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雾径山寺
作者:常照
径山寺创建于距今1200余年前的唐天宝年间,是佛教中国化后最后的高峰。有“江南五大禅院之首”的美誉。
唐天宝四年(745年),法钦禅师至径山结庵。唐大历三年(768年),唐代宗下诏建径山寺。南宋时孝宗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径山寺在南宋时期香火鼎盛,为江南五大禅院之首,规模极为宏大,有寺僧 1700余众,寺庙建筑 1000多间。后因战乱与失修,原有建筑现已基本无存,当下仅剩钟楼一座,内悬明代永乐元年大钟一口,宋代铁佛三尊,元代径山历代祖师名衔碑一块。
径山寺属禅宗“牛头派”。南宋时期兴临济宗,道誉日隆,被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五山”即径山、灵隐、净慈、天童、阿育王寺五大丛林)。在中日佛教乃至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径山寺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元明期间,日僧谒径山者相继不断。南宋中后期,日本名僧俊芿、圆尔辨圆、无本觉心、南浦昭明等先后来寺学禅;他们先后在径山寺师从无准师范、虚堂智愚修习禅法,回国后辗转日本各地弘扬临济宗。同时,他们带回中国茶经典籍及径山茶具,将种茶制茶技术和茶宴仪式传回日本,从而将“径山茶宴”暨中国禅院茶礼系统地引入日本。径山茶宴后逐渐演化为日本茶道,成为日本幕府和高层社会的仪节之一。
径山茶宴是中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也是中国禅茶文化的杰出代表。径山茶宴原为径山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已有1200多年历史。径山本地所产的毛峰茶,与"西湖龙井"齐名。据史载,苏东坡曾四上径山,现存"东坡洗砚池"遗址;相传唐代陆羽曾在地此著撰《茶经》。
径山寺不仅作为日本临济宗的祖庭道场,也作为日本茶道的起源地,在日本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自1983年后,每年都有日僧数批来寺朝拜寻宗。(《余杭县志》第十五编)
出杭州市区向西北约百里路程,即至余杭区径山镇。径山镇因径山而得名, 径山寺就坐落在这径山之上。
岁入初冬,杭州几乎每日的阴雨天。初访径山寺就是在这样一个天气里。我们行车至径山镇时,渐渐感受到一种世外桃源般的风景。山水静谧,竹林葱郁,果然是修行的好地方。江浙一带多丘岭,山型地貌与北方很不一样。远远看去, 起伏的山峦形态柔和舒缓,大多与北方山地巍峨险峻的气氛不搭界。南方最迷人的地方,少不了它的绿色;即使在寒冬,放眼望去亦是一片青葱碧野。径山镇就是千百个这样得天独厚的江南小镇之一。虽然是飞车驶过,但依然能够饱览这雅号称为“中国禅茶第一镇” 的清秀与精致。
从若干年前起,“禅茶”二字似乎代表了中国人最高端且玄妙的美学观,在江湖各界风生水起。禅茶中所说的“禅”,是地地道道的“生活禅”,烟火味儿十足。径山“禅茶第一镇”虽然感官上人为的气息浓重了些,但也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知不觉间开始驱车上山。雾气越来越浓。这条盘山公路可谓九曲十八弯,颇有些艰难。好在我们是平日里来的,外加上肃杀的阴雨天,一路上的车辆还算比较少。若是周末,恐怕会大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般的感叹吧。
我大约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坐卡车深夜通宵过秦岭。司机是爷爷的好朋友周爷爷,周爷爷是个开了一辈子车的老司机,我清楚记得当时他驾驶的是解放牌大卡。我六叔抱着我挤在驾驶室内。凡是陕西人都知道,夜里开车翻越秦岭,是一个要拿生命做赌注的极限运动。延绵秦岭山脉好似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边是摩天绝壁,另一边是百丈悬崖;夜黑风高,除了车灯以外再无其他任何照明,倘若稍有差池就是灭顶之灾。后来长大之后,我六叔告诉我说,我那时候整夜里眼睛瞪得跟汽车灯泡一样,而且越是到了陡峭的拐弯儿绝命地段,我越是兴奋,时不时还欢呼雀跃,高喊着:“噢!翻车咯!翻车咯!”
