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童趣诗二首赏析
王楼(内蒙古)
童心未泯寄六一
粱志琰
老来总忆少年狂,
上树翻墙捉迷藏。
糗事经年如烟散,
常拈童趣慰银霜。
童趣
杨素清
满坡绿草满天霞,
乐坏牵牛小豁牙。
撵免捉鱼尝苦菜,
爬高嬉水探菱花。
一身爆土一身燥,
两处伤痕两处疤。
睡眼朦胧瘫牯背,
东西南北任回家。
这两首诗都写童趣,但写法各有特点。下面我对这两首诗分别加以简要分析。
粱志琰的七绝题目是《童心未泯寄六一》,这告诉我们是作者在六一儿童节将临之际忆起了童年趣事,有感而作。全诗虽未出现人称,但从语气看,是作者自述,是第一人称。这样便于抒情,也显亲切。
第一句“老来总忆少年狂”,“总”字说明作者经常忆起孩提往事,照应了题目中的“童心未泯”。“狂”是对童年生活的高度概括,同时引出了下一句。第二句具体描写“狂”。作者选取了三件事,按狂的程度降幂排列,上树、翻墙、捉迷藏。捉迷藏每个人小时候都玩过,就是疯跑疯癫,对女孩来说,已算是“狂”了,可她还要翻墙,这可就更“狂”了,不,还有更“狂”的,那就是上树掏雀蛋。至此,这个妞(山东话)有多豪爽、侠气可见一斑了。就这七个字把小妞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上联是忆。下联两句回到现实:“糗事经年如烟散”,感叹几十年前的陈年旧事已像云烟一样飘散了,“如云烟”是一个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下一句“常拈童趣慰银霜”,“常”照应了题目中的“童心未泯”,这句话是说回忆儿时趣事对已两鬓秋霜的我是最大的安慰。这句话是对“童心末泯”的深化。
这首诗语言非常精练,且通俗易懂。选材典型,中心十分突出。是一首很好的绝句。
有一点不足是有两处平仄出律,即“捉迷”处应仄而平,“烟”也应仄而平。
杨素清的《童趣》与粱志琰的诗虽都写童趣,但写法不同。首先,粱用第一人称,而杨诗用第三人称,且写的是男孩。粱诗表达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缅怀和对往事如烟的感慨,而杨诗则是用细腻的文笔塑造了一个贪玩、好奇、勇敢的小男孩的形象。
《童趣》首联交待环境,引出主人公。第一句“满坡绿草满天霞”点明是夏季,第二句“乐坏牵牛小豁牙”,引出主人公——放牛的“小豁牙”,“小豁牙”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即以形象特征代本称,就像鲁迅先生用“圆规”代豆腐西施杨二嫂一样。“小豁牙”也点明了小男孩的年龄约七八岁。
颔联用工整的对偶句写了小男孩做的六件事,表现他的好奇和勇敢,连用了六个动词——撵、捉、尝、爬、嬉、探,来突出小豁牙的性格。
颈联“一身爆土一身燥,两处伤痕两处疤”,再用工整的对偶句描写小男孩做了六种动作的“收获”——满身尘土,几处伤痕、伤疤。如果仔细想想,伤痕是当时划破的,而伤疤是以前留下的,由此可推断,小男孩天天如此,已是伤痕累累了。
最后一联是一个特写镜头——小男孩“辛劳”一天,已睡眼朦胧,瘫倒在牛背上,任凭牛儿向东向西向南向北,他全无所知了。至此,小放牛娃的形象已活生生地浮现在读者面前,活灵活现,血肉丰满。
这首诗几乎全用口语,只因格律的限制用了一个生僻字“牯gǔ”,如果用“牛”就出现重字了。除此,再无一生僻字词,但文字的表现力极强,因而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另外作者还用了一句话中叠用同一个字的句式——满……满……,一……一……,两……两……,使语言节奏更鲜明,更有音乐美。中间两联对仗十分工整,词性、结构完全一致。总之,这是一首非常成功的诗作,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学习。
(2019.6.2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