新汶矿务局领导邀请为其新建体育馆创作《激越的旋律》大型瓷板壁画。特别是全国散手擂台赛组委会邀请他为其设计瓷板画,并代表组委会捐赠给亚运会。一时间,文化、教育部门纷纷邀请他设计制作大型壁画数十幅,他成为了淄博市大型陶瓷壁画的开拓者和壁画界很有影响力的实力派画家。《夺魁》被收录到《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卷》,是淄博市唯一入选者。随后出版了《阎先公壁画选集》。
作为艺术家,作品既要体现时代,反映社会,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还要有踏实的基本功和表现技巧。阎先公用瓷板画的《手机》系列,通过各种身份的农民打手机反映了农民对今天的好形势、好政策的喜悦之情,体现了农民在党的惠农政策驱动下逐步富裕的景况。他用夸张变形、加粗衣纹的手法,突出了画面的乡土气息,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该画获得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众多名人志士流芳千古。特别是春秋战国这五百年间,更是我国文化史空前繁荣的时期。2009年,阎先公根据这段历史,创作了《诸子百家》花瓶。
他用数个月时间研究先秦文化,最后根据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研究,定为十二家和二十六个代表人物,又根据史料对每个人的形象、身份、特征逐一创作组合到大瓶上,并用文字详细介绍诸子百家的形成、定位和各个学派的特点及代表人物。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线描,并用单色画明暗,使拥挤的画面更加清晰厚重。用桃红不完全的涂抹脸和手,既灵活、生动又协调。这件作品的学术和史料价值更是不可低估。
阎先公创作的历史题材刻瓷作品《中华历史圣人》《水浒108将》《二十四孝图》等,都是这方面的精品,并在国内,省内获得多项奖项。
阎先公不但在材料与技法上注重探索,也注意研究理论。他撰写的《试论陶瓷壁画和瓷板画》,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博山杯”陶瓷琉璃大奖赛论坛中获得优秀论文奖。

阎先公在多种创作手法上都有涉猎:但有主次之分。从内容上讲,他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历史题材,如《诸子百家》等。二是红色题材,如《手机》系列,《领袖与将帅》,《艰难征程》等。三是地域文化,如聊斋文化和齐文化。这是他创作的主线,其他内容方面他也创作了大量精品。
2010年阎先公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后,他的创作精力更加旺盛。10多年间,他又创作了数量众多而且很有分量的作品。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作品不再是为了参展、评奖,但他对艺术的追求探索从未放松,仍然严谨地对待每件作品,并在材料、技巧、形式、效果、创新等方面都积极探索,力争都是精品。

阎先公大师在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大瓶作品时,特别是有重要人物素材的画面,他都会非常的严谨。每当创作开始,他会严格按相关资料来排列人物的顺序,还要顾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微妙关系,力争让作品成为一件具有史料性、学术性、观赏性、艺术价值更高的刻瓷作品。当人物关系图确定后,他会把重点放在研究刻瓷效果上。他认为,在作品表现手法上,要有更新、更好的艺术技巧和效果,才能达到作品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一效果,他多采用素描的形式来表现,但他又不严格按传统素描来表现。如在表现人物身穿的粗布棉衣,他不仅要把质感表现出来,还要有一种朦胧感。这个时候他需要使用多种刻瓷工具,有时甚至把电动工具也运用上,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完美效果。阎先公大师的作品每次亮相各种展览会都会引起轰动。

由于这件作品的影响,云南省著名收藏家高为华邀请阎先公将他收藏的齐白石、徐悲鸿等大画家作品的16个人物刻制在大瓶上。阎先公欣然接受。为了设计、刻制这个大瓶,阎先公打破以往在瓶子上围-圈的概念。本刻瓶也是一圈,但他把16个人分3组安排,并在组间刻有每位画家的简介,既做到图文结合,又使构图有了新的变化。在人物衣纹的处理上,着重追求一种理想的装饰效果。阎俊则发挥刻瓷技巧,使这件“中华历史上十六位大画家”的刻瓷瓶达到完美。

阎先公不仅刻瓷作品影响大,他的彩绘作品也实现了形式、内容、艺术的完美结合。他和阎俊都是瓷板画“非遗”传承人,并获得两项发明专利。
阎先公画了许多好的国画、油画作品。由于是自学,画了一手好速写,60多年来从未间断。看一下他早年的速写,就知道他的功底有多雄厚。
在速写的基础上,他努力研究国画。几十年来,他坚持着国画创作。20世纪80年代,他画了一批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
近十几年来,他画的国画《牛》系列,受到了关注和好评。阎先公不是单纯地画牛,总要加上人物,借牛的勤奋、无私来抒发人的思想和情感。
四
近年,阎先公比较关注公益事业,对全国许多公益机构捐赠作品。如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和周恩来纪念馆。
阎先公与阎俊及全家把455件陶瓷国画作品无偿捐给政府。淄川区政府在昆仑镇筹建了1500平方米的“阎先公艺术博物馆”。他又在现场创作了两幅(132x320cm)巨型国画,既看出他的奉献精神,也表现出他雄厚的创作底。
2019年,新冠肺炎肆虐,阎先公当即拿起画笔,参加到抗疫的战斗中。一个多月间他连续创作了17幅卡纸国画,用微信宣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们又决定拍卖,被重山集团以20万元收藏。他和阎俊把20万元捐赠给红十字会,支援国家抗疫。但他并没停下画笔,继续用速写来战斗,到现在创作了抗疫速写 70余幅。
五

