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位巾帼两烈士(散文)
林居正
上一次上井冈山是二年以前的事了,这一次再上井冈山是在这初冬似秋的季节,这里风景独好。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被朱德总司题之为“中国第一山”。当然,也可以这样说,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是人民军队的摇篮!而井冈山解说员说,井冈山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是全中国最红和最绿的地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中国革命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让革命的星星之火燎原全国,孕育了伟大的历久弥新的井冈山精神。感谢天公作美,这两天井冈山到处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心情十分舒畅。
第一天上午,我们首先瞻仰烈士陵园,我们早早地来到烈士陵园,按照程序,我们向井冈山英烈敬献了花篮,并进行了默哀和三鞠躬仪式。仪式完成之后,解说员在两厢展厅分别给我们介绍参加井冈山革命并成才成为少将和副部级以上领导和英勇牺牲的革命英烈!
这里女英烈伍若兰和永新之花—贺子珍给我印象极深。伍若兰是一位传奇式的女子,牺牲时年仅26岁。朱德当着毛主席的面哽咽地说:她是为我而死的!我们知道,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伍若兰是一位年纪轻轻、智勇双全、勇往直前的“双枪女将”。她1903年出生于湖南耒阳市,是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生,在这里她结识了毛泽建、夏明翰和曾志等优秀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于是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便很快地成为无人不知的组织者。1928年1月与朱总总司相遇,两个月后他们在简单而庄严的仪式下结为革命伴侣。
1929年1月14日,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毛泽东、朱德等主要领导人,亲率红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转移。此时,伍若兰已经怀有身孕,但她仍旧跟随着部队,辗转战斗。
2月1日,江西寻邬县吉潭,白雪皑皑,天寒地冻。一股敌军紧紧尾随部队而来,朱德室长亲自带领警卫排同志跟敌人展开了激战,打退了敌人之后,部长转移到圳下一个小庙中休整。
当朱德和伍若兰冲出小庙时,迎面对着的,是十几个黑洞洞的枪口。“站住,不许动!”敌人大声喝道,“你们是谁?”情急之下,伍若兰一把夺过朱德手里的手枪,镇定地说:“我是朱德太太,他是我们的伙夫。”
敌人看一眼朱德,一张黝黑的脸,满脸黑胡须,穿着破烂的衣服,脚上穿着一双草鞋,还打着烂的都掉了色的绑腿。一看就是一个伙夫样。再看伍若兰,手里拿着一把手枪,又号称是朱德太太。
敌人大喜,忙问:“朱德呢?”伍若兰说:“他在庙里,我带你们去。”立功心切的敌人哪里还管什么伙夫,一窝蜂地跟着伍若兰向小庙里涌去。趁此时机,朱德冲出小庙的大门。跑不多远,正好遇到前来营救的警卫连战士。
伍若兰被捕后,受尽折磨终不悔。1929年2月12日,伍若兰被敌人押上法场。最后,不死心的敌人还企图劝降,“只要你在报纸上声明,跟朱德离婚,我们可以放了你。”
伍若兰怒斥敌人道:“要我同朱德脱离,除非赣江水倒流!”
