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站在整个自然、人生、历史的高度,张开“第三只眼睛”去鸟瞰这一地球奇观,才能参悟到砂岩大峰林的绝对美……
──题记
1
徜徉在高高的黄石寨顶,我俯视大千……
亿万年前,这里原也是很平常的所在,海鸟在铺满石英砂粒的滩涂上晒洗情歌,小贝类在海底的珊瑚礁间明灭着一个远古的梦。当海水渐渐退去,这里渐渐沉积乃至隆起为砂岩高原,并历经无数次地壳运动,无数次大陆板块的撞击与折裂、火山与地震,以及电击与雷劈、风化与雨蚀……才孕育出嬗变出涅槃出眼前这不可思议的美,无法想像的美,绝无仅有的美!
想想吧,眼前这叹为观止的砂岩峰林,设若没有融涅槃于沧海桑田的这番大起大落、大苦大难、大悲大欢、大彻大悟,设若没有敢死敢生、敢爱敢恨、敢哭敢歌、敢扬敢弃的这一份至情至性,恐怕就只能自甘平庸,和世上好多好多同类一样,地老天荒、囫囫囵囵熬度岁月了。
美,需要勇气和付出代价。
——砂岩大峰林如是说。
2
砂岩大峰林的最为独特处在造型。
一座座岩峰有棱有角地陡直壁立,取消了常规形态的山的坡度,改变了惯性思维中关于山的概念,互为个体地相对相望,又一并置身于群体之中沐雨栉风。如柱,如鞭,如剑,如笋,如螺,如秦俑,如碑林,如阳具,如“荷戟独彷徨”的壮士,如“沙场秋点兵”的战阵,如千帆竞驶的桅尖,如无边森林的树梢,如现代化都市的摩天大厦……
芸芸众生怕就怕缺少个性而千人一面。
任何模式化只能导致单调与僵化。
难得岩峰们一反常规,大胆造型,武陵山脉腹地的群山之中红尘之上,酿就了这一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峥嵘气象。
于是──
风化你,雨蚀你,雷霆劈你,树根锲进你的肌肤噬食你,冰块潜入你的缝隙膨胀你,山洪揪住你的腰腿撕咬你……因了你的标新立异,比起那些起伏的、有坡度的、下大上小的大众化山峰来,你要多出许多的侵扰与艰难。
抗争中,有的局部崩坍着,有的整个儿倒塌了。
局部崩坍而未伤筋骨者,依然风骨昂然地坚守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宇,依然一番“爱我所爱,无怨无悔”的神情自若。哦,爱和美从来是不完整的,可不完整依然爱!依然美!……
整个儿倒塌下去者,精神上也从来不曾跪倒过。当然明白“岩石倒下去依然是岩石,岩峰倒下去便不再是岩峰了”的道理。为了维护一份“石”格尊严,即便訇然仆地,粉身碎骨也义无反顾,凛凛然张扬所崇尚的价值取向。
壮烈的死,一千倍强似平庸乃至苟且的活!
3
这使我想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生性豁达,总是与欢乐同在。一次他刚一弯下腰,欢乐却似乎一下子掉进地缝里去了似的,不见了。他弯腰曲背,找遍了每个角落,就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欢乐。这时,他决计不再找了:“丢了就丢了,有什么办法呢。难道要让我弯着腰找一辈子吗?”说也奇怪,刚一直起身子,欢乐又回到他的身上。欢乐是怎么丢的,又怎么回来了。
其实,欢乐也罢痛苦也罢,都源于自身的感觉。为了寻找外在的快乐而扭曲自己,便会误入歧路而迷失自己。譬如那一直不曾弯腰过的岩峰,尽管因七崩八塌而伤痕累累,却依然不卑不亢不改初衷,透出来坚毅,沉雄和充满自信的欢乐。即使是訇然倒地形骸俱碎不再是岩峰了,在为同类留下无限追求的生命空间的同时,便也留下了一种精神,一股浩气充溢和升腾。
4
好风景常与寂寞相伴。
想想看,这一大片砂岩峰林奇观,该是与寂寞厮守了多少万年?
一位跑遍全国名山大川的散文家每言及此,便不胜感慨。他记不起其它山川胜景中有谁及得上这里的多采多姿,更何况这里的胜景竟是如此纵深广阔,连绵不断。然而,真正发现它们不同凡响的价值,却还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事情。因了一位名画家偶然涉足此地瞠目大呼,惊为绝色,于是乎人们才把目光转向这里,刮目相看。为什么这样一颗风景明珠千年万年蒙尘深山不为人识呢?某山某水,虽具天姿国色,却因无人名之,则虽有行人走过,亦漠然无视;某山某水,究其实并不怎么样,只缘早有名人说好,并已见诸文字广为流传,于是众口一辞附和之。由山水想到人生际遇,何其相似乃尔!
