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滔滔可安澜
文/王金桩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的家乡位于渭河北岸高高的沙埠之上,渭河平原的东端,南可眺华岳,北依靠沙苑,东临洛河、黄河。地处三河交汇之处。我们家乡地形平坦,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处于渭河川道间。村庄东西绵延几十公里,田野庄稼地无边无际,分布于渭河沿岸。
渭河水,养育了这儿的先民,渭河水,继续滋养着我们及我们子孙后代,渭河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母亲河。我们需要她的呵护,我们深爱着她!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实施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建设三门峡大坝以来,作为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水慢慢变得不安份起来。关中,每逢秋季霖雨季,渭河上游水量猛增,浩浩荡荡的渭河水东流受三门峡大坝所阻,在我们这一段,华州,华阴,大荔渭水两岸地区,河水东流流速变缓,泥沙逐渐淤积于此,致使河床逐年抬升,如今,渭水已成了地上河。每逢渭河暴涨,二华大荔渭水两岸的百姓,不免胆颤心惊,总担心涛涛渭水决堤而出,受泛滥之祸。半个世纪以来,渭水漫溢,淹没农田,倒灌乡村的灾难时有发生,给我们这儿的人们带来不堪回首的苦愁!
我们这里以及陕西洛渭黄河沿岸的人们,深受三门峡大坝限阻,河水东流不畅而泛滥之苦,人们纷纷自发组织群众上访,提出诸多诉求。甚至,曾经出现过过激言论,有人提出炸毁三门峡大坝之说。
渭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尽管如今她凌驾于我们之上,成了地上河,带给一河两岸人们无尽的灾难,我们依然热爱着她!
儿时,每当渭河涨水,看到大人紧张忙碌的样子,少不更事的我总喜欢凑热闹,真是看热闹不嫌事情大!
河水暴涨,广阔的水面,无边无沿,河水浑浊,湍流不息。凸兀的河中央,急流澎湃,河水继续在上涨。水流先是漫过堤坝的根,堤坝河道内生长的腰粗的柳树,树根已被水淹没。不多时,水已升至半堤坝了!一棵棵歪歪扭扭的柳树身子多半已埋没于泛黄的泥水中 。开阔的河面上不时漂过木料、门板、大黑猪、狗,玉米杆,花生蔓等物。有时,还有泡得发涨的人的尸体漂流而过。河道里白花花的水面上还可以看到看护庄稼搭建的人字草棚,草棚如无助的人儿似的,在水里一起一伏,随水流四处漫无目的地游荡着。
此时,堤 坝顶上,人多得像集市。有因庄稼被淹哀声叹气,捶胸顿足的老农人。有拉着架子车,手提钢钗的捞河柴的人。有用铁丝穿捞河里漂来的西瓜的人。还有手提钉板子在河岸边打鱼的人。还有像我一样看热闹的……
看热闹令人兴奋不已,但我的结局却很悲惨的:愤怒的父亲找到我,按我在地上,皮底鞋底如雨点一样打在我的屁股上,皮肉烧痛,痛疼难忍,哭声恸天。至今回想起一幕幕往事,心有余悸!
十几年后,长大的我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再次遇到渭河暴涨,心情绝不同于当年。
望着一夜被淹的庄稼地,心里难受得没法言表:犁啊种啊,施肥啊,锄草啊,眼睁睁看着辛辛苦苦经营的庄稼,突然被无情河水吞没,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可怜的农民真是欲哭无泪啊!我曾愤怒地说;渭河,我憎恨你!
每年涨河季,村村组织防洪护堤队,二十四小时轮流在坝上持续巡防。防洪事关全乡镇村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危,切莫大意。大意会出大乱子的!每当此时,防汛成了干部和群众的头等大事,每人心里都会谨慎小心,唯恐惹下天大的乱子。
记得渭河发大水那一年秋(2003/2008),我也成为一名防洪执守人员。秋雨绵绵,河水漫漫,河道内汪洋一片,堤坝上巡防人员来来往往。大家严防死守,小心巡查,堤坝顶部,堤坝腰部及坝根部,处处都是巡查要点,一旦发现珠丝马迹,必须立即上报。我们穿着雨衣,长筒雨靴,日夜不停坚守在巡逻岗位。我心中沉甸甸的,唯怕稍一大意,让洪水越坝而入,让乡村遭遇洪涝之灾!当时,全乡镇村大小干部,共青团员一马当先,必须身先士卒亲临防汛第一线。谁不尽责,一旦失事,就地撤职查办是最轻惩处,事关全局安危,弄不好,要枪毙人的!从地方地区到县级以至于乡村到组的干部们,人人弦绷地紧紧的,个个屁股都长着眼似的!当时紧张的气氛,无异于战争前线的打仗。深夜晚,坝顶上干部的小车来来往往,检查个不停,车灯光亮如注。远处近处灯光点点,人声杂踏。突然,有人喊:这儿发现一个洞冒水!大家不约而同向叫喊的人靠拢。一会儿,来了几辆军车,战士们迅速在洞口周围垒起一米高沙袋子。然后扯开几十来长,七八米宽的塑料布,铺设在洞口上……在军民齐心协力下,漏洞被堵上,险情终于化险为夷!真险啊!若发现晚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后半夜,突然,渭河对岸人声呐喊,灯光点点。广播里依稀传来;决堤了!决堤了!
