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头粿汁(散文)
邱小美 / 文
潮汕地区是美食的天堂,其中就有一道很有名的小吃叫“粿汁”。很多外地人初听的时候,都以为是“果汁”,其实两者区别很大。在我们家乡,凡是用米磨粉做成的食品,都统称为“粿”。潮汕的经典粿汁,就是用米浆烙成薄饼,剪成角状的“粿角”,等到水沸时,把粿角投入锅中煮熟,并和上米浆,调成半糊状,就成了粿汁。粿汁盛好后,还要配上相应的卤味,包括卤猪肠、卤五花肉、卤蛋、卤豆腐干等卤制品,再加上蒜头油、萝卜干丁、葱花等配料,最后淋上一勺卤水,一碗香喷喷让人垂涎三尺的粿汁就隆重登场了。
其实,关于粿汁,还有一个很感人的孝亲故事。 粿汁,在潮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粿汁的小食摊,这道美食是家家户户都喜欢吃的食物。说起来有点历史。据说以前有个孝妇,知道家翁爱吃粿条,便经常煮给老人家吃,把老人家照顾得很好。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老人家慢慢变老了,就咬不动粿条了。于是那位孝妇就把粿条和米浆结合烹制,搭配自家的卤汁做给家翁吃。一开始味道并不是很好,但经过不断变化,味道变得越来越好吃,就变成了现在的粿汁。 这个感人的孝亲故事和和粿汁就这么一直传承下来了。
作为一个吃货,我对美食是完全没有免疫力的。有时候为了满足一下舌尖上的味蕾,总是不惜跑上一段很长的路程。我的小儿子齐鑫也是一个妥妥的小吃货,有着共同爱好的母子,总是不辞辛劳,跑上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就为了一饱口福。

某一天闲来无事,我又跑到表姐文娴的工厂喝茶。无话不说的两姐妹,边喝茶边山南海北地聊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午餐的饭点了。表姐说:“姐带你去吃猪肠粿汁吧。整个潮州我觉得就数这家最好吃了,又好吃又实惠。”表姐还特地开上表姐夫强哥刚买的那辆拉风的摩托车,载着我去西塘渡头吃她口中“很好吃”的猪肠粿汁。临走之前,表姐还不忘叫上好朋友华姐,我们几个的共同特点,就是有好东西要共享,绝不能忘了好闺蜜。
表姐夫的新摩托车有点像赛车,坐在这样拉风的车上,吹着舒服的风,感觉爽极了。特别是想着终点处,有美食在等候我们,我的心情更是无比愉快。很快我们就抵达渡头,卖粿汁的大姐看起来五十多岁的样子,身材瘦削,皮肤略显黝黑,扎着马尾,显得很是干练,手掌有点皱,应该是常年劳累的原因吧,但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粿汁店里早就坐满了人,有的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发出吧唧吧唧的响声;有的眼巴巴地望向粿汁大姐,希望快点轮到自己。这种浓浓的日常烟火气息中,我对粿汁大姐的粿汁更加充满了期待。粿汁大姐问表姐:“要十元还是十五元的?”表姐爽快地说:“来三碗十五元的吧。”收到订单,粿汁大姐立即麻利地忙碌起来。只见她熟练地加水、下粿汁皮,等到粿汁皮的火候差不多了,马上倒入已调好的米浆,然后用筛子捞起来。接着,又用竹筷子夹起猪肠,放在砧板上飞快地切起来。我这人是典型的肉食动物,对于好吃的东西总是特别感兴趣,看到粿汁大姐在切猪肠,便站在一旁仔细打量起来。锅里的猪肠色泽很深,一看就是卤了很长时间,让人很有食欲的样子。我便问:“大姐,您这猪肠应该是自己卤的吧?”她笑着回答:“当然是自己卤的啊,我们这家粿汁店开了十几年了,东西一直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做的,用的也是本地的猪肠,新鲜,干净,也够味。”在旁边的表姐也补充说:“这家粿汁店在附近很出名,我吃了十几年了,特别是猪肠,确实很好吃。”我又问:“大姐,你们这里生意这么好,一天要卤多少猪肠呢?”粿汁大姐回答:“至少六七十斤吧。还得卤鸡蛋,一天得卤一百多个呢。”哇,这么多卤猪肠和卤蛋,这得花多少时间!
她把切好的猪肠、卤蛋和豆腐皮有序摆放进碗里,又加上萝卜干丁和蒜头油,最后再淋上卤汁,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猪肠粿汁就闪亮出场了。表姐见我一副口水直流的样子,便把这碗粿汁推到我面前,说你先试试,吃了以后肯定会喜欢上的。我也不客气,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一尝为快。夹起卤香四溢的猪肠,一口咬下去,软嫩又有嚼劲,卤味的鲜香在我口中迅速荡漾开来,这种体验超级美妙。我的爷爷几十年前就是专业做卤味的,技术在我们村那是响当当!我从小耳濡目染,对于这类舌尖上的美食,也是颇有些研究的。猪肠一入口,我就下意识地加快进食的步伐。不单猪肠很够味,卤蛋和卤豆腐干的卤香也是非常到位。一大碗吃下去,仍觉意犹未尽,就差跟表姐开口说我还想再来一碗了。