好在“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砂岩岩峰们在与寂寞相守的漠漠岁月里,有的是一份坦然与豁达;直至终有慧眼识珠,旅游者遂摩肩接踵,趋之若鹜,它们也不曾忘乎所以。偈语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处世若以平常心,四季皆是好时节”。宠辱不惊冷暖自知,岩峰们可谓得其道矣。
5
绝对的磅礴美,大气美,崇高美。
大凡只有伟大景观才会透出的静谧气息,和能征服一切的超凡气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因了高度大致相等,造型大致相似的几千座岩峰所孕藏的静谧超凡的氛围和神秘气息,我眼前倏忽跳出一个名词:磁力场。
──哦不,统一场!
那个有着孩子般眼神、叼着烟斗的慈祥老人,那个创立了相对论的天才,那个为建立一个和谐的宇宙秩序“统一场”而完全抛弃了科学的功利性的一代巨擘和伟人啊!近四十年时间里,爱因斯坦的全部科学热情全部智力活动,都倾注在制订这一伟大的宏图上,直到他那颗巨大心脏停止跳动,统一场的“正面解”竟悲剧性地未能完成。有感于此,一位很有思想的女作家做如是想:如果爱因斯坦的统一场如期完成了,科学与社会因之而变得更理性更先进,只是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还会如此魅人么?他的科学殉道者的形象,还会这么震古铄今永垂万世么?面对红尘滚滚功利滔滔的当代社会,一个人很难强大到对功利世界毫不动心,对社会价值毫不在乎。倘若爱因斯坦对他的统一场不那么执迷,转而研究一些专业性更强更有实用价值的物理课题,他的成就将大大超过同时代的任何一位科学家。然而他偏偏摈弃了所有急功近利的途径,以其思想的伟大性和心灵的纯洁性,谱写了人类求道者最悲壮最感人的乐章!
没有悲壮便没有崇高。爱因斯坦说:人的真正价值在于,他能够在何种程序上与何种意义上摆脱“自我”。哦哦,拥有自我又能超脱自我,置身红尘又高居红尘之上,是爱因斯坦老人为我们展示的人生风范,及其“超个人”一生的最好注解。
6
独坐群峰之上。
沉浸在爱因斯坦“统一场”之圣境式的博大里,我极目四方。灵魂之蕊的清芬,逸出时空之外。
诗人说,这里的每一条道路都通向悬崖。每一条通向悬崖的道路,互不雷同互不重复地步向生死的临界点,使得奔风景而来的人们,像是把高扬的前蹄稍稍收拢的烈马,甚至有一种欲望,迈出最后一步而跨过生死的永恒的界限……终于,眼光和思想随着那只骁勇的鹰,一声呼啸射向辽阔的苍天。这时候,由于道路的消失,“那险峻的悬崖/便成了促使我/不得不起飞的最后一个落脚点”。便以鹰类的优美姿势,在飞翔中感受到了无所拘束的自由与畅快。
于是想到了人生。对于孜孜于人生追求的人来说,每一轮攀行可以说是通向悬崖的一次历险。信仰与现实的矛盾,理性与非理性的抵牾,人生终极目标与功利世界的冲突,迫使你不能不做出抉择:或是坠落悬崖沦入世俗的庸风俗雨,或是自悬崖凌空升腾于红尘之上 ……《百年孤独》中的俏姑娘雷麦黛丝,不就是为了寻找纯洁,而凭借一条被单飞到蓝天深处去了么?
7
一种透明的宁静里,我开始了静静的飞翔。
毋庸置疑,这是一处绝美的所在。只是呆久了,隐约觉得这里多了些“仙”气,少了点土热人亲的人间烟火味。尘世中大量的不是这种奇山异石,而是那些无一不显示着人的痕迹,带着人的体温的平常山野、阡陌和村庄。一位青年画家认为,在那里,就连最普通的情节,往往也能展现出人类永恒的道理和感情。
人们神往张家界,是因为它奇得不同凡俗,野得未受污染,是人们对尘嚣生活产生厌倦后,一种返朴归真的愿望使然。然而,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皆是“红尘”。铃木大师说得好,现实世界就是理想世界,理想世界要在现实世界中去求,并不是离开现实世界另有一个理想世界可行。即如爱因斯坦老人那样,拥有自我又超越自我,置身红尘又高居红尘之上,才是高层次意义上的返朴归真。
禅者云:未参禅时见山是山,禅悟之后见山又是山了。
用铃木大师的话来理解我们所说的“红尘”和“红尘之上”,乃是禅悟之后的一种默契与认同。
作者简介:罗长江,一级作家,湖南作家书画院副院长,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顾问。出版著作30种,有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获湖南省政府文学艺术奖、毛泽东文学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长诗奖等。代表作《大地五部曲》被誉为“关于大地的伟大交响曲”(谢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