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事沧桑话张良
——留坝行之三
季志林
在留坝度过了一个静谧的夜晚之后,第二天上午我们去拜谒“千古谋圣”张良庙。
张良庙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坐落于秦岭南麓的紫柏山中。依山傍水,幽静肃穆,方圆百里青松紫柏挺拔苍翠,大有护法卫道之象。相传“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激流勇退,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功成不居的高风亮节和知足知退的淡泊境界,在这里建庙奉祠,因他曾被汉高祖刘邦封为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称“张良庙”。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谋略家、政治家。张良出生于战国末年韩国贵族世家,先辈曾居韩国五代相国之位。秦国灭韩时张良才20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为报灭国之仇他率领满门家人从事反秦事业,曾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全身而退。后偶遇刘邦,二人相见如故。成为刘邦军师后,屡出奇谋,而刘邦则对其言听计从。
从此张良全力辅佐刘邦, 在峣山用计破敌率先攻入咸阳;在下邑说服刘邦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劝阻刘邦封六国后人;鸿门宴设计帮助刘邦虎口脱险;用奇谋协助刘邦赢得楚汉战争,为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故刘邦评价道:“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故吾所以取天下也。”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刘邦对张良、萧何及韩信这三人的评价之高。十分有趣的是刘邦称呼张良时用其字子房,而对萧何和韩信却直呼其名。古时称谓其字者表示对其尊重之意,可见张良在刘邦心目中已处于亦师亦友的重要位置。或许萧韩二人因出身低微只有名而没有字也未曾可知,但在刘邦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对张良和萧韩二人是有区别的。
这三个人当时都已功高盖主,这在封建王朝中应是一大忌,一起打江山时出生入死,肝胆相照,容易相处。成就帝业后,这些开国元勋若恃功自傲,也难免不遭刘邦怀疑。尤其是当他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时更是如此。
刘邦夺取天下后,大封群臣,令张良在齐地选择三万户食邑,張良却坚辞不受,他的理由是:“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和偏僻的留地相比,齐地富庶繁华得多,又是刘邦主动提出将他封于齐。但张良却婉言谢绝,他给刘邦说的这一番话,既体现了他绝不居功自傲,一心忠于王事,又给足了刘邦面子。因为张良和刘邦相识于留,张良有充足的理由讨封留地,一方面,讨封于留说明张良非常看重他和刘邦之间的友情,当然,他希望刘邦也珍惜这份友情。另一方面,留地穷乡僻壤,山深林密,基本上与世隔绝,讨封此地可以让刘邦知道他没有过多的要求,更没有什么野心。这是一种明哲保身的策略。说明张良在这个时候头脑异常清醒,更知道进退有度。功成身退就是他的聪慧之处一一看得清形势,不狂妄自大,当退则退。其实,他的政治抱负就是报秦灭韩国之仇,当这一目标实现后,他毅然决然选择了激流勇退,归隐山林。并直接对刘邦说“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可见他是一个淡泊名利,具有大智慧的人。创业之时对刘邦知无不言,功成之后又懂得藏锋守拙,视荣华富贵,帝王尊势如浮云。
而韩信和萧何的结局就不同了。
纵观韩信一生,出身草莽,但能屈能伸,又有军事奇才,注定他能成就大业。他也是尽心尽力辅佐刘邦,战功赫赫。刘邦分封诸候王时,曾向韩信许下诺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骑不杀。”可惜,韩信不是政治家。他对此话信以为真了。他不知道权力场上哪有什么真的承诺可言,在利益面前,任何人的诺言都可以不算数。而刘邦夺取政权后,就已对他产生怀疑了。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最终落得被吕后和萧何设计诱杀的下场。
萧何是汉初一代贤臣,官拜丞相。他打仗比不上韩信,计谋比不过张良。不过他更善于策划、组织和抓落实,在当年起义过程中,刘邦率大军冲锋陷阵,而萧何则是在后方负责管理和后勤保障,而且做得非常出色,才使刘邦无后顾之忧。
萧何功勋卓著,位高权重,自然少不了被刘邦猜忌,也曾下狱,差点被杀。但萧何与刘邦是同乡,两人感情一直很好,况且他是文臣,没有兵权,其威胁相对较小,所以刘邦没有忍心杀他。萧何在政治上要比韩信强得多,当他觉察到刘邦不信任自己时,便拿出家产拨给国库,甚至为了保命自污名节,以此换取刘邦的信任。尽管刘邦也曾多次怀疑过他,但最终还是涉险过关得以善终。
从“汉初三杰”的不同结局看,张良无疑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他之所以能功成身退,名留青史,在于他善于把握大势,对敌我、君臣、利弊、进退等方面的关系拿揑的很准,政治上非常成熟,因而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处理大事小事均能节制有度,超然不群,已达到一种淡泊名利,看透人生,无私忘我的境界。从哲学的角度讲,他非常注意辩证的分析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他的谋略建立在对天时、地利及人和的充分调研论证之上,包括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处境优劣、将帅的素质及性格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都是充分细致,入木三分。我相信他在长期相处中已对刘邦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完全看透了刘邦的人品,这对他的最终选择十分重要!
对于汉初这段历史,后人也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张良的记载和评价无论是巜汉书..张良传》还是司马迁的《史记.留候张良者》基本是一致的,而世人也的确仰慕他具有与众不同的智慧和超然物外的高风亮节。张良庙中有不少楹联,既歌颂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丰功伟绩,也赞美他知足知退看淡人生的宽广胸怀,我非常喜欢民国初期邱斌所作的一帧:“遗迹白云,留芳紫柏,看此地山高水长风景不居华泰下;受书黄石,从游赤松,忆当年功成身退英明却比萧韩优。”我想这也许会启迪更多的人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在对待进退去留和名利地位时作出正确的选择!
离开张良庙时,我忍不住再次回首看了一眼这座带有一股浓厚的神秘色彩的建筑群,四面群山环绕,气象万千,山连紫柏,境若蓬莱,在青松翠竹之间,楼台亭阁时隐时现,我不觉暗自赞叹:张良真乃世之高人也!
2022.7.19于咸阳渭滨苑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巜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