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节选)
作者:牛嵩峰 李翚
诵读:恬淡静雅
1990年,中央警卫局在清理毛泽东同志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柜子。柜子里面装的是毛泽东亲手珍藏的毛岸英同志的几件衣物,有衬衣、袜子、毛巾和一顶军帽。
这些物品不是身边的工作人员收拾的,甚至他们看都没有看到过。从毛岸英牺牲到毛主席逝世,隔了26年。
我们不知道毛主席是在怎样的悲痛和寂寞中,把儿子的这些衣物珍藏在身边的。这26年里。主席在北京的住处至少搬了五次,我们也不知道他是怎样瞒过所有的工作人员,没有让任何人经手过这些衣物。

当这些衣物再一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时,距离毛岸英牺牲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距离毛主席逝世也过去了14年,一个老父亲对离去孩子的思念,就这样被默默的压在衣柜底下。沉默了近半个世纪。
面对这些衣物,让我们对这些熟悉的故事,对毛主席父子之间的深情有了更多的感受。
1950年9月,28岁的毛岸英赴朝鲜参战,34天之后,他牺牲了。在各种影视剧里,我们最熟悉的是这样的场景,当毛泽东得知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他沉默了很久,才对在场的工作人员说,战争嘛,总要有牺牲的,这没有什么。

可这些衣物呢?夜深人静,等到所有人都离开一个老年丧子的父亲。独自一个人把孩子留在家里的衣物一件一件的叠好收集,放到衣柜深处。这一切是在那个悲伤消息传来的夜晚吗?
我们很多人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当有人建议把岸英的墓迁回国内时,毛泽东说,不必了,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吧,作为一个领袖,他只能拒绝这份好意,并且在文件上写下这样的字句,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

可这些衣物呢?一个把儿子的毛巾和袜子都视若珍宝的父亲,真的就不想他回来吗?他是否也曾经在那些翻身起来的夜里,像每一位失去孩子的父亲一样,把这些衣物,一件一件拿出来,轻轻抚摸,这些衣物上,是不是也曾浸染过一个男人的眼泪呢?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敢深究,我们不忍细想。

这真正痛彻心扉的伤口,是一个男人拒绝任何人分担,禁止任何人触碰的。隔着这么远的时空啊,当这些衣物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有机会去还原一个父亲的爱和痛。而作为儿子的毛岸英,他再也体会不到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牺牲”两个字写的多么豪迈,那一刻心里有多痛,“敢叫日月换新天”,一个“敢”字,把多少风云一笔带过,你懂,你就会知道,“新中国”这三个字,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