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赢在何方
作者:朱双顶
当孙权在十九岁时,接过兄长孙策的遗嘱“推举和任用贤能的人,使他们尽心竭力,保住现在的江东,我不如你”时,心中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保江东是一点底气也没有。可他果真被孙策说准了,不但日后保住了江东,还将江东发展建成东吴之国。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乱局之变中,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是赢在何方呢?
识势,让孙权赢在顺利接班,得以扛起保住江东的大任。自从其父孙坚与黄祖在争夺荆州的战斗死于非命后,长兄孙策就接过其父之职,统领部队在袁术手下继续供职,终从袁述手中讨得一千人马,到江东去开辟自己的地盘。中途得到了周瑜的投靠与资助,壮大了队伍,补充了粮食与物资,增加了一个得力助手。从此扬鞭渡江,攻下了吴郡与会稽郡,控制了江东大部分地区。孙策到江东后,军纪严明,维护百姓的利益,深得江东百姓的欢迎,从而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地盘。可意外的是,孙策一天外出打猎独自一人,追杀猎物到江边,被已为他杀害的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报仇射中面颊,病情很快恶化而死。其弟孙权,于仓促匆忙间接班。
此时,只有十九岁的孙权,就被迫接受了艰难的挑战。当时江东的地盘,也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庐江六郡,而且郡内边远地区并未完全归服,天下的英雄豪杰散布在各郡县,作客的读书人以自己的安危决定去留,是将领不服,人心离散,地盘不稳,人才将失。危机四伏的势,让孙权清醒地意识到,一旦处理不好,长兄留下的江东就会一去不返。识势,让他勇于担当起来。
孙权一边简办长兄的丧事,以稳定人心,让百姓看到希望;一边依靠周瑜等人,以稳住将领,让他们继续效力。他强忍悲痛,使出手段来稳定危局:改换丧服,外出巡阅军队;以太师太傅之礼对待张昭,以落实“内事不决问张昭”;任命周瑜、程普、吕范等将帅,强化对军队的掌控;以礼征聘有名望的读书人,招得像鲁肃、诸葛瑾这样的才能杰出人才;对内部署将领,讨伐不服从命令之人等等。又通过曹操上表汉献帝,奏请自己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郡守,请求派遣郡丞到会稽郡处理日常文书事务。
这一组措施下来,孙权使自己很快地既稳定了江东的大局,取得了将领的支持,赢得了百姓的心,取得了读书人的信任,揽得了天下英才;又争得了朝廷的支持,名正言顺地获得了江东之主地位。一场接班危机就这样被他稳妥地处理掉,是化危为机,从此踏上创建东吴江山之程。
顺势,让孙权赢在孙刘联盟建立,掌握战争主动权而抗曹。稳定下来的孙权,依然面临着外部入侵的巨大风险,自己虽然被曹操表奏为江东之主,但曹操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江南的觊觎,他要一统华夏。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风卷残云,只用了六七年的时间,就将各诸侯国灭掉了十有八九,剩下来的吴、蜀两地,也比不上中原的一个大都城。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于公元208年秋天率军30万,号称80万,南下攻打荆州,很快就迫使荆州牧刘琮投降,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襄阳。刘备迫不得已落慌而逃向江陵。
当曹操席卷荆州的消息传到江东时,孙权的文武官员都异常震动,所以面对曹操南下的最后通牒,各大臣几乎是一片倒的主张降服曹操。却遭到了周瑜的全力反驳,指出了曹操必败的后方不稳、不习水战、水土不服等因素。这让孙权大为赞赏,决定顺势而为,拔山宝剑砍掉奏案的一角,厉声说道:“诸将吏谁再敢说投降二字,就与这奏案一样!”
