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冬至
屈化民

时节如梭,已过大雪。临近冬至,身在喀什。回顾这一节气,脑中往事历历。
冬至,在24节气中倒数第3。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物极必反,阴阳转换,往复循环。此日后,昼渐长,夜渐短。过了五豆,长一斧头; 过了腊八,长一杈把; 过了年,长一椽(chuan)。春分、秋分,昼夜平分。长到夏至,又是拐点。
冬至这一天,北方叫交九。从此进入数九寒天,全国气温走低明显,南方进入真正冬天。因有上述特殊意义,这个节气又称“亚岁”,从古到今受人重视。从饭食到节俗,各地方有讲究。
纵观华夏大习俗,这天大多吃饺子。因其外形像人耳,寓意是说,吃了暖和,不冻耳朵。另据考究追溯,源于一个传说: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这天正值冬至。他见家乡宛城,伤寒疾病流行,寒冬百姓,耳冻流脓。他收集羊肉、辣椒等热物,放入大锅熬煎,再捞出来剁碎成馅,用面皮包成耳状煮熟,舀给患者连吃带喝,祛寒治伤疗效不错。从此每到严冬,人们如法食用,推广沿用衍生。
忆腰市旧年月,到冬天麦面缺,无奈何穷凑合,用粗粮包角角。镲些萝卜丝丝,调一股子盐,算是馅子。舀些细苞米面,用开水一烫,使劲揉软和,搓成轱辘子,拽(zhuai)成蛋蛋子,擀成厚皮子,包馅捏严,下锅煮熟。捞到碗里,调上调和,热热火火,吃得谗(chan)活。历经悠悠岁月,我仍回味角角,那是穷家的滋味,是慈母的爱心,是家庭的暖意。
有的人家,白面宽展,就包煮馍。样子更像耳朵,富有地方特色。儿时听妈说,小脚老太婆,边包边自说: 记性少,忘性多,忘啦给面人捏耳朵。捏了几个是破破,都怪酸菜包的多,气得当家踢一脚……
穷苦日子,饥饭好吃。放在今天,没人稀罕。在昨天傍晚,与乡党聊天,谝节日吃食,听说近年冬至,都吃特粉饺子。不是白(面)加红(肉馅),就是白(面)加黄(蛋馅)。即使贫困户,也要包豆腐。改革开放,民富国强,生活小康。今昔对比,饺皮不黄,饭香节祥,寓意深长。钱难挣啦,肉难割啦,今年肉价,居高不下,馅子恐怕,红变黄呀。
文革后期,那年冬里,冬至遇集。那时星期天才有集,街上摆着萝卜、白菜,没有大肉、鸡蛋。想其原因,在于两点: 一,都是穷光蛋,吃不起肉蛋; 二,蛋和肉,禁私售。解立运家门前,有几个旧衣摊。穷汉聚在那里,选购破旧棉衣。街上人蜷着腰,把手塞进棉祆袖筒。娃们冻得脸耳通红。没来上集的人,大都在坡上修梯田,在沟里填土方,在坪里深翻地。温饱尚未解决,节日意识淡漠,只求肚子不饿。
有一年冬至,本人恶作剧。吃了家里的蕃麦面角角,趁着身上热火,到街北头找乐活。粮站南边,英雄楼对面,尚无街面,全是麦田。田里坐个拾粪老汉,脱棉裤逮虱晒暖暖。转到供销社食堂里头,卫东厂来的工人叔叔,正在咥肥肉喝烧酒,喝得脸红热汗交流,把人看的口水要流。我一时发闲天,对取菜口大喊:“来一盘炒肉片!”过了一阵子,厨师书彦子,端着热盘子,大喊几嗓子:“谁要的肉片?谁要的肉片?”干喊没人言传,我默站着旁观。只见厨子的罐罐脸,变成圆圆的紫砂脸。
一九八几年,那个交九天,是个礼拜天。我从单位回家转,去街北头吃捞饭。高桌子低板凳摆在街边,南来的北往的都看几眼。筵席上七碟子八碗,不是萝卜疙瘩,就是芋豆片片。最好一道菜,豆腐混白菜。婆娘娃坐在案板四周,每道菜端过来,刚过头顶,还没“着陆”,碎娃就日急慌忙立起来,伸筷子给自己碗里抢菜。由于心急手快,把菜汤拨得四溅,滴到脎(sa)上袄上。吃货们不像话的,像猪八戒托生的,八辈子没吃过好的,让人看着搡眼的。四垭村的黑脸,袖手站在旁边,咂舌瞪圆眼,傻笑看稀罕。这种现象如同棱镜,从侧面反映当时生活情景。
