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希亮与河坝子
文/(青神 河坝子)
你知道青神河坝子“三俊坊”的来历吗?“一门五进士”指的又是谁吗?
其实,眉山有三苏,青神也有人称“陈氏三俊”的三陈,你知道三陈指那三陈吗?你知道三陈有那些事迹吗?
青神三陈指陈希亮、陈渝、陈庸。

在北宋仁宗时期,在包拯“包青天”“黑脸包公”的盛名之下,朝廷中还有一位来自四川眉州青神县河坝子的“陈青天”,也是名符其实,为了有别于“黑脸包公”,老百姓就送他一个别称叫“白脸包公”,对他的崇拜几乎到了“神化”的地步,他就是陈希亮。
陈希亮,是中国古代十大清官之一,人称“白脸青天”,与“黑脸青天”包拯齐名,他除了作为清官良吏外,他最为家喻户晓的是对中国古代桥梁建造做出了重大贡献,发明了虹桥。

当时汴河改道流经宿州,宿州的汴河大桥常被洪水冲毁。陈希亮在担任宿州知州时,为洪水毁桥之事,亲自设计并指挥在宿州汴河上建造了用巨木架空而成的无柱“叠梁拱桥”,也称虹桥,此桥建成后,桥下既可行船,洪水也能畅通无阻,大桥再也不会被洪水冲毁。为此,朝廷下诏褒奖陈希亮,并制定法令推广此类桥。后来,京都汴梁(开封)至安徽泗州的汴河上,都依此法建造了“叠梁拱桥”。著名的宋代书画瑰宝《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飞桥,便是陈希亮设计的那种桥梁。

陈希亮(999-1063),字公弼,进士。
其先祖为京兆(西安)人,广明年间随唐僖宗避祸入川,居眉州(今眉山市)青神县东山(河坝子镇),陈希亮遂为北宋青神县东山河坝子镇人,他历任大理寺评事,长沙、临津知县,滑州、房州知州,凤翔知府,开封府判官,京西、京东转运使,太常寺少卿,追赠工部侍郎,中国古代著名桥梁专家。世界上最早虹桥发明者。
陈希亮一生在外做官,在河坝子只留有烧借据、辅导两个侄子、侍奉兄长的佳话。
陈希亮自幼好学,幼年丧父,跟随其哥哥生活。其兄是个性情偏执、心胸狭窄之人。在他16岁时,决定到成都游学拜师,其兄竟然不顾兄弟亲情,百般阻拦,将全部家产据为己有,乘机侵吞了父亲临终前分给了陈希亮的家产,只将乡邻们给陈家借款的欠条共三十万贯钱交给了陈希亮。当陈希亮拿着欠条去那些债户家收款的时候,看到他们生活得很艰辛,食不裹服,衣不蔽体,陈希亮实在是于心不忍。于是,陈希亮就把久债的乡邻们召集到一起,当着大家的面把三十万的欠条付之一炬,意为不让乡邻们还钱了。然后背起行囊,毅然踏上外出求学的道路。

后来,陈希亮学成后,不计前嫌,返家辅导其兄儿子陈渝、陈庸的学习。宋天圣八年(1030年),陈希亮与其侄陈渝、陈庸进京赴考,同中进士,一时轰动州县,时人称其为“陈氏三俊”,家乡人在陈希亮家门口树碑褒杨曰“三隽坊”,又在其家门口立了一个牌坊,门楣上三个大字赫然醒目:“三俊坊”。
陈希亮在出外游学时,曾与同乡宋辅一起寻师访友,两来志趣相投,过从甚密,成为了莫逆之交。后来,当他在都城开封为京东、京西转运使时,宋辅也到京城做了个小官,可是,事隔不久,宋辅染病身亡,老母、遗孀和幼子宋端平失去了依靠,生活艰辛,陈希亮寻思无计,决定承担起宋家的义务,把宋母他们接到自己家中,他对宋母十分孝敬,一早一晚都行问安礼,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宋端平,要他努力攻读诗书。就这样,宋辅一家老小在陈希亮的关怀照顾下,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由于陈希亮薪俸不多,清廉自守,他本人又有四个儿子,再加上两个侄儿,家庭经济已是十分拮据,如今又添了宋母全家,负担之重自不待言,尽管如此,他宁愿缩减自己儿女们衣食,节约家庭的不必要开支,也要把两个侄子和邻里之子抚养成人,他除亲自教习他们吟诵诗书外,又与自己的儿子等同对待,让他们都有外出寻师访友的机会,于是,继陈庸、陈渝两个侄儿之后,宋端平也是进士及第,当陈希亮搀扶着宋母出堂接取捷报时,人们都以为宋母是他的生身母亲呢。后来陈希亮的儿子陈忱又考中进士,成就“一门五进士”的佳话。
作为至孝之人,陈希亮在太常寺博士任上提出降级为知县以便侍养母亲,这在官场上是极为少见的,陈希亮侍奉母亲直到母丧,直到丁忧结束后,他才重新出任开封府司录司事,在其兄年迈多病时,陈希亮又尽心服侍,让其安享晚年。陈希亮的这些事迹,在其家乡广为流传。
陈希亮在六十四岁病逝后,朝廷追赠他为工部侍郎,因陈希亮为人清心寡欲,不苟言笑,不计祸福,见义勇发,时人誉之为“白脸青天”。《宋史》称陈希亮“为政严而不残,不愧为清官良吏”。
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建议在河坝子建陈希亮纪念馆及三陈公园,重建“三俊坊”,继承、弘扬三陈文化,提高河坝子的知名度。
2022年3月21日于青神县河坝子东山商贸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