凶残的敌人向她连开两枪,都没有打中要害,伍若兰大声喊道:“中国共产党万岁!”敌人连忙又开三枪。伍若兰倒在了血泊之中。更令人发指的是,敌人竟然割下她的头颅,送到长沙,悬挂在城门上示众。
当然,伍若兰烈士父亲做过私塾先生,为其女取名源自孔子《咏兰》的诗句:“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希望她如兰花般坚贞、美好、高洁、典雅。而且,对女儿与儿子一视同仁,所以伍若兰从小就有机会进学堂读书。朱德总司令与伍若兰认识仅仅两个多月就结婚,说明朱总司令十分喜这位爱盛德的奇女子。传说,新婚入洞房后,伍若兰对朱德说:“我长得不漂亮,脸上有麻子,配不上你。”朱德大笑说:“麻子有啥关系,你是麻子,我是胡子,我俩马马虎虎过一辈子”!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临下山时专门带走了一盆“井冈兰”,同时,作了一首《咏兰》: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过了两年,朱德又写了《春兰》诗:东方解冻发新芽,花蕊迎春见物华。浅淡梳妆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
在茨坪八角楼参观时,我们看到由贺子珍书写的宣传标语。我们不得不敬佩这位巾帼英雄。贺子珍凭借出色的行动和坚定的信仰,于1926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坚定地剪去了自己多年的头发,决意与过去断绝,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的浪潮中。
在永新妇女运动中,贺子珍发起了妇女夜校,希望让更多的妇女能接触到新思想,掌控自己的未来命运。贺子珍被誉为“井冈山之花”,她是那里首位女性战士,见证了红军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经历多次风雨,她也锻炼出坚韧不拔的性格。然而,在蒋介石开始大规模的反共活动中,她几次面临生命危机,但都幸运地逃过一劫。
贺子珍在西乡夏幽区的塘边村负责土地改革工作期间,毛主席到此视察,两人有幸住进了同一户农家,由此开始产生联系。有一次,贺子珍看到毛主席因长途行走脚被磨伤,她主动提出使用自家的草药为他治疗。那时正是毛主席错误地认为杨开慧已经离世的时候,贺子珍的那份细心与关怀,给予了他内心深处无尽的温暖。
1928年春,全国沉浸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中,由众多共产党员遭受杀害。此时,毛泽东对杨开慧的安全感到深深的担忧,因此派遣吴福寿赴长沙打探消息。然而,吴福寿回报的消息却令人痛心:杨开慧不幸被敌人杀害。得知此事,毛主席的内心陷入了无尽的悲伤。
在这无限悲伤的情景之下,1928年的5月毛泽东与贺子珍在象山庵结婚,考虑到实际的生活环境,他们并没有选择盛大的婚礼,只是简单地与几位好友聚餐,以此庆祝他们的婚礼。
现在,永新人骄傲地说,千年许合子,百年贺子珍,而今永新女子更妖娆。今天参观毛泽东旧居之后,在路上遇见一队来自永新贺子珍小学游学的学生,我专门给他们拍一张照片,并且鼓励几句,这些小朋友也非常开心。
说了贺子珍,我们怎能忘记毛泽东的至爱杨开慧烈士。毛泽东曾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杨开慧是巾帼英雄、死难烈士,是永远值得人们的缅怀。
1918年,第一次到北京的毛泽东与恩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确立了恋爱关系。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杨昌济先生就特别欣赏毛泽东、蔡和森二人的人品和才华,称赞 “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后来,毛泽东曾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讲起过那段美好时光:“当北海仍然结着冰的时候,我看到白梅花盛开。我看到北海的垂柳,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雪后披上冬装的树木的诗句 ‘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引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这一年,25岁的毛泽东25岁和18岁的杨开慧,正值爱情如花的时节。杨开慧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
1920年冬,杨开慧夹着一包书,来到毛泽东教书的湖南第一师范附小教师宿舍——妙高峰下的青山祠,不坐花轿,不备嫁妆,不布置新房,不用媒妁之言,与毛泽东结为伉俪。不久后,毛泽东辞去教职成了职业革命家,把家搬到了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那里是中共湘区委员会秘密机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位女党员的杨开慧也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的事业。毛泽东夸赞杨开慧:“我这个秘书,抄写起来比打字机还快。”
上海、广州、武汉……聚少离多、行踪不定的日子里,毛泽东用充满柔情爱意的诗作,表达思念之情: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23年12月,党中央通知毛泽东返回上海,再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时,杨开慧刚生下次子毛岸青不久。毛泽东再别妻儿,霜重月冷,难舍难分的情愫涌上心头。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匆匆赶回长沙,与妻儿短暂相聚。这时他们最小的儿子岸龙还不满半岁。1927年8月31日深夜,杨开慧将毛泽东乔装成行医郎,送丈夫前赴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这一别竟是永诀……
随后毛泽东进驻井冈山,而杨开慧带着三名孩子返回长沙的老家板仓,秘密从事地下工作。尽管井冈山与板仓地理上相隔不远,但由于国民党的镇压行动,两地成了生死之隔。
1931年春季,主席亲自领导部队掌控了漳州市区,在胜利的第二天,毛主席正在筹划下一步行动时,接到了一条来自长沙的消息:他的前妻杨开慧在1930年的冬天被敌方残忍地害死,她那时仅有29岁。
在她离世的那一刻,她表现得坚决无畏。临刑前,杨开慧留下诤言:“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之后,她们的三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都被秘密转移到了上海。
这一消息让毛主席非常震惊,他悲伤至极,这才知道自己原来是被错误的信息误导了。此后接连数日,他既不进食也无法入眠,身体的疲惫与心灵的痛苦让他几近崩溃。
在那个动荡的时期,外部战局与内部的家庭之痛紧密交织,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为了让他好好休息,中央决定将他安置在长汀的一个安静的地方,在那里,毛泽东对守护他的贺子珍说:“开慧之死,我毛润之百身莫赎啊!”