一九九几年,生活大改善。这年冬交九,腰市政协组,派员到洛州,与城关政协交流。我的正志叔,带队当头头。他说两地人,古来心里亲。向西出永丰,下了葡萄岭,或到商洛市,或去西安市,总要过腰市。泉河上的水泥桥,见证来往有多少,凝聚感情有多少。我到会场露面,见过众乡亲面,即去岳父家转。出门过文化馆,去县剧团,找团长闲谝(pian)。团座名叫吴全喜,站在单位院子里,正在开会训话哩: 老辈人说,学房戏坊,胡成的地方。现在社会上,说法也一样。所以这个呢,大家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不出作风问题。男的平时没啥事,嫑到女的房子去。即使去了,不要关门!就是关了门,不要压疙瘩!这话一撂,哄堂大笑。他说的“疙瘩”,是门锁上的反锁按钮。文化人会砸咵(kua),严肃事成笑话,能把人笑日塌。
话讲完,搞排练。排的是传统戏《劈山救母》,又名《宝莲灯》,是这个剧团的招牌戏,是县史神话的经典剧。场景有县衙和南学,有陈香习武的云蒙山和斧劈华山的西峰。前半部分剧情是,举子刘彦昌,大比年赶考赴帝邦,途谒华岳庙殿堂,钟情庙神三娘娘。长安科考美名扬,奉旨洛州把任上。小儿陈香把祸闯,砸死京官读书郎。可惜好官刘县令,脱靴逃难隐山乡……我看戏暗想: 洛南地名不吉,是“落难”的谐音。前有剧中人丢官,后到一九八几年,一位顶级大官,破天荒视察此县,回京后降职免冠。难怪全县官民,希望改名华阳,愿望也有其因,县在华山以南,中华名山阳面。
排戏间隙,趁着有文武乐器伴奏,我唱了一折《祭灯》。唱过姜维的三句代板,响过一阵铜器,唱大段主角戏。从“后帐里转来诸葛孔明”,唱到“诸葛亮跪倒地叩拜苍天”。唱一阵秦腔心欢气爽,亮一亮嗓子上下通畅。过节过瘾,沾光唱戏,美滋滋的。我唱乱弹,演员心欢。他们没事干,悄悄回房间,“压疙瘩”,开电暖,剁肉馅,躲清闲。
到下班,吃大餐。剧团大灶上,是沫糊饺子。就是在煮饺子的煎锅里,浇上苞谷面糊糊,和饺子糊在一起。粗细粮搭配,做法比较独特,吃着别有风味。过去粮食紧缺,细粮少杂粮多,洛南人常吃沫糊面之类,渐成饮食习惯,形成一方口味。也许是常吃沫糊,慢慢糊实心眼,才养成实诚的品性,形成笨重的口音。
在食堂用餐,与团长闲谝。他说剧团人满为患,常到洛河筛沙挣钱。却在今年春天里,分来几个关系户,安排工作有意思。一个贵婆娘,直当副团长; 一个歪脖子,让拉小提琴; 一个当过兵,看门搞卫生; 一个大学生,打杂搬布景。
吃过饭,上街转,碰到县上大法官,他是乡亲,名李志贞,兴胜下店子人,是同学的父亲,没架子和霭可亲。他说刚把公事放下,准备赶回老家,拔白菜吃角角呀。我想随他回乡,只是吃着公粮,当差不敢胡浪。

后来多年在广东生活,那里人把冬至叫冬日,有“冬日大过年”之说。这一天,单位给老广们放假。家家户户吃过节饭。先小碗喝汤,再饮酒食肉,中间推出核心美食一一汤圆和虾饺。后者是用虾仁包的饺子,粤语叫ha gao,青淡鲜美,香味扑鼻。
二OO一年,我在珠江边,当德宝电器营销部经理。冬至前一天,货运部老板请吃便饭。他是江西老表,炖了半锅狗肉。这肉带着狗皮,吃着香喷喷的。杀狗不剥皮,就像杀猪哩,先烫后刮毛,刮得光溜溜。南方北方,大不相同。饮食文化,博大深精。
吃狗肉,喝蛇酒,里外发烧。头上冒汗,嘴上冒泡。都是大补物,很快有感觉,身子里燥热,心中仿佛冬天里的一把火,把对家乡的思情,燃烧得干干净净。在热乎晕乎的感觉中,叙友情,谈合作,讲客套。酒高饭饱,出门尿尿,跌了一跤。仰面望天,星光灿烂。北斗七星,勺柄微明。北方一颗星星闪烁,莫非是天堂上面,冥冥之间,慈母正向游子眨眼。凉风拂弄,头脑清醒,猛然想起远方的亲人——家乡的节俗——今晚的要事:
