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兵的娃》说句心里话
作者:王安德
《想当兵的娃》看到这么多的文友和老师为此点评点赞,心情激动,就想走出来和主编及文友们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一不小心,话又说的有点多了。人常说"话多必有误",不管有误还是没错,两天时间写了这么多,就算作者我对五年文学创作的一个小结,也是对23年的一个总结,更是对西北城际头条和张建超先生的感恩词,如有错误,敬请谅解!
十二月一日,躺在沙发上犯困,手机吱呀吱呀地叫个不停,"烦人"。随意打开,机屏上显示都市头条发了个《军民杯征文》,迅速看过,我,一阵欣喜。
"这是张主编送给文友2023年的一顿大餐"。
"这个张老师,把都市头条弄的嘹扎咧""陕西唯一"。我不禁感慨万分。
说句实话,认识张建超老师老早老早了,但真正的认识是疫情肆虐的那年初,宅在小屋不敢出门,憋的发慌,懒洋洋的爬在书屋的桌子上,翻读贾平凹的小说《怀念狼》,打开手机,发现了张老师的西北城际头条,转发的一些小说和散文吸引了我,而且是深深地将我这棵喜爱文学创作的心吸引住了,我觉得这个平台很好,假若自已能在这个平台展示自已的文学作品,那我离实现"作家"的梦肯定不会遥远。
在没有和张老师打招呼的情况下,将自已创作疫情方面的几篇小稿发了过去,我在煎熬中等待,没想到,真的没想到,半个小时后,冠名"陕西作家"王安德的习作竟然显赫地出现在都市头条西北城际头条,我激动地捧着手机,连连转发微信朋友,共同分享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初发的几篇习作,就像注射一支"兴奋剂",让我精神大振,笔底生辉,一篇又一篇文稿投向了建超主编,忙得他一天天熬夜编发。
那时,我很笨,不会在电脑上操作,更不会在手机上写,单纯的"手工活",一笔一画,一格一字一标点,累的我喘不过气来。每当看见"陕西作家"四个字,我真的不知从那里来足了劲,孜孜不倦,加班加点,在写作,在熬夜,我忘记了疾病对我的折磨,甚至达到了睡寝忘食,我一天写两篇,有时也写过三篇四篇,西北城际头条天天都有我的文学作品展放光彩。
一不小心,我闯下大"祸",我的"行踪"让韩城作协、诗协的几位著名作家和诗人发现了,徐俊甫老师说"没想到,韩城文学冒出了个快手,高产作家",张申老师说"功底很深,前途无量",吉春和于艳华老师说"具有发展潜力的韩城作家"。
惭愧,我是晚辈,还是个学生,应该向前辈老师学习。
半年之后,我的创作进入高潮,在平台发表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大超越了我的想象。文彩虽然不精,质量虽然久缺,语法修饰虽然不美,但我默默地告诚自已"努力、努力、再努力!加油!"
接近年底,我蒙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出书。出自已的书曾是我父亲的过去心愿,在他老人家有生之年,我为父亲编印了《八十春秋》,爸爸实现了风愿。而今,我也产生梦想,当我把这个想法告知张老师后,他兴奋地说"好呀,我支持你",一句"支持"二字,让我胆儿更大起来。后在建超老师的策划下,我的第一本游记散文巜乡事悠悠》在一个月后,成功印刷出版,我一次性印刷了500册,当好多文友手捧着我的赠书,更是赞不绝口。
在一片赞杨声中,我的头脑有些发胀,飘飘然,又一次向张老师说"我还要再出两本书"。張老师一听,吓了一跳,吃惊地问我"一口狂言,你真的能做到吗?"。
我语气坚定地说"世上无难事,只要敢攀登"。
张老师笑了,对我说"加油吧!做事就要做大事,应该一鸣惊人,我期待着"。
又过了几个月,我的游记散文第二卷第三卷编写在案,交给印刷部门编排,张老师特意从西安回韩,坐在印刷部电脑桌前,一字一句修改了三次。
随后,我和建超老师给二三卷著书起了书名,分别是巜槐抱椿》巜土岭红叶》。
为何第二卷叫巜槐抱椿》,这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那天,我去相里堡村的黄河岸边采风,无意间走进了《无影山》《影视城》,在采风过程中,村里的一位妇女对我说"要知张家巷的故事,就去找奇人",我迫不及待地问"谁是奇人?",妇人神秘地对我说"就是黄河岸边的张奇先生"。
"张奇"老先生我并不熟悉,根据村妇指路,我花费两个多小时找到张奇老先生家,进屋后,让我惊呀,一位步履螨跚的老人难到真的就是张奇老人吗?说明来意,自我作过介绍,原来张老师还是我父亲的老朋友。
随后在张老先生的介绍下,我走进他家门前的张家巷,了解了槐抱椿和清泉洞的历史沿革,回家后,我一口气写下了三篇游记散文,即:《槐抱椿》巜清泉洞》巜泰山石敢当》等。
所以,二卷印刷的时侯,我起名《槐抱椿》。
关于第三卷的书名巜土岭红叶》,意义更为深远悠久,因为土岭是个村名,在我市薛峰乡,现为板桥镇,四十多年前,我曾在薛峰乡做过公安员,对土岭村有个熟悉感和亲切感,另外前几年,我那在公安上班的女儿来到土岭村,是一位扶贫第一书记,这本书记录了女儿扶贫期间的一些故事,加之满山遍野的猴山红叶,香山红叶,故起名:巜土岭红叶》。
