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驴”找“马”
作者:李富田
“五十年代老贫农,六十年代红卫兵,七十年代解放军,八十年代大学生,九十年代下海人”曾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追捧的主要对象和目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前,人们曾经形象的把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人比喻为手里端得是“泥饭碗”,而哪怕每月能挣十八块钱的学徒工端得却是“陶瓷碗”,只有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才是大家羡慕的“铁饭碗”。而获取“铁饭碗”最保险的路子就是通过考大学取得文凭。因为一旦考上大学便会顺理成章的成为国家干部。一旦有了“铁饭碗”,不仅工资有保障,分房也优先,看病全报销,退休有人管。就连交朋友搞对象人们都会高看一眼,厚爱一层。长期以来好多人为得到“铁饭碗”孜孜以求,十年寒窗,不泄努力,苦苦追寻着自己的人生梦想。
我1974年高中毕业后,正赶上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农民子弟的我只能回乡务农。在广阔的天地里披星戴月,春种秋收,土里刨食。深刻体验了“锄禾日当午”的艰辛,饱尝了当时的农民靠工分吃饭的不易。吃饱穿暖曾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有朝一日能端上“铁饭碗”更是日思夜想的人生梦。
也许是历史的青睐,命运的恵顾,良师益友的扶持。端了三年“泥饭碗”的我,76年后半年有幸被选拔到当时的人民公社工作,由农民户口转成了城市户口,吃上了每月二十八斤半的商品粮。由“泥饭碗”换成了“陶瓷碗”。可我却常想虽然在政府机关工作,干得也是国家干部的活,但毕竟是以工人名义招得工,虽然美其名曰“以工代干”,但说到底实际上还是工人身份,充其量端得还是个“陶瓷碗”,说不定啥时候随时都有被打破的危险。究竟是出于人心不足的本能,还是危机感的不断自醒,我总是在琢磨着应该通过考大学拿文凭的渠道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国家干部。尤其是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里,招生条件明确规定: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报考,年龄和职业基本不受限制。我暗暗下定决心,抓紧时间复习,等机会参加高考,也算是骑着“驴”再去找“马”吧。
先后找来了中学阶段的书籍和课本,白天正常上班,晚上看书学习,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抓紧补课充电。周日(那时一周休一天)还得骑着自行车往返四十多公里路回家种地(当时全家都在农村,上有老下有小种着三亩自留地。我已调区政府农机水电局工作)大约复习了半年左右,迎来了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招生考试,我大胆的报名应试,不知是复习时间太短,还是基础差底子薄,仅差26分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我感觉虽然没被录取,差距也不算太大,加把劲努努力等机会再考。一月之后又参加了河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的招生考试,结果又以仅差9分的成绩名落孙山。虽然两次考试没被录取,但我没有灰心丧气,更没有怨天忧人。继续复习功课,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几个月后得到消息,《山西青年》杂志社主办的“刊授大学”,不用入学考试,只要学完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就有取得大学文凭的可能。而且邯郸市14中学还为此专门开办了辅导班。很多人都觉得与其没明没夜的去复习初高中课程准备高考,还不如直接自学大学课程,有人辅导扎扎实实学几年,也许拿文凭的几率会高点。我二话没说,报了名,买了书,又参加了辅导班的学习。每晚和上百人的学员们在辅导班听课,辅导老师都是全区几所中学里公认的名师和权威,学员又大都是白天工作,晚上听课的成年人,十分珍惜每一课时,早来晚走已成习惯,取长补短团结友爱,自学氛围十分浓厚。整整坚持学习了三年半,眼看再有几个月就应该考试毕业的节骨眼上又得到消息,说山西省只负责本省学员的自学考试。而其他学员的考试由所在的省教委负责。我和大家简直一头雾水,不知消息真假。为了彻底搞清事情真像,我和好友孙永祥同学自费坐火车跑到山西省太原市《刊授大学》总部。校长扬宗亲自接见了我们,明确告诉我们外省的学员只能由所在省的自学考试委员会负责组织考试和录取工作。我俩无暇欣赏三晋大地的美好风景,马不停蹄又乘车赶往河北省会石家庄,找到省教委打探消息。得到的答复是:河北省还没有成立自学考试委员会,自然没法组织自学考试。显然想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文凭的梦想又一次落空。
究竟是慌不择路找错了门,还是命运有时在故意捉弄人。反正两次大学考试没上线,刊大考试又没人管。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了久试不第的心情和落榜弟子的难言酸楚。正在我郁郁寡欢无助无奈之际,区委办公楼前的一则招考通知吸引了我。邯郸市政法委员会关于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政法干警的通知明确要求:83年以前毕业的高中毕业生,年满18到30岁的均可报考。政治、法律、语文三门课程分别达到70分,总分满210分方可择优录取。而最有吸引力的是录取后满一年可转为国家正式干部。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无奈中又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
当时正值盛夏,酷暑难当。又赶上我的脚气病感染发作,两只脚肿得像发面馒头,多处出现了潰疡面,又疼又痒,流水不止。两条毛巾裹着脚鞋都穿不上,一个人去食堂打饭都十分困难。我只好趁此机会请了一个礼拜的病假回家休息。当我带着考试提纲一瘸一拐地坐着火车(因为修路公交车不通)回到和村火车站时,下车第一眼看到妻子推着自行车在等我的情景,不知道是一时感动,还是內心自责,刹那间热泪盈眶,欲言又止。妻子看到我的表情二话没说,把我扶上自行车,沿着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边走边说。从我难忘的童年轶事讲到我的学生时代,又从我回乡以后的经历说到我吃上商品粮的转变。不到五里地的路程走了一个多小时。情真意切,路短话长,一席话说得我愁云顿消。
在家养病的七天时间里,除了吃饭睡觉、洗脚抹药,就是抓紧一切时间背题复习。中午没有睡过觉,晚上总是熬到深夜。我清楚这次考试的学员中,大部分都是应届的高中毕业生,我当时已经29岁,毕业离校也将近十年,显然不占优势。为了便于查找,我把每道题都整理出标准答案反复默读;为了加深记忆,我自问自答反复抄写;为了熟练掌握,我让妻子提问我答题,正向提了反向提,隔三差五拣着提,直到把七百多道题基本弄懂背会。
考试那天,上千名考生聚集在矿区第二小学的教室里,监考的全是政法干警和二市小的部分老师,单人单桌,十分严格,戒备森严。上午两门,下午一门。一周后考试成绩在大街上列榜公布,达到分数线的不足90人,我以241分的成绩名列其中。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区检察院录取10人,区法院12人,区司法局8人,剩余的全部分到了区公安分局。我被区检察院优先录取,在这个岗位上干到退休。多次立功授奖,还曾荣获全省“人民满意的检察官”。虽然无缘进入大学校门,但终归也实现了骑“驴”找“马”的人生梦想吧。
抚案追思,感慨良多。如今改革开放的大潮早已打破了终身制,冲击了“铁饭碗”,人们追捧的对象和目标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换,但广大人民群众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作者简介
李富田,68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历任峰峰矿区南八特村民兵连长、党支部付书记。和村公社党办室付主任。区检察院办公室主任、反贪科科长、民事行政检察科科长。多次立功授奖,曾获得全省“人民满意的检察官”。
多年来自强不息,笔耕不辍。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稿件数百篇。先后主编出版了《前进中的峰峰检察》、《八特人物志》、《甲子舂秋》等作品,受到普遍好评。
制作:都市头条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