冬至前,送纸钱。我在珠江畔的铁路边,靠着蕉树,跪朝北方,点燃香烛,给故乡的父母烧一沓冥币,磕几个响头,行一番祭仪,填小词一首:
临江仙
京广铁路南北通
列车人影晃动
冬至时节亦匆匆
同是天涯人
心事各在胸
跪拜父母向秦岭
头顶北斗七星
敬送钱衣御寒冬
千里尽孝道
江空雁几声
低头烧纸,心绪远去,思乡作词:
玉楼春
春夏秋冬居南方
米香却想豆面汤
良园虽好祭祖远
总觉家乡是佳乡
泉河虽小源流长
柿树平凡枝叶广
老房破旧根基深
祖先坟地好烧香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咋没有写个长篇,寄托冬日的思念。咋没有自哼慢板,给母亲唱一段《哭坟》。咋没有就地取材,献一撮香蕉,撒一把龙眼。
二00五年,冬至这一天,身在羊城的商洛、腰市乡党,相约来到大南路,聚于陕西会馆,亲手包饺子、捏煮馍、捏角角。八仙过海,各显手艺。煮了美美一锅,吃着喝着谝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鱼找鱼,虾爱虾,王八寻的鳖亲家。文学爱好者,男女挤一桌,喝着珍藏西凤酒,品着丹凤葡萄酒,吹着京夫贾平凹,提起《手杖》敲《秦腔》,闲谝棣花、马角山。投机快活,真是乐呵! 服务员是宝鸡娃,伸着耳朵来插话,硬说按照普通话,应该叫做贾平ao,不应叫个贾平wa,平娃平娃念错啦,惹得大家笑哈哈,笑话这娃不懂啥,不知商州话复杂,南瓜偏偏叫北瓜,燕雀也叫燕啦喳。京夫本名郭景富,平凹原名是平娃。
这些人里头,有随去的蓝田文友。报上籍贯,有人插言,“你是山外汉,咋往山里人窝子钻? 这达吃饺子没有捞饭”我听此言马上发言: 以前蓝田属于商县!后来省上调整置换,商洛专区割让蓝田,收入柞水、镇安。当时有句民谣流传:“商州娃,生的瓜,拿的蓝田换镇柞”。
离粤近十年间,各地迅猛发展。家乡奋力追赶,相比仍在后面。本地一区六县,企业少得可怜。众多泉河儿女,仍赴岭南打工,聚深圳、栖东莞、居广州,成为新时代“客家人"。就像商洛山里的雀雀,飞越千山万壑,到南国找吃寻喝,在芒果树、荔枝树、芭蕉树上落脚。在这严冬季节,北风促人怀乡。游子容易想起,老家房前屋后,落叶的柿子树,落霜的红蛋柿,落雪的鸟鸟窝。又逢冬至时节,他们和我一样,不能回家享团圆,没端老碗吃煮馍。是否也在入乡随俗,吃虾饺、喝米酒、送纸钱。
冬至在西域,维汉不同俗。这里的维族同胞,不用汉族农历,不知四季节气。每天两餐,单一拉面。只是偶尔,吃顿抓饭。为了吃顿水饺,我去巴扎①寻找。运气还好,有卖蒸饺。一个一块钱,百个一百元,单价永不变,买不买随便,不吃去逑蛋。我喊要一盘,卖家揭开笼盖,用手抓拾出来。热饺烫了手指头,把指伸到嘴里头,唾液降温动作熟。我看此景直想吐,摆手转身别处走。见个羊缸子②,摆个小摊子,放着几个洋瓷碗,碗里盛的是酸奶,奶中放个小勺子。就这一把勺子,她用它来吃,他用它来吃,吃了掏钱抹嘴走,把人看得反胃口。

离开巴扎,开车溜达,走这想那。看想自语,一首新词,顺口而出:
浣溪沙
遥遥昆仑披雪纱
茫茫旷野碱覆沙
曲曲叶河雾凌甲
丛丛红柳蜷腰枝
冠冠胡杨霜染煞
秃秃杏林点点鸦
西域万里冬荒枯寒,怎比繁花锦绣岭南,难比四季常青江南。绿不过商洛山,暖不过腰市川。这里没冬至,平淡没意思,灰冷没心思。此季此节,天山南北,昆仑脚下,散落着汉族的建设者、工商者、种植户。他们度过此日,和我一个样子,觉不到节令,尝不到节味。只能看见叶黄叶落,霜覆厚雪。在一带一路的桥头堡,活得像路边的骆驼草,寂寞苦寒营养少。值此时景中,联想到唐僧,取经去佛国,独行到这里,千难万险经历,该有多大毅力,精神把人激励。