后在张建超主编的关照下,这俩部著书按期印刷各500册。时隔几个月后我又完成了《花椒红了》《年味》的创作和印刷,在我给一位文友赠送著书时,他惊呀地说"刚写的文章就印成书了"。
建超先生接到我的著书,说"了不起,三年疫情,条件差、环境恶劣,人们都在保健康保生命的时候,你却实现了自已一生中最大的梦想"。
是的,我的初心是当个作家,我的心愿是想出几本册子,或者叫著书,五年时间即将过去,有人称我是作家,我听后,撰写了一文"你是作家吗?",在总结回顾这段过往时,我对自已说"我还不是个作家,我只是一位喜欢爬格子的文学爱好者"。
就在前几天,贾平凹主席来韩城,在市文化馆搞了个活动,六十而过的我,和丁继坤、刘克勤老师是个追星者,提前三四天买来贾平凹的几本著作,找准时机,让他签名留影,难得的一次文学盛会,我三个大着胆儿,厚着脸皮闯进贾平凹开会的会议室,完成了签名和留影。
丽侠女士说过"你的每一篇文稿,和贾主席的小说散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说"他是我的导师,我是他的学生"。
有位年轻的文友问过我"王老师,你一天一个作品,那儿来的时间,那儿来的题材",我笑了笑对她说"牛奶是挤出来的,时间也是挤出来的,我还要接送孙子上下学,又要伺候九十多岁的老妈妈,时不时还打麻将乐一乐,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只有见缝插针,有时间就写一段,写出来就反复修改"。
说到文章的素材,我对她说"活了六十五年,身边发生的事都是素材,关健在于思路"。
年轻的文友笑了,满意地对我说"老师,你那篇想当兵的娃,写得真好,我还打赏点评了",我说"谢谢了!"。
创作《想当兵的娃》纯粹是一种巧合,近几年,我的作品很少出现在都市头条了,因为我在文学创作的路上,又结识了新的朋友巜作家故事》和巜丝路文化》,又建立了属于自已的巜渭南分社》,我将更多的精力和作品在这里发表,那天,十二月一日,中午吃过饭,躺在沙发上迷糊一阵,毫无睡意,打开手机,随意翻了一下,就发现了都市头条西北城际头条的征文信息,看过,我产生了想写个征文稿,就给建超先生发去:请将征文要求发我。不过五分钟,张先生发来了,我再读一遍,理解了征文的主题和要求,随即就在手机上写了起来。
这篇作品,写的很顺,前后用时四十分钟左右,由于作品素材来源于我的生活和经历,所以我是一气哈成的,修改后就发给主编微信。
下午三时许,张主编将编辑好的文章,发我微信,征求我的意见,我回复"很好,谢谢!"。
征文经我转发后,得到了很多很多文友和老师的打赏点评和支持,截止这篇文稿落笔时,已有八人打赏,六十二人点赞,六万零四百零一人阅读,二十五位老师给予深度点评。
在此,我将几位老师的精彩评论,随文附后,以表感谢!
天高云谈:这篇文章讲迷了作者年轻时想当兵的梦想。以及经过两次体检未能如愿的经历,尽管最终没有成为一名军人,但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警察,并在后来帮助自己的弟弟、妻弟、外娚和侄子实现了当兵的愿望。文章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军人的崇敬和对当兵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作者不断追求梦想的精神。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读起来让人感觉亲切和感动。
瑞瑞:写得好!那青春激扬的岁月!纯朴的心灵,热切的向往!学习欣赏点赞!
福来了:那年那时代,参军是每个有志青年的梦想,都想当英雄,都想立功为家争光,作者的这个作品再现了70年代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面貌,把农村小伙子的情怀壮志表现的淋漓尽致,读之共鸣,思之情真。文笔优秀,文思意深!赞、赞、赞!
开心一博:在那个年代,当兵是青年人最渴望的理想,看过作品,又一次触动我没能参军的伤痛感。…………
霓虹、李小慌、大秦清韵、白丁、小魏、雪原、天马行空、苗苗、凡人、长棋、秦剑、胜义、高克勤、丽侠……
六万多人阅读巜想当兵的人》,谢谢主编,谢谢点评点赞的各位老师!
期待巜想当兵的娃》持续发热!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大学文化,陕西韩城人,退休警察。自由撰稿人,文学创作爱好者。喜欢中长篇小说和散文创作,市作协会员。2020年以来,先后创作编印《乡事悠悠》《槐抱椿》《土岭红叶》《花椒红了》《年味》五部游记散文,在西城际头条、作家故事、作家家园、蓝天文苑、丝路都市文化汇等网络平台发表各类作品四百多篇,参加征文活动六次,均有获奖。
(2023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