这条全长十五公里的径山盘山公路虽比不得秦岭之凶险漫长,但在江南恐怕也是屈指可数的险峻了。最重要的是,随着高度的提升,山雾愈加弥漫无际。道路一侧的山谷间,缓缓滚动着一团一团、一片一片的迷雾,有时候甚至像绽放的云彩一样,一朵一朵的,彷佛早已分不出哪里是云哪里是雾了。
等我们一路好不容易抵达径山寺山门前的停车场时,周边的能见度大约最多也就二、三十米远的样子。径山寺的门面修饰得很不错,山门是寻常寺院少见的“五凤楼”构造。据说现在的径山寺是仿宋建制,既不同于唐样木构,也有别于日本的和式建筑。这浓郁的宋风,是按照当年渡宋日僧的一项重要遗物——《五山十刹图》忠实复原的。公元1259年,日僧彻通义介受永平寺怀奘的派遣,入宋巡拜五山十刹。三年后彻通义介回国撰《中国五山十刹》一书,不仅根据中国五山禅规制定了永平寺的禅规,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作为南宋禅院建筑实录的《五山十刹图》,从伽蓝整体配置至殿堂寮舍形制、家具法器、乃至极为细微之处,莫不详细图记,尤以建筑的部分最为详尽,约占全卷之大半。也可以说,《五山十刹图》是整体、深入地认识与把握宋元禅寺全貌及其具体内容的唯一史料。此书之后,日本寺庙建筑无不受其影响,比如日本著名的建长寺,就是模仿径山寺的样子造的。而目前径山寺的复建,其设计方案正是充分吸收建长寺的宋代建筑元素,同时重点参考《五山十刹图》,按宋代风格的原样进行重修的,这便使得重建中的径山寺风貌在国内尤为罕见。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游览的西安大明宫遗址。唐大明宫的玄关丹凤门也是“五凤楼”式样。京剧《珠帘寨》中程敬思有段唱:“为千岁,懒把朝堂走;为千岁,懒观五凤楼。”这种格局乃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建制的最高规格,是国体的象征,包括后来的北京紫禁城亦是如此。而宋代之前的相关建筑形态的资料,在当今已不复存世,难以考证。所以我推断,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古代传统建筑的格调,最早都应该是源于隋唐一脉演化而来的吧。
北方的寺院,基本上都是青砖红墙配金顶;南方的寺院却大多是一水儿的黄色外墙,土黄中渗入些柠檬色,比赭黄稍浅几分。黄色楼宇和黄色围墙上加青瓦。这一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我第一次拜访寒山寺的时候,直接就惊呆了。修复中的径山寺,建筑物全部是白色外墙,室内则更多采用了原木材料装饰。在日本,通常越是寺院或神社,越是会使用最好的木料,并且里里外外大都以木质原色为基调。眼下新建的径山寺主建筑群,可以料想势必将以其稀有的造型风格脱颖而出,在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佛国中独树一帜。如果有机会去径山寺拜佛,我想大概每个人都会感受到这些不同寻常的境地。在径山寺,你基本上看不到汉地传统寺院的古老气息,除了建筑物,还有佛菩萨金身,庭院园林乃至文艺范儿十足的卫生间等等,而后者简直配得上被评选为“中国最美寺院卫生间”了。
无论是谁,每谈到径山寺,第一个话题永远围绕着径山茶宴与日本茶道而展开。更多时候,茶文化以及“茶道鼻祖”这响当当的头衔,显然已经掩去了当年“江南五大禅院之首”的余晖。茶本来不是日本固有的产物,原产地在中国云南。中国人喝茶的习惯早在公元前数百年之际就已开始,而茶的兴盛则大约是在唐朝。以现代的角度来看早期的茶,它相对而言更接近于药的存在。到了佛教兴盛的唐代,除了药用之外,在当时的佛门礼仪中也使用到了茶。茶传到日本的契机,无疑是由遣唐使与留学生从中国将茶带回日本而开始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候的茶依然还是以药用为主,或是以宗教仪式为主。例如在日本圣武天皇天平元年,就有着宫中大法要时曾经用茶来供奉的记载;此外东大寺的正仓院也保存有当时大佛开眼供养所用的茶碗等,足以想象当时的状况。
到了平安时代,在桓武天皇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即唐贞元二十一年)时,传教大师最澄上人从中国将天台山茶籽带回日本,并在近江国阪本的一些地方种植,这是日本最初种植茶叶,而这个地方以后被称做日吉茶园。除此之外在皇宫中的法要会式里面也有使用茶的纪录。次年(公元806年),空海上人又从中国带回茶籽,献给嵯峨天皇。在天皇倡导下,中国唐代的饼茶煮饮法在日本弘仁年间得到发扬光大,形成“弘仁茶风”。后来随着宽平六年遣唐使的废止,与中国的往来交流也为之中断,只有一小部分的僧侣仍然保有用茶的习惯。
到了南宋,日本处于平安时代的末期,当时的当权者平清盛于是再度与中国开始交流。据史料记载,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不仅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使日本得以从此开始大规模遍种茶叶,还带回南宋的茶道具、制茶法和饮茶法,使南宋的蒸清散茶在日本普及开来,因此荣西禅师被推崇为日本茶祖。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的南浦昭明禅师来到位于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全套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宴引入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中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相当于明代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这显然是受到中国禅宗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而且其主要的仪程框架与规范仍源于中国。