第二天,传来确切消息,华县毕家乡渭河决口,洪水猛兽般涌向河南华州地,广大村舍、农田一古脑被洪水吞噬!十几万人无家可归,五十万亩良田变成一片汪洋。
洪水无情,人间有爱!听说,区委女书记,乘橡皮舟亲临华州地抢险时,以工殉职,令人悲痛!
渭河,母亲河啊,你滋养着我们,现在,又不停伤害着我们,这是怎么了?天意呼,人为呼,还是母亲河无奈的伤?!
据说,五七年四月开工修建三门峡大坝工程前,中央派水利专家陪同苏联专家对黄河流域中下游综合考察数月后,苏联水利专家决定在潼关修一大坝。后来通过我国水利专家们商讨后,认为在潼关选址修水坝不妥,随后商议决定在河南三门峡这个地方修建我国建国以来第一个治黄水利大坝工程。是否能开工修建三门峡大坝水利工程,当时中国水利专家们有两派意见:一派决定可以修,一派认为不能修。认为可以修的一派的理由是:三门峡地处黄河中下游咽喉地带,地处低洼川道,是修建水坝的最佳地点。大坝修成,可以调节黄河下游的水量,发电支持西部建,可以使下游河南、山东等地不再受黄河之灾,是一劳永逸的黄河安澜千秋之功。一派坚决反对修建三门峡大坝的理由:大坝在三门峡建成,将来后患无穷:大坝拦水,水位抬升,三门峡以上的河流流速放缓,泥沙沉积,河床升高,关中地区广大村庄良田将被洪水浸没,甚至危及西安。关中黄河流域广大地区有天河倒倾之灾。当时中央政府采纳了水利专家大多数人的意见:修。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不能修三门峡大坝的少数派代表,著名的清华教授,我国卓越的水利专家黄万里,因意见与众不同而遭受批判和打击。但是,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却证明了黄万里教授的意见是正确的。当六一年三门峡大坝修建竣工后,问题果然如黄教授所言:61年至64年,大坝工程试运营阶段,潼关地区黄河水泥沙大量堆积,至使黄河水位上升,渭河入黄口泥沙拦门,导致河床升高4.5米,且有逐年抬高之势。关中平原渭河,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倍受水灾之祸。54万民众失去家园,遭受迁居之苦。大面积良田被淹,而且黄河,渭河潼关以西段排水不畅,至使广大地区土地沼泽化,盐碱化严重,粮食产量大幅度减产。
不可否认,三门峡水利工程,是我国建国后第一个治黄伟大工程,它拯救了黄河下游河南,山东地区千万人的生命财产,成果巨大。但是,由于设计存在缺限,河流泥沙排泄不畅,给关中地区(犹以二华大荔为最) 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水患。真像歌词曰:几家欢喜几家愁!
六七十年代,苏村,下寨,朝邑等地,以及二华的桃下等地的人们被迫背井离乡,迁移定居外地甚至外省谋生。田地尽毁,失去家园的人们达五十四万众。至今散落在外乡而居的人还很多。洪善我大姑曾受迁徙之苦。每逢她给我们讲起移居宁夏又从宁夏逃回苏村本地的经历,满腹心酸,一眼泪水。还有从王家庄移居我村的几户人家,每当谈论三门峡库区移民的事时,人人都流露出悲愤之情。是的,国家修三门峡水利工程是大事,是造福人民的千秋伟业,山东,河南人民得救了,几十年再未曾遭受黄河水患,人们安居乐业了。我们当地人却失去了田园,人们舍小家为大家,含泪奔赴他乡。大荔二华库区的人民实实受苦了,但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大荔,二华黄河 、 渭河河床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建设三门峡大坝时,没有充分考虑泥沙淤积,即泄洪排泥沙的问题。导致黄河潼关以西的大荔,华阴华县河水排泻不畅,多年遭受洪涝灾害。从61年至2003年、2008年,近四十年间,渭水泛滥率提高了50%,我们这一地区经济损失估算200O亿元。渭水涨溢,真正成了当地人心中的一大疼!
相信,一切会好起来!
自61年4月三门峡大坝斥资40亿建成运营以来。国家也发现了这一工程的漏洞。中央出资8000万元多次组织人力财力想方设法,修改原来的工程漏洞。工人们曾用炸药炸开坝底,增大大坝闸门排泥沙量。结果是,潼关段黄河河床下降了2米多,渭河河床也在下降。但是,从目前来看,尽管国家多次采取各种措施增大三门峡大坝排泥沙量,仍尚未解决渭河泥沙淤积根本问题。相信中央,相信国家,兴利除弊,会让黄河,渭河治理逐步好起来的。
黄河,渭河皆安澜!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家乡的人们不会再迁怨于三门峡大坝,憎恨于渭水屡次泛滥成灾的!我们家乡人民一定会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的!
2023年12月7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