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诗词基本常识】
文/韩积蕊(山东)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诗歌,源远流长。《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领“风骚”,共同开创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及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中华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说,今天周末,余暇之际,正襟危坐,敲打键盘撰写《古典诗词基本常识》请读者分享。
古体诗又称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古体诗按照时间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格律诗出现以前的古体诗,一种是格律诗出现以后的古体诗。
其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从诗句的字数看古体诗的分类,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七言体之说。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楚辞》等都是以四言诗为主的基本体裁。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汉乐府中最优秀的叙事诗《孔雀东南》凡353句,1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六言诗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如王维的《田园乐》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
七言体是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它起于民间歌谣。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荀子》的《成相篇》也是模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
【古体诗著名作品】
《诗经》:《周南·关雎》、《秦风·蒹葭》、《小雅·采薇》、《大雅·生民》、《周颂·清庙》《楚辞》:《离骚》、《天问》、《九章·橘颂》、《招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蒿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移居二首》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三首》、《古风五十九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远别离》杜甫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洗兵马》、《兵车行》、《北征》

【解读近体诗】
近体诗又叫格律诗。
格律诗出现的时间是在齐梁时期,这以前的诗人不知平仄四声,因此也不存在格律的讲究,所以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诗。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诗歌都是古体诗,一直到齐永明(永明483年—493年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之前所有的诗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它的格律性方面。
什么是格律诗?顾名思义,格是指格式,律是指韵律。严格遵守格律体规矩的诗就是格律诗。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三种。
【格律诗的体式】
【解读绝句】
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据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四句一绝,这个观念是自然形成的,从《诗经》以来,绝大多数诗都是以四句为一个段落。《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四言四句,古人称为"一章"。绝句一词在六朝初起时,仅指五言四句的小诗,推广到七言,是唐代及以后的事。唐代由于音乐曲调的变化,旧的乐府诗往往不能配乐,于是乐工们常将文人创作的绝句拿来合乐歌唱,这是绝句盛行于唐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绝句的形式特征是: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七言较多,六言绝句极少。按格律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特点,讲究平仄,押韵严格。古绝,即古绝句,是和律绝对立的一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较为自由。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五言特多,而七言极少。
五言绝句代表作:王之涣《登鹳雀楼》王维《相思》贾岛《寻隐者不遇》。
六言绝句代表作:王维《田园乐七首》范成大《枕上六言二首》文天祥《山中六言三首》
七言绝句代表作:李白《望庐山瀑布》李白《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适《别董大二首》

【解读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的主要特点是:
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排律是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是近体诗中律诗的延长,又叫长律。其名称产生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到了明代开始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地使用开来。
排律是长篇的律诗,它的用韵、平仄、对仗等规则与普通律诗相同,只是由于篇幅的延长,用韵数目亦随之增加,这是体式上与普通律诗的区别。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排律,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排律。

【怎么写格律诗?】主要搞清楚平仄、押韵、对仗这三项。
【什么是平仄?】
答: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即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须有耐心才行。
【什么是押韵?】
答: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诗词里面,押韵是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例如: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guang),疑是地上霜(shuang)。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xiang )。"诗中:“光、霜、乡"押ang的韵。
再如: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中:"生、声、明、成"押eng的韵。
散文中的句子押韵,不仅便於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可以使文章更加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
【格律诗的押韵规则】
格律诗的押韵都是押平声韵,不能转韵,篇幅再长的排律(过百句)也必须一韵到底。不能邻韵通押,不能平仄同押,要求极其严格。至于在写格律诗的时候是使用古人的平水韵还是今人的新韵,这个各有所爱,没必要强求。

【什么是对仗?】
答:对仗又称对偶、属对、对章、骈偶等。对仗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字数相等、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
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简析】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文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简析】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对偶的三种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简析】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句式不整齐的一概不属于格律诗。所以要写格律诗,首先要把自己汹涌澎湃的感情收拢一下,用长短一致的句子来规整自己的思路。

读者朋友们,要想写好格律诗,立意最重要。立意是作者的构思设想,就是你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有了整体思路,再用赋、比、兴三种手法,按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布局谋篇进行创作。笔者提三点建议:
一是务须学习相关的格律知识,包括平仄、用韵规范,《平水韵》表等。
二是要多读经典作品、多琢磨,多感悟,从中体会古典诗词无法言喻的艺术美,促发灵感。
三是多积累诗词中常出现的惯用词汇、意向,以及一些典故,充实你的创作素材,平时善于思考,多写多练,常写常练,当作一个乐趣,逐渐提升自己的撰文吟诗水平。

【临清头条】总第259期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宣传部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主编。编撰六部书稿,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