在那段休养的时光,毛主席常常独坐在房间里,轻轻地在窗前的小桌上挥毫。他反复地写下了那首古老的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对杨开慧深沉的思恋之情。
1957年的冬天,当时杨开慧的昔日知己,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她在信中提到了那首毛泽东在1920年为杨开慧所写的《虞美人·枕上》,希望毛主席能抄寄这首诗。
李淑一与杨开慧在私立福湘女子中学的校园内,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一同走过了青春时期,并且经过杨开慧的牵线,李淑一与柳直荀结为伴侣。
可是命运残酷,1932年,柳直荀不幸遇难,李淑一的心仿佛被撕裂,日子变得艰难而充满哀伤。新中国成立后,李淑一重拾希望,在长沙的一个学校教授文学,并且逐渐与毛主席重建了联系。
收到李淑一的来信,毛主席的心灵深处,仿佛又被触动。他怀着满腔感情,写下了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有一个《岁月回声》这样写道:翻开杨开慧留下的四千多字的手稿,也已被岁月侵蚀得陈迹斑斑,页卷残破。一个女性的爱情火焰,就这样在黑暗的狭小空间里,独自燃烧了半个多世纪。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或许还没有相应的心境把自己的怀念之情转化成诗。等他有相应的心境赋诗悼念的时候,诗情却已经转到另外一路了。《岁月回声》 讲述着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结婚7年,留下3个孩子,大的才5岁,小的才几个月。
在离别中,毛泽东驰骋疆场,成了马背诗人。
与此同时,在离别中,杨开慧坚持地下斗争,抚育孩子,在孤灯长夜里,伴着那流泪的烛光,写下她独特的心曲——
润之:
几天睡不着觉,无论如何……我简直要疯了。许多天没来信,天天等。眼泪……我不要这样悲痛,孩子也跟着我难过,母亲也跟着难过。我想好像肚子里有了小宝宝,简直太伤心了,太寂寞了,太难过了。我想逃避,但我有了几个孩子,怎能……五十天上午收到贵重的信。即使你死了,我的眼泪也要缠住你的尸体。一个月一个月半年一年以至三年,他丢弃我了,一幕一幕地,他一定是丢弃我了……以前的事,一幕一幕在脑海中翻腾,以后的事我也假定。
你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你的哟!不至丢弃我吧?你不来信一定有你的道理。普通人也会有这种情感,父爱是一个谜,你难道不思想你的孩子吗?是悲事,也是好事,因为我可以做一个独立的人了。
我要吻你一百遍,你的眼睛,你的嘴,你的脸颊,你的额,你的头,你是我的人,你是属于我的!

作者简介
林居正,笔名:海雨天风,福建福州人。从2022年9月起,业余在《国际文艺家》《中国精英文艺》《中国文学》《普希金国际文学艺术》《长江文学艺术》《中外文学艺术》《中诗刊》等发表文章40多篇,其中作品《东海钟山赋》获“2022年十大年度桂冠精英奖”、《重阳节登宝胜山遐想》获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活动征文“金奖(第一名)”、《在民族脊梁之上》获第二届孔子杯文学大赛三等奖等。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金融专家组副组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客座教授,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原领导班子成员、副巡视员。在人民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等出版独著、合著《香港与深圳深化合作战略研究》《中国企业债券国际化研究》《先行示范区金融创新发展研究》等五部 。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等发表50余篇论文,曾获第二届深圳市社科优秀论文二等奖,深圳市金融优秀论文一等奖,武汉大学研究生优秀论文甲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