在渡头吃了这么好吃的猪肠粿汁,我首先想到的,是下次一定要带上我那个吃货儿子齐鑫。这小子对于美食总是那么执着,虽然把自己吃成了一个小胖子,但他根本不担忧,一点反省自己的诚意都没有。可以说,齐鑫小朋友完美遗传了我的诸多优点与缺点,比如热爱阅读和美食。我们母子的共同兴趣,就是一起共享美食,从不考虑因此会影响我们的身材和形象。
第二天下午,放学时间是五点四十分,小鑫鑫因为打扫卫生,一直拖到差不多六点才出校门。我兴冲冲地带上他,准备让他也尝尝那家渡头粿汁店的美味猪肠粿汁。刚到达,我立刻兴奋地朝粿汁大姐喊:“大姐,给我们来两碗猪肠粿汁。”没想到粿汁大姐却说:“不好意思,粿汁卖完了,我们六点就打烊。”我们的心一凉,我赶忙说:“大姐,我们大老远跑过来,就不能再煮两碗吗?”粿汁大姐一脸歉意地说:“主要是没有材料了,你们下次要吃,记得要早点来。”小鑫鑫听到粿汁大姐这么说,非常失望,他特意留个肚子,准备来大吃一顿呢。看着儿子失望的神情,我有点不忍,只能对他说:“儿子,下次咱们早点过来,你要是喜欢,妈给你买两碗。”小鑫鑫难过地低着头说:“好吧。妈妈,我肚子饿了。”儿子和我一样,都是直性子的人,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我赶紧搂着儿子,柔声安慰他:“走,想吃什么,妈现在就带你去吃。”
下一次,我特地提前打电话给粿汁大姐,让她一定要给我们预留两碗。这一次,我亲爱的小儿子终于吃上心心念念的美味粿汁了。小鑫鑫边吃边露出满意的笑容,不停地对我说:“妈妈,真的是太好吃了,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猪肠粿汁,咱们以后可要多来啊。”
从那以后,我们母子每周至少都要跑到渡头,吃上一两次粿汁才罢休,我们的胃,都被这家猪肠粿汁店给牢牢捆住了。有时想在别的地方试试味道,终究还是觉得不如这边的好吃。这里的猪肠粿汁,除了味道特别好之外,还十分卫生和便宜。别人卖十五元的量,在这里十块就可以吃到。粿汁大姐跟我们熟悉之后,特别是听说我们跑了十几公里的路前来,就更加高兴了,总是会给儿子多切一点猪肠,让他吃得十分过瘾。

有时跟粿汁大姐聊聊家常,问起她为什么总是那么早就打烊。她说,从事餐饮业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天总是要起早摸黑的。他们夫妻做猪肠粿汁,至今已经十几年了,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开始营业,一直到中午十二点半,下午是三点到六点,营业时间一共九个小时,关店后还要打扫卫生,晚上八点半左右才能闲下来,一天真正工作的时间,大概要十四个小时。说起来,这真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因为生意太好了,粿汁大姐的女儿每天下午下班后,都要过来帮她爸妈干活。粿汁大姐感慨万千地对我们说:“人啊,还是有文化好,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像我们没文化的人,只能起早贪黑地干这种粗重活,每天都累得一躺下就睡着了。”小鑫鑫听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想不到品尝美食的同时,他还接受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想教育。
是啊,正如粿汁大姐所言,人真的得好好学好知识文化,才可以获得更多的人生选择机会,特别是能从事自己喜欢做的工作。看着朴实勤快的粿汁大姐,我不禁肃然起敬,她虽然每天都非常劳累,可是对生活仍然保持着那股热爱,总是笑脸迎人,跟来来往往的顾客有说有笑的,让每一名进店的人都如沐春风。这样一位手艺好又热情厚道的人,难怪生意会如此火爆,每天都门庭若市,一大早就排起长龙来。
粿汁大姐,一位普通而又特别的人,她煮粿汁的手艺,以及种种人生感悟,都值得我们母子学习和思考。

作者简介:
邱小美,现为湘桥区作家协会理事、潮州文学院文学使者,有散文《渡头粿汁》发表于《韩江》2023第4 期,散文《种花小记》发表于《番禺日报》2023年6月11日,散文《永远的“风围墙”》《卤鹅情结》分别发表于《侨声》2023年第四期和第五期。《两代人的卤鹅》获2023年首届潮州(磷溪)卤鹅文化周主题征文大赛三等奖,《“老安顺”传人轶闻》获湘桥区非遗原创文学作品征文比赛优秀奖。另有多篇文章发表于“都市头条”等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