前年交九日,风冷怂地刮,雪二怂地下。冷风瑟瑟,额如刀割。雪花扑打,脸鼻痛麻。亮起路灯,风雪消停。天黑洞洞的,街冷飕飕的,雪明溜溜的。饥屁冷尿热瞌睡,又觉肚胀想“放水”。这时上厕所,最让人怯火。解裤带时打哆嗦,尿流秒变冰沫沫,若成冰棍难走脱。回坐屋里,难耐空寂,又看手机。点开QQ浏览器,一条新闻跳眼里: 《谢霆锋王菲闹离婚》。看来不光本人无聊心空,媒体也是闲得蛋疼,不关注劳模英雄,紧盯着影星歌星。淡忘了钟南山,钟情于桃绯艳。不说陕西郭博智③,炒作港台啥戏子。难道几款大小飞机,难比几首靡靡之音?我苦笑感叹,调侃留言:“结婚了,离婚了,离了再结又离了。冬至了,夏至了,冷了再热又冷了。唱歌哩,演戏哩,下了舞台胡弄哩。里面脏,外边光,羊粪蛋子黑又亮。这媒体,那娱记,不说正事光放屁。不阅览,不生气,吃饱穿厚熬冬季。”

去年冬至,我在喀什。叼羊比赛,马腾尘埃。随众前往赛场,看得血脉喷张,征得总监同意,激情跨马上场,效仿苏轼发狂:
江城子
冬日忽发少年狂
勒马缰
上沙场
叼羊大赛
临阵气轩昂
引来观众劲呐喊
驴惊叫
狗狂汪
马腾西风尘飞扬
猛巴郎④
老儒将
左冲右突
弱被强者让
引风策马任驰骋
几回合
学关张
去年冬至前夕,我在拍克其,在巴扎里,欣赏正宗的维族舞蹈。原汁原味,没有包装,没有做作,各凭灵感,舞美人欢。羊缸子,巴郎子,皆善舞。音乐响起,情不自禁,即兴发挥,热情洋溢。观赏表演,吃着特产巴旦姆⑤、鹰嘴核桃小灰枣,嚼着杏干葡萄干,胜吃西安饺子、州城扁食、腰市煮馍。看得正高兴,忽闻电话声,原是屈村的增善兄,从西宁来电表亲情。他吃羊肉炖山药,青海枸杞淫羊霍⑥,吃得全身发燥热,问我咋样能降火。我教他脱光棉衣,只穿皇帝的新衣,或到大街上裸奔,或跳湟水河⑦打浆水。他说身上发烧哩,但是脑子好着哩,日弄瞎子跳崖哩,调戏哥哥智商哩。边地听到土话乡音,一时心中五味杂陈,激情难抑瞬间泪奔。真是乡党见乡党,两眼泪汪汪。
去冬新冠疫情反复,过了冬至打道回府。西汉张骞回长安,长途跋涉多半年。如今全程走高速,昼行夜宿四天路。我们拿上《体检表》,戴上“牛笼嘴”,驾“东风”,乘西风,向东行。顺着大天山,经过吐鲁番; 驶过嘉峪关,穿越麦积山; 奔向渭河边,回到大西安。陪伴婆娘娃,居家吃腊八。拜访众亲友,叙旧喝烧酒。恰巧写到这里,手机彩铃响起,铃声是民乐《喜临门》。

雪花飘舞时,漫笔说冬至,忆了几十年,转了一大圈,南说又西谝,尽是谝闲传。发稿之前,内人来电,闲问节前忙啥哩,我答修改此稿哩。她说能人多的太,别人谋权弄钱财,你费笔墨又不卖。我说家乡能员多,老板能坐一大车,局长坐满中巴车,教授挤了几小车。别人贡献先不说,提供精神食粮者,相比之下少的多。明霞老师美文多,其他作者如麟角。二曲小酒众斟酌,酸菜下酒味不错,细品闲谝是享乐。边疆“曲粉”期盼我,读文思乡泪婆娑。小作莫小看,这种奉献感,也是成就感,胜过银子钱。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活一生,衣食住行,还图名声。
穿越时空,谝到剧终,祝愿老家的乡亲,东西南北的人们,冬至节气,安祥喜气!最后一句啰嗦: 羊肉大肉角角,带汤吃着暖和,慢吃小心噎着!吃了喝了歇一会,品品我这“大杂烩”。
注:
① 巴扎,维吾尔族集市。
② 羊缸子,维吾尔语,已婚妇女。
③ 郭博智,国家航空专家,腰市上集村人。
④ 巴郎,维族男子。
⑤ 巴旦木,像桃核,皮较薄,掰开吃仁。
⑥ 淫羊霍,补肾壮阳中药。
⑦ 湟水河,西宁市的母亲河。
作者简介:
屈化民,小名峰印,网名二曲,商州腰市街人,定居咸阳市区。现在新疆创业。曾任某国防厂处级干部,历任党总支书记、政工师,《中国电子报》特约记者,县政协委员,广东民营企业高管,广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