1.刻瓷《孔子与七十二贤》这是阎先公、阎俊合作的一件刻瓷作品。内容为孔子与他的七十二位学生。这件作品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构图上,把孔子一生的四个重要情节--行礼、执教、著书、周游分别安排在大瓶的四个面。二是在表现手法上,画孔子用的是大泼墨,他的七十二位弟子则是用线条;特别把孔子的十大弟子以全身形式安排在弟子前面的重要位置。

2.刻瓷《飞天》这是件难度大、风险大的薄胎大碗刻瓷作品,是阎先公、阎俊的又一力作。大碗直径80厘米,碗边厚度仅有0.2厘米,稍有不慎便会敲裂。阎先公把敦煌飞天人物经再创作,设计出各种姿态的19个手持乐器的飞天人物。这种以线条组成的刻瓷作品,人物的穿插组合,线条的疏密粗细、墨色的浓淡轻重,在这件作品上处理的十分恰当。一会价值。圈文字记录着敦煌飞天文化,是“一带一路”的中枢之地,其作品更有了社江月李拍将〉用108个瓷盘刻制了108位水浒英雄。这是1998年阎先公接受设计的第一套刻瓷作品。为此,阎先公重读《水浒传》,从中找出每个人物的出处、身份、特点。阎先公从不抄袭别人的东西,要走自己的路子。《水浒传》人物的各种绘画版本很多,但他要创作出有个性、有刻瓷特点的《水浒传》人物。他要借用背景来烘托人物,充分运用刻瓷中的线刻和面刻,特别把磨刻运用上去,丰富了画面的滋润和厚重,突出了观赏效果。阎先公把瓷盘画好,由阎俊等来刻瓷,最后再由阎先公设色调整一-这是决定画面效果的重要程序。
这是一套多人参与的作品,由梁文兴题写诗词,常浩策划。
4.刻瓷《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在中国历史上有多种版本传说。阎先公和阎俊所创作的这套刻瓷盘,在内容的选择上,把几个不现实、迷信等故事删掉,从另外版本上选了几个补上。这套《二十四孝》刻瓷盘是经得起推敲的。
这套作品运用了刻磨等多种手法,追求刻瓷中的重彩画,并用诗词来概括故事,达到了图文并茂。在参加省陶瓷艺术创新评比展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5.《齐国成语故事 100 题》2014年,一个失误把盛水的杯子弄倒了,水倒在了阁先公正在画的瓷板画上。墨没有用胶,阎先公心想坏事了。然而,墨并没有被水泡起。阎先公想,既然水泡不起墨,肯定颜色水也能行。他把调好的陶瓷颜料水倒在新画的瓷板画上,果真很好,而且还出了新的效果,覆盖与没覆盖的有了色的变化。他保持不动,又在画面上添了人物,着色后经烤火觉得很有新意。这样连续画了几块,效果都很满意。又经反复探索,首先完成了一组美女与怪石-也就是在每块瓷板上画一块石头,再配上一个美女。这套作品成功后,便开始了创作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有数百个,首先从中挑选出100个既有现代意义又能使人们爱看的故事内容,然后他投入到探索创作中。
100个故事从内容、构图、人物造型和关系上都要把握好,而且要有变化。特别是把颜色水泼到瓷板上,这种颜色的浓淡、色调、调配色的多少等,是经过多次摸索后而完成,还要慎重地清除一些不合理的颜色,再在空留处设色,使之有了新意和变化。
这在形式、制作方法和使用材科工具的要求上都有特殊性。经申报而获批准为国家发明专利。
6.国画《印记》 创作于 2018年。当时看到健在的一些革命老战士的照片,他心想,把他们这些形象汇集起来组成一幅面,通过刻画他们的饱经风霜,特别是长期参加战争而给他们在形象和身体上留下的伤残和印记,表现出他们身残志坚的乐观主义精神。再在人物上面画上一组组战斗场面,体现了他们走过的艰难历程。
7.瓷板画《艰难征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作,为大型瓷板画。因受烤炉限制,瓷板只能限定在78x118cm内。内容表现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构图上,伟人的头像置于画右上面主要位置,画面的左方及下边是长征路上的红军官兵,扛旗的、吹号的、冲锋的、搀扶的、抬担架的……背景有爬雪山和飞夺泸定桥。整个画面构图新颖,色调沉稳,是一件成功的力作。
江河《岁月》
高红斌整理
2023年12月7日凌晨四点十六分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