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都城墙环游略记
文| 毋东汉

前不久,我周游了西安环城公园,兴犹未尽,昨天上午11点许,我从文昌门登上城墙,顺时针开始环游古都城墙。

西安城墙路面很宽,约十公步,据有关资料显示,城墙厚度大于高度,难以测量。城墙内垛八层砖,外垛十六层砖,垛口至垛基八层砖,至顶亦八层砖。垛口与底部枪眼相互错,都是瞄准射击的设置。城墙向外,突出的部分叫马面,马面也叫敌台。敌台的垛口和枪眼可以从侧面观察城墙外基部的敌情。马面上的楼叫敌楼或箭楼,便于向左、前、右三方面敌人射击。每隔九十多公步就有一个马面。城墙枴角还会有角楼,跟碉堡作用类似。路面上的砖大小与城垛相同。长约尺五,宽约八寸,厚约三寸。许多砖上刻有制作时间,大多为1984年出品。制作厂家在砖上刻有其简称,像村名又像人姓名。我想:这类似于发表诗文时作者的署名。有不少砖经日晒雨淋已风化破裂,看不清字迹,或许作者缺乏自信,怕敢署名。倘若署名,丟人丟大了。西安城墙为明代所筑,距今600多年矣!修葺时所用1984年所制之砖,至今不足40年,竟然损毁至此,实该汗颜,并佩服祖先的工艺高超。我以散步速度和漫步姿态,边走边看路旁专题台面的古迹介绍,移步换景,借阳光,列姿势,请游客为我拍照。有四川女青年名张英者,为我多次拍照并同路,她是一位护士,从南门陪我过西门到北门,和我讨论西医和中医的各有特点,中西医结合的优越。她要去大明宫,临别时,我们加了微信并合影,她告辞,道一声:“再见!爷爷。”她就走下城墙了。

接着,有个70岁的郭杜乡党从身后走来,问我年龄,我趋步欲为新伴,他健步如飞,我赶不上趟,只好让他先走。身旁又走过两位穿长袍的和尚,举步文雅而稳健,比郭杜老小伙还彪悍。我这才意识到,感激张英对我的迁就,她若不陪我,早就到大明宫了。我行我素,仍走路不慌不忙,吃干粮,喝水,削苹果,不紧不慢。当我再次步量城墙宽度时,有一对耄耋夫妇赶来笑着问我:“多宽?”我说:“十公步。”他们又问:“一公步是多长?”我解释说:“左脚一步右脚一步,相加约五尺余。”我搭讪后,求他门为我拍照,此时已到东南城角的角楼下。城墙上的路面是平坦的,但也有高坎数处,落差约五十页砖高,阶梯状叠加为坡。有提醒骑车游客注意安全的警示牌在侧。

游客形形色色,路旁有穿着汉服唐装销售纪念品的小掌柜,有穿剧装拍照片、拍视频的。路人有俩人骑双人自行车的,多为夫妇或情侣、闺蜜,前后两副脚踏子,俩人同时蹬或互换蹬,体现着心往一处想的黙契和理趣。
我多次扶垛看城内,颜色显白而发亮的是新建楼房,颜色发黑或暗淡的是旧有的建筑物,金碧辉煌的是宗教活动场所,凌云高耸的是鸽堂式居民寓居;低矮的中式瓦房镶嵌其间,是故旧民房。钟楼、鼓楼、城隍庙以及初解放时全城最高的北大街报话大楼,如今已淹没在楼谷中。——周围的楼群早已超过了它的高,它不再是鸡群中的仙鹤,羊群中的骆驼。我凝视这曾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既有周秦汉唐古迹,又有明清建筑,二虎守长安的故事,纪念井勿募留下的小南门,唐僧取经回来修的大雁塔等。我明显地看到西安历史的年轮。

透过垛口看城外,更加苍茫壮丽,解放前为麦田的地方,现在楼群如林,浩如烟海,遮住了终南山,掩盖了视平线,成为景致,像是.宽广无边际、首尾相连的绵长画卷。
下午六点九分,我拍了几张夜景照片,从南门(即永宁门)下城墙,结束了环游古都城墙之旅。我觉得,西安城墙是一本厚重、耐读的经典巨著之书;掩卷沉思,百感交集,惟以略记为妥,不可尽述其详矣。


2023-12-7-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