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红(甘肃)
高桥是我的第二故乡
这里留下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同样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
当我沉溺往日的痛苦
蓦然回眸
一切以不是过去的模样
昔日的黄沙土路早以是
水泥硬化过的平坦大道
纵横交错的河流
小桥流水绕坡田
涛涛渭儿河黑松河高桥河环绕古镇日夜欢歌
三座威武雄壮的大桥通向四面八方
渭儿河黑松河
宛如两条飞舞的苍龙
盘绕在古镇两侧
自古被称为二龙戏珠
瑞祥和畅之风水宝地
高桥河汇聚两条游龙潺潺远渡
涌向碧波荡漾的太白河
最终冲向嘉陵江
丰富的水资源
湿润的气候
冲积而成的绵绵沙土
最适宜苗木花卉生长
八十年代初
苗木发展始于黑松村
智慧勤劳的能人
凭借特殊的地理环境
借惠农政策之东风
早以成为陇上远近闻名的苗木基地
富裕之乡
群山起伏连绵
环抱着秀美的村庄
物华天宝泥土生金
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
陶潜笔下的桃源仙境
更是被冠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最美乡村最美公路
穿行林海的公路盘山绕水
车马如同轻舟飘浮在茫茫绿海
碧波浩渺
景色变幻莫测
时而在绿树织成的隧道中穿行
清风卷青帘
涧溪奏琴弦
禽鸟争鸣欲落肩
野花枝叶栖蝴蝶
夏木荫荫
红香满目
清风鸣蝉
沙堤杨柳浓荫
碧水云天鹭鸟
炎炎烈日在这里也变的柔情似水暑气全销
秋日森林秘境
五彩斑斓
粟子熟了退开毛刺壳壳
褐黄色的颗粒落满山坡森林
这大自然赐与的珍果财富
味甜醇香闻名四方
成片的落叶松以金色渲染了山沟田野
碧绿的油松烘托着片片金黄
云杉林溪交辉缥缈
鲜红的枫林如燃烧的火焰
半岭烟村隐在林海深处
三千年的古银杏树
白果盈盈黄叶流金
这里盛产的黑木耳茯苓
悠悠有品
地栽的黑色小耳子
如蝶儿轻舞羽衣
盈盈可人
弯弯的山道上
大卡车来来去去
苗圃里起苗装车的农家妇女
五颜六色的身影往来如梭
她们是四季田园里最靓丽的风景
她们的光彩
为农村富裕生活增添了无限活力
她们为远方打工的男人老人孩子守家
撑起了一个个家庭的美丽天空
春光明媚桃花盛开
万物复苏的时节
山野如诗如画
这里应尽大诗人笔下的明媚春天
纯净幽静春草浓郁
香椿乌龙头蕨菜
是大自然独特的馈赠
三月的桃花水上鱼儿漂
鱼岭鱼洞的地下河
神奇的鱼儿不知何日流淌出洞
龙潭坝的游龙
何时金鳞摆尾
太白河里的娃娃鱼
那惹人忴爱的鸣叫
甲鱼在厚厚的沙滩上
可是又留下层层圆圆的踪迹
这里是神奇的地方
充满神奇的事迹
渭儿沟里密林深处的九龙瀑布
清凉的喷雾下
你可听见龙吟乔树
微风细雨濛濛拂面
辛家梁上的纸坊旧迹
可曾感受到茶马古道上马钤叮当
这里是陇上通往秦州的北大门
连接蜀道的风景线
红军会师两康走过的足迹
红色的火种在这片山区播种开花
如今只留下一座座沉默的墓碑
而那白雪皑皑寒风呼啸的山林
我们的先烈们是如何
以坚毅不屈的钢铁意志
翻越这冰雪严寒的乏牛坡汇师两康
农家小院依山傍水
明楼小墅宁静祥和
水榭亭台别致有趣
来自遥远的非洲香鹑雁在这里安营扎寨
凫游在粼粼碧水
大棚种植的多种菌菇鲜蔬走向城市
琳琅满目的各种山贷土特产
在您游玩好山好水之际
便可捎上一袋
朴实的庄稼人
新鲜的山野菜
无一不让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来吧!朋友们
看看这美丽神奇的地方
感受一下这里清寥纯净的风景和原生态的自然景致
写于二三年十一月五号
张卫红,网名竹韵。甘肃徽县人。甘肃诗词学会、陇南诗词学会会员。爱好诗词,寓情山水,崇尚真善美。有千余首作品见《中华诗赋集锦》《中华福苑》《甘肃诗词》《陇南诗词》《雪藻兰襟》《星月诗刊》《水晶诗刊》《竹韵清音》《青泥岭》等微刊及各大网络平台。