但是孙权知道,单靠自己的一己之力,是绝难守住江东的。于是他采取了联刘抗曹之策,派鲁肃与刘备联系,孙刘两家走向联手抗击曹操。刘备派诸葛亮与鲁肃一道共赴柴桑去见孙权,共谋联合抗曹之策略。历史就这样地在赤壁之地,演绎一台孙刘联手抗击曹操的赤壁之战历史大剧。果如周瑜所预料的那样,将曹操打得惨败北归,创造了三国时期以数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为三国鼎足奠定了基础,让曹操从此再也无力南下,统一全国的愿望化成了泡影。
赤壁之战后,孙权为巩固孙刘联盟,一时委屈自己,将荆州借给刘备,又乘势向岭南地区发展。后来,孙权又乘着曹操兵败北归,无力南侵之机,将江东进一步稳定拓展,再次顺势而为夺回了荆州。他借刘备西取益州、荆州关羽北上伐曹襄樊之机,派吕蒙、陆逊偷袭荆州得手,并杀死回援荆州的关羽,再激怒刘备兴兵伐吴,乘势派陆逊发动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而大败刘备,使刘备败回白帝城,急火攻心而病死。后于迫于曹魏的压力,主动放弃已夺回的荆州,与蜀汉又重归于好,共同对付曹操,三国鼎立最终形成。
孙权这种顺势而为、借势发力,在三国之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游刃有余地处理与曹刘之间的战略关系,达到了以曹稳定、联刘抗曹的战略意图,从而既实现了自己建国的宏图,又促使了最终天下局势三国鼎立的形成。
用人,让孙权赢在人才立国,最终称霸鼎足于东吴。孙策临死说孙权善于用贤人,此话一点不假。孙权一次次度过难关,正是靠手人的良臣武将,有了“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依靠,有了一批贤能杰出之士的接手,他才最终得国,于公元229年称帝,国号吴,后迁都建业。
周瑜,孙策留下的将领,孙策遗言为“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对周瑜可谓是言听计从,将兄长的遗言执行特别到位。赤壁之战暴发前,曹操率数十万大军挟南下之势,很快降服刘琮而占领襄阳,剑指江东,威胁说不归服就征伐。孙权朝中大臣几乎一致主张降服曹操,其中就有张昭,就是孙策遗言中的“内事不决问张昭”的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还是坚决地采纳了周瑜建议,联刘抗曹,并剑砍案角以明决心。在赤壁之战中,完全将指挥权交给周瑜之手,任由他指挥调度,这才有了赤壁大战的胜利。这充分展现了孙权信人用人的魂力。
鲁肃,是在孙策去世后,在孙权招揽天下英才时,他中止北上来到孙权的身边,虽被张昭多次诋毁,说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可孙权就是对鲁肃另眼相看,非常器重,每遇大事总听取他的谋划。是鲁肃为孙权兴国规划了三步走之策:稳定后方,剿灭盘踞江东的军阀黄祖,讨伐驻守荆州的刘表而将长江流域全部占领。孙权正是按照鲁肃的规划一步步推进,才迎来了东吴的大发展。鲁肃往来周旋于孙刘之间,以忠厚之品屡被诸葛亮所利用,既有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又有关羽单刀赴会而放回的故事,更有出手借荆州的故事,虽极力促成了孙刘联盟,但也因此而倍受非议。可孙权对他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在周瑜去世后,还是坚持用他接任周瑜统领东吴大军。鲁肃是联刘抗曹的坚定支持者,也是幕后策划者,更是后来的执行者。可以说三国鼎立的形成,与鲁肃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所以孙权把鲁肃比作是他的邓禹(东汉开国元勋之首)。
吕蒙,人称吴下阿蒙。他年少时不喜读书,被孙权所激而悟,从此利用空闲时间,发奋读书而日积月累,超过缩儒耆旧,被鲁肃再见时大为感叹,惊乎这还是昔日的吴下阿蒙吗?而他却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蒙本为孙策旧臣,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进占荆州南部三郡。在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抵御魏军。官拜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灭关羽夺荆州,可算得上是他的杰作,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夙愿。孙权对于吕蒙,是知人善任,厚爱有加。吕蒙病重之时,被孙权接回亲自延请医生治疗,为了既看到吕蒙又不打扰他,孙权竟命人凿墙开洞暗中观看,病轻则喜,病重则忧,最后竟让吕蒙病逝于他的内殿之中,留下了“臣死君忧”的佳话。
陆逊,东吴的后起之秀。他的脱颖而出是得得益于吕蒙的推荐。吕蒙乘关羽北上讨伐曹操的樊城,就实施了计夺荆州之策,但又怕项羽因他而警惕,就装病欺骗项羽,向孙权推荐了名不见传的陆逊代替他。陆逊果不负所荐,采取进一步瞒天过海之计,以白衣商船过江,将关羽所设沿江烽火台守军秘密俘获,使烽火台失效骗过关羽,再以俘虏诈开城门,一举偷袭得手,夺回荆州,最后将回援的关羽灭掉。在后来的刘备报仇之战中,孙权硬是派了这个让众将不服的陆逊,率军应战,在夷陵之战中,采用火功之法,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将刘军全部赶出吴国境内,让刘备兵败忧心而病死于白帝城。在吕蒙去世后,孙权又让陆逊接任而统率吴军。年轻的陆逊,就是这样在孙权放手一用的战争大舞台上,展露头角,而最终成为统军的帅才,一代新人就这样茁壮成长起来。
综观孙权一生,以偏偶的江东之地,赢在识势之眼光、顺势之作为、用人之高招,最终建国称帝,成三国鼎立中的一国,不失为一代先主,留存于历史之中,是应有之享。
2023.6.6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