荣西禅师回日本后,将种子种在九州的背振山上一个称作为“石上坊”的地方并用心照顾。因此,当时荣西禅师所种植之茶就称作为石上茶。然而值得探讨的是,当时荣西禅师所带回来的茶,到底是什么样的茶呢?当中国进入了宋朝的时代后,茶的栽培与饮用方法已经变的非常发达;而唐朝的茶主要是以“团茶”为主,将茶叶固定成一块,然后再煎煮饮用,与日本现今的抹茶有些接近;当时饮茶的礼法也已经规范,而器具则使用汤瓶,茶筅,天目茶碗等等。此外,当时十分尊敬荣西禅师的京都北山高山寺的明惠上人,从荣西禅师那里得到了一些茶的种子,并且在高山寺内的深濑种植,大概是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相当合适的关系,所以种植出了高品质的上等茶种,在这之后高山寺所出产的茶便称做“本茶”,受到了最高的尊敬。
至此,饮茶的习惯由以禅宗寺院为中心而向日本各地区拓展,连京都的公家与鐮仓的武士们都十分爱用。在《东鉴》这本书中,就曾经记载了第三代将军源实朝因为宿醉而苦恼时,荣西禅师将茶当作药来让将军服用,而那时的《吃茶养生记》中也有记载,说到茶拥有治疗万病的功效。从另一方面讲,当时的所谓“茶道”并不像后来的日本茶道那样具有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实际上在日本,茶道是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的。在室町时代,茶道已逐渐成为了一种贵族的社交活动。同时,在北政所的推动下,茶道逐渐从社交活动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更加注重精神体验和自我修养的禅修方式。在江户时代,茶道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活动,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也有一座径山寺,位于京都市东山区,是日本室町时代著名的禅宗寺庙之一。据传寺庙的创始人,即丰臣秀吉的妻子北政所曾在寺内修行,并且她是日本茶道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北政所在茶道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她创立了“北政所流茶道”,将茶道从贵族社交活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一种更加注重精神体验和自我修养的禅修方式;她在径山寺内建造了一座茶室,名为“芳草”,这是日本茶道史上第一座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茶室;她还倡导了用简朴的器具和素朴的装饰来进行茶道活动,这种风格被称为“北政所式”,成为日本茶道的一种重要流派。
由此看来,日本茶道的脱胎换骨、继往开来,离不开这位当权者的夫人。原来,当权夫人的喜好,竟然对历史起到了如此巨大的推动作用。茶道如此,寺院亦如此。
稍稍了解一下径山寺的历史,就会被它作为日本茶道之祖庭的光环而折服,为之倾倒。此外,径山寺还是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酱油的故乡。虽然作为日本茶道发源地一说并不绝对,甚至仍有可待深度研讨的地方,但正史中关于“径山茶宴”东传的记载及其渊源的描述是详实而周全的,这足以使径山寺引以自豪。所以说,一提到径山寺,首先就离不开一个“茶”字。目前的径山寺有一座茶文化交流中心,建在山门外的停车场旁边。停车场的另一侧,是一片在建中的商业地产,包括五星级酒店和新的茶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等,然后就是各种研究院或学院等。总之,格局是越来越高,规模是大了又大。
准确说来,现在的径山寺能够供慕名而来的访问者观赏、游览的地方尚十分有限。倘若真正想要有所得的话,那就不光是要靠眼睛,而是用心去感受。此番从径山寺下来,再次印证了我近年来的某些观点。现在人们常说,想要看大唐文化,必须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我对此表示赞同。然后我想说的是,京都的的确确,也完完整整地保留了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文化。但,那是日本人自己的“大唐盛世”,而不完全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大唐盛世。日本从中国泊来的且最终扎根落地于斯的唐文化,曾引领了全社会的主流方向,而余下的则是日本自身本土文化的底蕴。所谓日本人自己的大唐盛世,一定是融合了其本土的优良要素,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下,使日中两者中最好的那些部分相互融合并且演化出新的境界,就好像我们从外在所看到的现在的京都。
现如今,中国人再从日本泊回自己往日的大唐,而茶文化却已经从“道”变成了“艺”。眼睁睁地坐视本出自同一源头的大唐茶文化,一支变成了参悟道法的修行,一支变成了茶饭演技;就如同径山寺里里外外的建筑一样,究竟哪一个更接近真正的唐宋呢?当年,日本从中国学回唐宋文化,打个比方说,估计学到了六至七折;今天,中国又从日本学回唐宋文化,就算再打个六至七折吧。那么,中国人从此之后所能见到的,或许充其量也只能是真实历史的三到四成的样子吧。
不识庐山正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中国人未必真的有比日本人更充分的优势。而且很多真相,就仿佛云雾中径山寺的风貌一样,扑朔迷离。
【作家简介】
常照
本名沈林沼。作家、美评家、油画家;美国爱缪斯基金会副会长、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阿联酋艺术家协会会员、中东华人收藏家协会创始人;曾任迪拜政府经济发展部《中小企业家》杂志“聚焦中国”专栏作家;曾执教于北京大学EMBA课程并兼任多家中外企业的经营战略顾问;2018年中加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获“杰出艺术家”称号;2022年第五届美国传承杯国际艺术节获金像奖;著有《陈糠录》、《常照诗词选》等古体诗专集,另有短篇小说及美学评论多篇发表于中外刊物。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